俗語“一問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看後還真長見識

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我們細心品讀和回味,總會發現一些隱藏的文化冷知識。比如我們經常說“五花八門”,但究竟是哪五花,哪八門卻少有人知;比如形容一個男人五大三粗,那麼究竟是哪五大,哪三粗呢?

俗語“一問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看後還真長見識


其實這些文學知識,在俗語文化中很是常見。俗語,就是老百姓通過生活經驗的總結和積累,歸納了很多人生道理,雖然俗語表面上看似粗糙,但卻內涵深刻,有著大智慧。俗語文化流傳在民間,是很接地氣的一種傳統文化,經過百年的發展和傳承,到如今已經是家喻戶曉了。

俗語“一問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看後還真長見識


俗語文化包羅萬象,有關天文、地理、養生、生活常識和為人處世方面就多到數不勝數,其中有一句俗語說的是“一問三不知”。這句俗語的出處在哪,究竟是哪三不知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看下這句俗語的真正含義。

俗語“一問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看後還真長見識


​首先“一問三不知”是表示很糊塗,不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最草出自《左傳》一書。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國家叫晉國,有一個國家叫鄭國。晉國的荀瑤派兵攻打鄭國,這本就是兩家的爭鬥,可是齊國非要插手,齊國為了防止晉國強大,就派一個人帶兵支援鄭國,此人名叫陳成子。

俗語“一問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看後還真長見識


陳子成這就帶兵出發了,到了兩軍對壘的時候,有一個叫荀寅的人就對陳成子說:“我聽說晉國派出了1000輛戰車攻打我們的營門”。陳成子聽後大怒說“就是晉國出1000輛車,我也不能後退,但是你剛才說的話,分明是長敵人的士氣,滅自己的威風,我要回去報告國君”。

荀寅聽到陳成子這麼說,就知道自己失言了,於是他自言自語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這裡的“始中終”是解答一問三不知的鑰匙,意思就是對開始、發展和結果詳細的瞭解之後,才能向上面報告情況,這些不瞭解清楚就會陷於被動。

俗語“一問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看後還真長見識


一問三不知,後來說的就是事物開始、中途和最後三個階段。事情的開始相當於創業之初,每個人都鬥志昂揚,激情四射,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鬥志也變得不那麼高昂了,人們尋求的是穩定,這便是事情發展的中途階段。到了最後一個階段,也是事情完成的時候,這前中後如果都不知道,自然也就一問三不知了。

俗語“一問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看後還真長見識


在《二刻拍案驚奇》中,多用“三不知”代表匆匆忙忙,非常的冒失。

但是這種三不知卻有好多人樂於去做,這又是為何?中國人向來都是十分聰明的,知道如何明哲保身,所以有的時候並非是自己不知道,而是裝作“一問三不知”的模樣。

有些時候雖然我們把事情的前因後果都瞭解清楚,但是在大環境之下,也應該潛龍勿用,不可強出頭,這樣才是一位智慧的人。

  • 今日話題:你對“一問三不知”有什麼看法和解讀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我們一起探討學習。

文 | 國學大觀園

參考文獻 | 《二刻拍案驚奇》、《左傳》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國學大觀園

俗語“一問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看後還真長見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