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性 ≠ 美滿的婚姻:毀掉感情的,從來都是自己


瘋狂的性 ≠ 美滿的婚姻:毀掉感情的,從來都是自己


在一本小眾散文裡,看到過一個悲情的故事。

他們16歲相戀,26歲結婚。

中間這10年,皆是異地戀。

高中時,他們隔著需要乘坐3小時公交車的地理距離。

熬到大學後,因報考的陰差陽錯,一個飛向了兩千公里以外的北方,另一個,留在了原點。

這些與孤獨為伍的歲月,女孩提過無數次分手,但又無數次重拾起堅持下去的信念。

女孩想,熬吧,也許熬出的愛,更醇,更烈。

再加上3年異國戀的折騰,他們終得圓滿。

那次重逢,他們訂下一週酒店。

在那張米白色的大圓床上,他們愛得昏天暗地,翻雲覆雨。

整整7天,他們足不出戶,以肉體的交融,身心的交換,來祝賀異地戀的修成正果。


很快,兩人領證。

或許情感匱乏得太久,在婚後,女孩依然保持著“你我合二為一”的痴狂。

他去哪,他喜歡什麼,他腦子裡正在思考什麼,她都想與其同步。

不論是三觀,亦或喜好,她都渴望和彼此達到完美的融合——好像只有這樣,才不辜負這10年的等待。

可這樣“亦步亦趨”的婚姻,不到一年,便徹底崩盤。

沒有出軌,沒有婆媳矛盾。只不過是因為在兩人過度地索取和摩擦之後,只剩下對彼此的麻木和厭倦。

她想和他活進同一個世界。

可等真正進去後,她只想逃離,不斷地逃離。

難怪作者在結尾感嘆:

這或許可以稱之為“羅曼蒂克式婚姻”。


瘋狂的性 ≠ 美滿的婚姻:毀掉感情的,從來都是自己


在影視作品裡,很多感人淚下的愛情故事,都透露著這樣的暗示——

你愛我,你就要為我低頭。好的婚姻是一場完美的契合,猶如雙劍合璧。真正的愛,就是把心毫無保留地交給彼此。


這聽著好像是那麼回事。

可你發現,遵循這種不斷向對方靠攏的愛情理念,大都以不幸收場。

因為當你過分地想和對方保持頻率一致時,你就喪失了自我獨立的人格。

瘋狂的性 ≠ 美滿的婚姻:毀掉感情的,從來都是自己


而斯科特說:

最不穩定的愛,就是沒有把彼此視為單獨的個體。


打個比方。

他喜歡戶外,你喜歡宅在家。他喜歡喝酒交友,你偏愛喝茶品書。他以掙錢的多少衡量人生意義,你卻以幸福與否作為生命價值的量尺。


以雞湯學來看,則肯定地說——這怎麼行?這肯定要為彼此大改特改。

其實不一定。

在親密關係中,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你必須接受他的特異性,以及思想的獨立性。

你可以因為需求未得到滿足,而提出相應的請求。

但我們都沒有權利,去操控對方的思想和愛好取向,來滿足自己的一己私利。

我們愛的對象是“人”,而不是寵物。

他/她不是我們個人意願的延伸,而是使我們心智邁向成熟的伴侶。

因為真正能滋潤彼此心靈的,不是你什麼都聽我的,不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溫馴和服從。

而是——你的成長帶動我的成長,你的情操和特性,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靈魂。

瘋狂的性 ≠ 美滿的婚姻:毀掉感情的,從來都是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裡講過一個事。

馬西婭雖年紀輕輕,卻早已經歷過好幾段刻骨銘心的“愛”。

遺憾的是,她每段愛情的保質期都只有寥寥數月。

她是浪漫主義者。

所以每段愛情,馬西婭都以飛蛾撲火般的姿勢,栽進所愛之人的世界。

她有時像個螞蟥,在親密關係中不斷索取和要求。

她有時又像周曉楓寫的“沿著正在生長的莖,獻上一朵謙卑的花”,卑微如螻蟻。

由於她過分地渴望粘合,那赤誠的“愛”,總是猶如曇花一現,轉瞬即逝。

而她自己也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漸漸喪失愛的能力。

瘋狂的性 ≠ 美滿的婚姻:毀掉感情的,從來都是自己


所以,想要保持良好的親密關係,除了尊重彼此的獨立,還需看清激情過後的“真相”。

心理學家說,墜入情網時的“愛”,並不是真正的愛,頂多算是愛的萌芽。

比如孤獨和空寂已吞噬你多年,突然,你遇到一情投意合之人。

於是,你們激情似火,相擁時都恨不得融到對方骨頭裡去。

可專家卻說,這不過是人類生理上的本能衝動而已!

這只是自我界限暫時的崩潰,在激情過後,意識佔據上風,愛的挑戰才真正到來。

瘋狂的性 ≠ 美滿的婚姻:毀掉感情的,從來都是自己


幻覺破滅後,你會考慮諸多現實的因素,而不僅僅是憑荷爾蒙的刺激做決定。

這時,你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認清彼此的不同,然後思考能否給予以及獲得真正的“愛”。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將“激情”和“真愛”,類比為“高峰體驗”和“高原體驗”。

“高原體驗”雖然不如“高峰體驗”那般刺激,但卻是持續、不間斷的一個奇異體驗過程。

作家周曉楓也寫道:

真正幸福的戀人,並不喜歡那種一陣風來就叮噹亂響的風鈴之愛。因為剋制中的情感傳遞,比之過分傳遞的煽情,更具備感染力。


要獲得這些,你必須要深刻地認清自己的需求,以及對方的需求。

然後根據彼此的人生目標、性格特徵做出判斷——我們能滿足彼此的需求嗎?

因為人這一生,所做的任何努力,都無非是在滿足自己某種需求。

瘋狂的性 ≠ 美滿的婚姻:毀掉感情的,從來都是自己


二、需求建立在人格獨立之外。

“人格獨立”聽起來有點假大空,其實很多親密關係都沒有做到。

比如你要保持離開另一半之後,依然能正常地生活下去的心理狀態。

否則就形成了病態的依賴型人格。

比如我們的人生價值取向有所不同,但我不會強求你向我靠攏。

比如儘管我愛你,但我依然給你選擇享受孤獨的權利。

不壓迫,不捆綁,不以“愛”要求自己放低尊嚴,也不以“合二為一”、“融為一體”等傳統婚戀觀為標杆。

這看似不穩定的親密關係,其實正因為滿足了人性所需,而將變得異常穩定。

紀伯倫的一首詩,將這種“關係結構”形容得恰如其分:

你們的結合要保留空隙。讓來自天堂的風在你們的空隙之間舞動。······一定要把心扉向對方敞開,但並不是交給對方來保管。因為唯有上帝之手,才能容納你的心。


站在一起,卻不可太過接近。

就像教堂的樑柱,各自分開站立,卻能支撐教堂不倒。

也像橡樹和松柏,既相互陪伴,也能在彼此的陰影中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