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的祕密

意大利有句俗語:“興建聖彼得大教堂”,用來形容這事情沒完沒了。

彼得是耶穌12門徒之一,早期基督教的核心成員,後來在羅馬傳道時被羅馬皇帝抓住殉教身亡。公元67年,他被埋在基督教徒的地下墓穴,兩個世紀後,遺骸又被遷到臺伯河畔,據說也是他被釘十字架處死的地方,此處也成為基督徒的聖地。公元316年,在君士坦丁大帝的資助下,在這個地點興建了聖彼得大教堂,查理大帝、奧托大帝等諸多皇帝都是在這裡加冕的。

彼得的秘密

不過這個教堂的地點並非良選之地,本身就是立在地勢低淺的沼澤地上,經過一千多年風吹日曬,教堂牆壁偏移,外表殘破不堪。

直到尤里烏斯二世上任,他被稱為恐怖教皇,強勢、難纏,脾氣相當火爆。好大喜功的尤里烏斯要在任期上“重修”聖彼得大教堂,要讓聖彼得大教堂重新光彩。或許也只有他這樣的性格,才能主導這樣重大的決定。尤里烏斯對這個工程非常重視,面試了一大堆建築大師,包括米開朗基羅都被唰了下來,最終建築大師布拉特曼被任命工程總監督。也是在教皇的授意之下,“重修”直接變為了推倒重建。1506年,新的聖彼得大教堂開始了遙遙無期的重建的之路。

彼得的秘密

1513年,雄心勃勃的尤里烏斯沒有等來大教堂的建成,就被上帝叫過去詢問情況了。1514年,總監督布拉特曼去世,拉斐爾接手,教堂的建築方案也決定從希臘十字改為拉丁十字,結果乾了六年,拉斐爾也去世了,輪到米開朗基羅。

要說工程難度吧,其實也不難,佛羅倫薩大教堂、比薩大教堂,建築工藝難題都有實踐例子,但從包工頭的角度來看,首先,老的聖彼得大教堂已經拆了,廣大基督信徒去哪朝聖,那麼多皇帝在哪加冕,連個合適的場合都沒有,所以工程不幹也得幹,停不了;其次,主導修建的尤里烏斯已經不在了,接手這個爛攤子的是教皇利奧十世,工程到底怎麼推進,風格有什麼調整,必須要觀望,對吧,對新領導的意見要尊重;最後,就是教廷有錢,真的有很多錢,大金主,不管哪個建築大師接手工程,都心照不宣的選擇拖字決。今天大理石的雕花重新刻,明天釘子尺寸要微調,看似活幹的不少,但主體工程就是不見影。

彼得的秘密

米開朗基羅一上任,就提出要重新修改建築方案,把拉丁十字再改回希臘十字結構,大師不愧是大師,從藝術風格、功能意義,美學角度一頓闡述,最終決定,改,繼續調整,直到1564年,米開朗基羅去世。

在教會的干預之下,大教堂建築又從希臘十字改回拉丁十字,也就是基本上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一拖再拖的工期,一改再改的方案,讓教宗也承受不住了,聖彼得大教堂的建設就像一個無底洞,吞噬著大量的金錢和人力。為了募集建築資金,教皇決定出售“贖罪券”,其實就是一張羊皮紙,誰要是買了贖罪券,教會就向上帝說情,保證買券人死後少受罪,上天堂。結果贖罪券的濫發導致信徒和底層教士的不滿,馬丁路德就領導和發動了宗教改革,與梵蒂岡全面抗衡,並由此從基督教的統一體系中分離出了新教。

彼得的秘密

1626年11月18日,經過120年的重建,聖彼得大教堂終於完工。為了建設一個大教堂,為了彰顯教權的不可一世,建起一座教堂,卻丟掉了基督教世界的半壁江山。

彼得的秘密

說個題外話,1939年在維修聖彼得大教堂的時候,工人在大殿的墓地下面發現了一個骨灰盒,上面有“彼得在此”等幾個希臘字。經考古學家檢驗,八塊骨頭是一名六十多歲男性留下的,而且這名男性穿著紫色鑲金邊的壽衣。2013年11月24日,時任教宗方濟各首度公開陳列“聖彼得”遺骨,從教廷的角度來說,確認這些遺骨就是聖徒彼得的遺骸。彼得如果在天堂看著自己教堂工期的反覆折騰,估計他心裡也會冒出這樣的潛臺詞;“人間不值得”。

彼得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