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词注重设景造境,追求“言外意”

雅词注重设景造境,追求“言外意”;而俗词却径直道来,吐诉无余。雅词讲究含蓄蕴藉,求韵味造意境;而俗词唯在通俗浅显,讲真率,用赋笔。柳永的《十二时秋夜》和晏殊《红窗听》都是写梦醒相思往日之情事,柳词写来,直诉心曲:“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情意。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整余香被。”没有借助任何客观意象,即无景也无境,直言“重谐云雨”之事。可是在晏殊笔下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梦觉相思天欲曙,依前是,银屏画烛,宵长岁暮。此时何计,托鸳鸯飞去。”外境是朦胧空寂的天际,内境是旧日的“银屏画烛”,心境是“托鸳鸯”以寄相思。相思之情,全融于此三境之中,以不言言之,弦外有音,韵味绵远。再如周邦彦的《夜飞鹊》和黄庭坚的《沁园春》都是写离情,周云:“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斜月远坠余辉。”

雅词注重设景造境,追求“言外意”

鸳鸯

而黄云:“奴儿,又有行期,你去即无妨,我共谁?向眼前长见,心犹未足,怎生禁得,真个分离。”周词意在言外,将临歧分离之苦情,先化入境,再化入景,以凄清空寞的凉夜斜月烘托之,十分深挚浑厚,是为雅;而黄词却了无境象,只是絮絮叨叨,将心曲情缘倾吐无余故觉浅俗而无余味,是为俗。正因为雅词与俗词有这种境界之别,更因为这雅俗二境关乎“人品”之高下,所以词人们多崇尚雅致而不屑俚俗。

雅词注重设景造境,追求“言外意”

宋词抒情意境

宋人于审美追求,常以意胜为高。东坡说过:“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这“画意”和“道意”都是要通过置境来完成。置境乃是作者创作意志客观外现的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情动于中而心有所感。有因情设景者,有因景抒情者。况周颐在论及景物对诗人感发作用时说:“人静帘垂。灯昏香直。窗外芙蓉残叶飒飒作秋声,与砌虫相和答。据梧冥坐,湛怀息机。每一念起,辄设理想排遣之。乃至万缘俱寂,吾心忽莹然开朗如满月,肌骨清凉,不知斯世何世也斯时若有无端哀怨枨触于万不得已;即而察之,一切境象全失惟有小窗虚幌、笔床砚匣,一一在吾目前。此词境也。三十年前或月一至焉。今不复得矣。”又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雅词注重设景造境,追求“言外意”

风雨江山

这是况周颐谈自己的创作感受,但寄情于风雨江山的体验以及形象思维的运用可以说是所有作家共同的。李煜《乌夜啼》是在他做了亡国奴后所写的,亡国哀怨正是由景物所感发的。词云: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风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雅词注重设景造境,追求“言外意”

宋词抒情意境

词上片是因景起情,下片是因情置境。春花烂漫,但因寒雨晚风之摧残而凋谢,这是先由景物引起情感,将情感置于景物之中的手法。因春花凋谢所触起的亡国之痛以春花匆匆喻江山之遽失,勾起心头“无奈”之凄凉、黯然而神伤,幽细要渺之心绪全系之于景物。而“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哀叹又是将身世家国之叹化入永无止境的江流之中了。假设这种情感不借助于客观景物,只是用大白话直说,那一定是了无意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