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村老人的淒涼晚年:“我90歲了,不怕死,怕活著拖累兒孫”

一個農村老人的淒涼晚年:“我90歲了,不怕死,怕活著拖累兒孫”

文|公子逸

今天去農村,去採訪了一個90歲的老人。

回家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一會兒覺得這個老人辛苦了一輩子,不該是這樣的結局。一會兒又想,這何嘗不是“溺愛”一代一代的傳承。

這個老人90歲了,自己已經不能做飯了。每天出去買個饅頭吃都非常費勁,需要鄰居幫忙。老人只有一個兒子,在外地打工,一年都沒回來過幾次。

老人年前的時候,因為夜裡上廁所從陽臺上摔了下來。老人摔得鼻青臉腫,昏死在院子裡,沒有人知道。一直等到鄰居覺得一天沒看見老人了,過去看,才發現老人躺在院子裡。

農村的鄰居都是在一起住了幾十年的,感情都比較好,於是把老人送到了醫院,給老人的兒子打了電話。

老人的兒子回來了,在醫院呆了幾天,就著急要回去。他說,他不敢請那麼長時間的假,會被公司開除的。他把父親送回了老家,買了一些吃食,就那麼走了。

老人沒有責備自己的兒子,因為他的兒子臨走前,對著他大哭:“爹,你知道我壓力多大嗎?你孫子要在市裡買房子,我們哪裡有那麼多錢。可你孫子長得醜,我要是沒錢給他在市裡買房子,他會連媳婦都娶不上的。我太難了。”


一個農村老人的淒涼晚年:“我90歲了,不怕死,怕活著拖累兒孫”


他就那麼走了。

那個老人就拖著病體,那麼自己照顧自己。老人的鄰居跟我說:“自從老人摔了,他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衰老了。你每天看他,都覺得他比前一天差。你眼看著他就不行了。但是他兒子一家子還是不想管老人。

他兒子還在我們家哭,讓我們多照顧一點。他說,他壓力太大了,要給兒子買房子,要給兒子娶媳婦,房子還得裝修,這得多少錢才能下來。”

老人的鄰居勸他,先照顧老父親,可無論鄰居怎麼說,老人的兒子就是不肯回家照顧老人。老人現在已經到了自己照顧不了自己的地步,可他的兒子卻不想管他。

我問老人覺得自己的兒子不孝嗎?

老人說:“不覺得。我兒子也不容易,他有他的難處,他要顧及我孫子。我不怕死,我怕拖累我孫子。我是盼著死亡的。我死了,我兒子就能好好給我孫子掙錢了。”

老人的鄰居說,好幾次老人生病之後,都拒絕吃藥,拒絕治療。他怕花錢,他怕自己到了老了,因為自己的病,花了錢,增加兒孫的負擔。


一個農村老人的淒涼晚年:“我90歲了,不怕死,怕活著拖累兒孫”

這個老人如此愛自己的兒孫。那他的兒孫呢?

老人的鄰居說:

“兒子還回家看過老人幾次。但是一分錢也不出,看病都是老人自己出錢。他也不在這照顧幾天,訴訴苦,就又走了。

至於孫子,從小是他爺爺奶奶帶大的。從老人摔了之後,到現在一次都沒回來過。

兒孫都不回來,兒媳婦就更不管老人了。”

我進去看了老人的屋子,這麼冷的冬天,沒有暖氣,也沒有空調。老人的屋子裡冰天雪地一般寒冷,竟然還沒有外邊有陽光曬著暖和。

老人的衣服很髒,屋子裡到處是灰塵。我也有父母,看到老人這樣的境況,只想要落淚。

我問那個鄰居老人的兒子真的過得很艱難嗎?

老人的鄰居說:“他們才不艱難呢。你看農村有幾個能在市裡買房子的。他兒子說自己再攢幾年,就能給兒子在市裡買房子了。他手裡有錢,就是一分也不想給老人花。”

我突然不知道該說什麼。

老人的鄰居說,老人也是太心疼兒孫了,不想給兒孫添一點麻煩。他曾經勸過老人:“你該讓兒子回家給你養老,他不養,你就去告他。”

可是老人說:“人老了,萬人嫌。只要他過得好就行。我不怕死,我盼著死,不想拖累他。”


一個農村老人的淒涼晚年:“我90歲了,不怕死,怕活著拖累兒孫”

我在農村走訪的時候發現,有些事情,你若不是親眼目睹,真的很難相信。

就像這個老人這種“盼著死亡”的狀態,若非親眼看到,是真的很難相信的。

我的爺爺老了之後在床上躺了三年,我父親他們弟兄幾個就照顧了三年。我爺爺一點都不想死,到他最後的半年,他幾乎都是靠藥物來維持生命的。

我爸爸怕他躺在床上硬,專門去給他買了海綿。我二伯沒錢,就不出錢,但是他出力,把我爺爺照顧得很乾淨。

我們這些孫輩,每個人都去看過我爺爺。我弟弟他們還給我爺爺端過屎尿。

我爸爸跟我說,我爺爺去世的時候,還想要活。他是懼怕死亡的,他是還想要多活幾年的。

我以為所有的人在臨近死亡的時候,都是害怕的。他都是想要多活幾年的。

可我沒想到,有一種老人的晚年是這樣的:他盼著死亡,因為他怕拖累兒孫。


一個農村老人的淒涼晚年:“我90歲了,不怕死,怕活著拖累兒孫”

我反覆思考老人家裡的這種傳承。

老人太愛自己的兒子,於是怕拖累兒子,不想要兒子給自己養老。老人的兒子,只想要給自己的兒子買房娶媳婦,不想管自己的老人。

我甚至想,等到老人的兒子老了。他的兒子習慣了父母的這種無私付出,是不是也只想管自己的後代,而一點都不想管上面的老人。

這種傳承真的好嗎?這到底是自私的延續,還是愛的延續?

我也是兒女,我也有孩子。

我從未想過,為了養我的孩子,而放棄養我的父母。因為,我們生而為人,本來就有多個角色。

父母生養了我們,到了他們的晚年,我們贍養他們是義務,更是一種情感上的反哺。

我們生養了孩子,把他們養大,給他們創造好的條件,也是我們的責任。

在我們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我們的確很艱難。但是艱難,從不該成為我們“逃避責任”的理由。


一個農村老人的淒涼晚年:“我90歲了,不怕死,怕活著拖累兒孫”

願所有人都不要有“子欲孝,而親不在”的悲哀。

我爺爺的晚年,我爸他們弟兄四個,幾乎是竭盡所能地滿足我爺爺的要求。他們四個真正地做到了不吵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我爸那時候說了這樣的話:“我們都不想有遺憾。我們不想,想起父母的時候,覺得自己有對不起他們的地方。”

如果讓我在養父母,還是給兒子買房子這兩件事上做選擇。我會選擇前者。

因為,老人已經90歲了,他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他已經到了生命最後的時光。我們應該陪在他身邊,陪他走過最後的歲月。因為,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他迎接了我們。羊羔尚且知道跪乳,何況我們生而為人。

給孩子買房子這件事,可以靠他自己去奮鬥。你即使要自己奮鬥,也可以在晚幾年。因為孩子可以等,你也可以等,但是老人不能等。

你知道嗎?老人不能等。

有些人,總覺得父母不會老,他什麼時候回去了老人都會在。卻不知道,時光是最無情的東西,一個不小心,有些遺憾就成了永恆。

願我們懂得這個最簡單的道理。父慈本該子孝,若父慈子不孝,該是多大的不公和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