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武力“踹開”日本國門,日本人卻不以為意,堅決為其樹碑立像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人藉助堅船利炮叩開日本國門,使得日本的主權受到挑戰,繼而強迫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導致俄英法荷諸國紛紛效仿,使得日本一度陷入半殖民地危機。

按理,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和現實國情決定的,別人無權干涉,美國以武力為後盾,強行要求日本實行門戶開放政策,這就是對日本的無禮冒犯和肆意踐踏,理應受到日本人民的強烈反抗和堅決抵制,必要時睚眥必報,給予點顏色看看。

而事實是,德川幕府不僅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初弱化了1825年頒行的《異國船打拂令》,為闖入日本水域的西方船隻提供燃料及食物補給,還在六十年代初長州藩對美艦"攘夷"過程中,遭到了美法兩國軍艦的聯合打擊,沿岸炮臺受損嚴重,此後日本不再提攘夷,轉而致力於倒幕。

那麼日本認慫了?還是以圖他日?從後期的明治維新來看,日本逐漸強大以後,先是在1905年發動了日俄戰爭,後又在1941年對美國珍珠港實施了偷襲,表面看,日本的確是佔據了一時的優勢,但結果都付出了慘重代價。

既然如此,日本人為何還要對當初的侵略者樹碑立像,並特地建一公園以紀念呢?

他以武力“踹開”日本國門,日本人卻不以為意,堅決為其樹碑立像

"黑船"來襲

1633年,德川幕府為鞏固統治,開始實行鎖國政策,只准長崎一地對外開放,與中國、朝鮮及荷蘭開展貿易往來,與此同時,還不準國民擅自出海,如有違法,嚴懲不貸。

在幕府閉關鎖國二百餘年時間裡,正是西方國家工業革命的關鍵節點,期間北美大陸還崛起了新興國家美利堅合眾國。

我們知道,資本主義的最大特點也是其致命弱點就是利益至上。為尋求商機,西方國家的鐵蹄幾乎踏遍了全世界,亞洲作為歐美近鄰,自然在其侵奪之列。

早在1852年3月,有著"蒸汽船之父"稱號的美國海軍准將佩裡,就帶著"日本開國"的使命,率領艦隊駛往日本,在西方人眼裡,那時的日本只是個"半開化國家",有待"催化"。

他以武力“踹開”日本國門,日本人卻不以為意,堅決為其樹碑立像

經過長途跋涉,次年7月,佩裡一行鐵甲艦船來到江戶灣,因艦體周身呈黑色,日本人謂之"黑船"。在這四艘黑船中,兩艘蒸汽船格外搶眼,它們的排水量達到了2450噸,遠勝於當時日本排水量為100噸的最大船隻。

佩裡一見到日本人,就遞上美國總統的親筆信,信上所言無非是態度強硬的措辭,要求日方務必簽訂和平商約,為美國海軍提供煤炭補給,對捕鯨船予以救助。如果敢不答應,那就別怪美國人不客氣。

對此,幕府不置可否,心神不定。佩裡見狀,盛氣凌人地表示,"敝人為示友好之意,是次只帶同4只小型戰艦,明春再回江戶時,若有需要,必會帶回更大型的戰艦。"言畢,揚長而去。

閉關鎖國是行不通的,落後就要捱打,德川幕府兩百多年的鎖國政策已經寸步難行。但是,無論怎樣,也輪不到西方國家指手畫腳,更有甚者,美國還要反客為主,強行要求幕府答應其一系列無理要求,這哪裡是平等協商、互利共贏,簡直就是上門欺負人,不把日本放在眼裡。

他以武力“踹開”日本國門,日本人卻不以為意,堅決為其樹碑立像

"捲土重來"

德川幕府或許不會想到佩裡會信守承諾,如期而至。其實資本主義的本性早已決定了其不達目的不死心的冒險行為。

1854年2月,佩裡率領九條戰艦浩蕩而來,其中蒸汽船比上次增加一艘。在強大的美艦面前,幕府沒有迴旋餘地,只得捏著鼻子簽署《神奈川條約》。

根據條約,美國取得了在下田和函館停靠艦船的權利,同時獲得在下田設立領事館的資格。其他俄法英荷四國見狀,也都強迫幕府簽訂同等條約,這樣日本的大門終於在美國的壓力下,"撕下"一個口子,並且一旦撕開,短期內無法彌合。

果不其然,兩年後,美國首位駐日領事哈里斯對幕府軟硬兼施,要求日本立即接受其通商請求,不然列強將在條款的設定上更加苛刻。

鑑於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加劇大清王朝危機的事實,德川幕府清醒地意識到,如果拒絕哈里斯的要求,日本很可能步其後塵,淪為列強肆虐的對象,而暫且答應,倒可以穩住局勢,以圖他日。

於是1858年7月,《日美友好通商條約》無奈簽署。根據該條約,日本不僅被迫開放8個口岸,還喪失了關稅自主權以及與此相關的治外法權。俄英法荷繼續跟上,如法炮製,迫使日本陷於半殖民地邊緣,政治經濟皆聽命於列強。

鎖國政策讓日本走投無路,佩裡的盛氣凌人讓幕府無法迴避,此時實力高於一切,有實力才有底氣,才有話語權。幕府治下的日本氣息奄奄,除了委曲求全,無條件答應列強要求,別無選擇。但是,美國偏要開這個頭,由此讓日本的主權受到嚴重挑戰,不能不說佩裡所代表的美國,在此間扮演了極壞的典型。

他以武力“踹開”日本國門,日本人卻不以為意,堅決為其樹碑立像

奮力一搏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其貪婪本性自不必說。面對敵強我弱的無情現實,日本將何去何從?如果"破罐子破摔",自此一蹶不振,日後定無出頭之日,而這根本不是日本的性格。

早在漢唐時,日本就派使者前來中國取經,對博大精深的漢文化孜孜以求,這從而說明日本人有著不甘落後、熱愛學習、不斷進取的精神,並且這種精神是發自內心的,是其民族基因的一部分。

二百多年的閉關自守,日本人終於發現,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已經落伍了,西方正以其勢不可擋的雄風碾壓世界,在此背景下,要想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日本只有"師夷長技",主動向西方學習,並銳意改革,以求突破。

於是,在一舉推翻幕府統治,促使其"大政奉還"後,便積極推行明治維新,實行"拿來主義",將西方發展資本主義的那一套全部搬過來,大刀闊斧,雷厲風行,大張旗鼓,毫不退縮,無論勇氣、決心,前所未有。

一系列變革圖強政策的出臺和落實,使得日本在短短二三十年間舊貌換新顏,再也不是過去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可以與西方列強平起平坐的巨人,這種變化,相信所有日本人都感同身受,並且這種感受在1911年隨著每一個不平等條約的廢除而進一步昇華。

明治維新改變的不僅僅是日本的面貌,更是日本人的思想理念。自從國門被美國海軍准將佩裡"踹開"後,日本人建設國家的智慧和激情一下子如火山爆發,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種能量驅動著日本人一往無前,矢志不渝地向前進發,其間不免會遇到波折,但一如國門被佩裡"撕開"一個口子,一發而不可收,時至今日,日本依然在闊步向前,而沒有停留在已取得的輝煌成就上。

他以武力“踹開”日本國門,日本人卻不以為意,堅決為其樹碑立像

紀念佩裡

凡事都有兩面性,就看站在什麼角度上去思考和分析。在幕府統治搖搖欲墜時刻,美國海軍准將佩裡的"有力一腳",讓日本的國門大開,表面上日本人顏面盡掃,有損尊嚴,並且國家主權也受到嚴峻挑戰,但即便不是佩裡,也還會遭到其他列強的"魔爪"。

佩裡強迫幕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這好比是有氣無力的獅子遇到了老虎,日本一下子振作起來,為想方設法自救自強而竭盡全力,正是這一外力的觸動,日本變得虎虎有生氣,逐漸在亞洲遙遙領先,並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這種被解放的力量,使得日本在身處1929-1933年經濟大恐慌、二戰後重新崛起、"失去的二十年"等多個關鍵時期,都能勇立潮頭,力拔千鈞,扭轉乾坤,向著既定方向前進。

也許正基於此,東京、北海道、橫須賀才會矗立著佩裡雕像,在橫須賀還建有佩裡公園及其紀念館。其實,早在1901年,在佩裡首次登陸的地方,"北米合眾國水師提督伯理上陸紀念碑"就落成了,恰如碑上落款所言,佩裡來航事件是將日本從幕府統治下的鎖國狀態""拉回到世界的原動力"。

該紀念碑曾在日本偷襲珍珠港期間被"國民精神振奮碑"取而代之,但自從1945年日本投降後,又豎起了原來的紀念碑,直至今日。

佩裡紀念碑、紀念公園以及紀念館的建立,表明日本擯棄了佩裡來航事件消極的一面,儘量展示其積極的一面,以便"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時刻警醒自己,勿要故步自封、抱殘守缺、止步不前,唯有以此作為原動力,才能馬不停蹄,奮力前行。

他以武力“踹開”日本國門,日本人卻不以為意,堅決為其樹碑立像

結語

古人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即是說壞事和好事可以相互轉化,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引出壞的結果。就"黑船"事件而言,雖然美國海軍准將佩裡率艦向日本展示武力,迫使幕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不得不對外開放相關口岸,導致關稅自主權和治外法權掌握在外國政府手中,日本面臨著淪為半殖民地的危險。

但危機何嘗不是機遇?日本人早想打破死氣沉沉的幕府統治,而佩裡來航如同導火索,加速了幕府垮臺,並一去不返。此外,佩裡來航還促使一些先進的日本人認清了世界形勢,銳意改革進取,勇於突破自我,從而實現了由貧窮落後到飛黃騰達的逆轉,這難道不是日本之幸?

即此而言,日本人不將佩裡當作仇人,反而視為"恩人",並以多種形式紀念他,這足以說明在日本人心目中佩裡的分量。是的,凡事著眼於矛盾的積極面而非消極面,抓住中心點而非支點,或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日本不把佩裡當作侵略者看待,而將其作為一種鞭策力量,這應該是其崛起為強國的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