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草原之路上的粟特商人


歐亞草原之路上的粟特商人

*圖為今天塔吉克斯坦出土薩拉子模遺址, 至今5500週年*


《歐亞草原之路上的粟特商人》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

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指羅馬帝國),抵條支(波斯灣安條克城[Antiochia,或Charax Spasinu])。臨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甘英畏懼大海,從波斯灣無功而返。不過,不久便有中國商人抵達意大利羅馬宮廷。

羅馬帝國時代作家福羅魯斯(Lucius Annaeus Florus,約74—130)在1世紀末成書的《羅馬史綱要》中說“克拉蘇軍團所使用的軍旗就是絲綢織物”,並提到有中國使者出訪羅馬。[372]他在該書第二章《帕提亞人的和平與奧古斯都的加冕禮》寫道:“一些不在帝國統治下的其他民族,也皆前來,所以,我們見到斯基泰人(指粟特人)和薩爾馬提亞人都派遣使者前來與我們媾和。也見到有住在同一天下的賽里斯人和印度人,他們帶來的禮物中有寶石、珍珠和訓練過的大象。他們特別吹噓旅途的阻長,歷時四年才走到。僅僅從這些人的膚色就可以看出他們來自另一個天地。”[373]拜占庭作家米南德《希臘史殘卷》將康居、粟特、突厥等中亞民族統稱為“斯基泰人”。福羅魯斯所謂“斯基泰人”,顯然指粟特人。這些賽里斯人並非中國政府派遣的使者,而是隨粟特商團到羅馬經商的中國商人。

20世紀初,在克里米亞半島刻赤古墓發現菱格紋漢綺殘片(圖7-8)。類似的漢綺殘片在新疆孔雀河畔營盤東漢墓(95M7)亦有發現(圖7-9)。凡此表明,中國商人是從歐亞草原之路,經克里米亞半島,隨粟特商隊到羅馬宮廷的。

歐亞草原之路上的粟特商人


歐亞草原之路上的粟特商人


近年,克里米亞半島塞瓦斯托波爾以北50公里處,發現一處公元1世紀貴婦人墓,隨葬品有來自古埃及的聖甲蟲形狀寶石、來自意大利和法國的古羅馬陶罐,以及一堆中國漆盒殘片(圖7-10)。此漆盒後來在日本住友財團的贊助下,歷時三年得以修復。顯然,這個漢代漆盒是通過歐亞草原之路來到克里米亞。荷蘭阿姆斯特丹阿拉德·皮爾遜博物館(The Allard Pierson Museum)曾經借展這個漆盒,現為克里米亞博物館藏品。


歐亞草原之路上的粟特商人


文章摘自《西域考古與藝術》(作者:林梅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