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凌雲渡時,孫悟空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六耳獼猴


在過凌雲渡時,孫悟空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六耳獼猴

都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但是有些人卻隱藏得足夠深,直到最後的關頭,才會暴露出本來的面目。比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便是如此,在跟隨唐僧西天取經的過程中,整整潛藏了十幾年。一直到即將登上靈山,渡過凌雲渡的時候,才展露出了自己原來的模樣。或者說,此時的孫悟空,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六耳獼猴。

為什麼說孫悟空變成了六耳獼猴呢?首先來看一下,在這個時候,孫悟空都幹了些什麼!

在凌雲渡發生了什麼?

根據《西遊記》原著中的描寫,當唐僧師徒四人,歷經千辛萬苦,一路打怪升級,終於走到靈山腳下的時候,卻驚訝地發現,前面還有一道天險,當真是“一條大河波浪寬”!而這條河,就是凌雲渡。


在過凌雲渡時,孫悟空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六耳獼猴

在凌雲渡之上,雖然有一條獨木橋,但是卻讓唐僧跟八戒和沙僧,不禁望而興嘆。忍不住說道:“難、難、難!”

“這是路,那個敢走?水面又寬,波浪又湧,獨獨一根木頭,又細又滑,怎生動腳?”

由此可見,這的確不是一般人可以走的路,而且師徒四人當中,除了孫悟空在上面跑了一趟,其他幾人是死活也不敢上去。

但是孫悟空卻不依不饒,又從對岸跑回來,非要拖著豬八戒,讓他一起走獨木橋。

從這一段情節中,其實可以分析出這幾點信息。第一,唐僧師徒幾人,除了孫悟空之外,沒有人敢走獨木橋。或者說其他幾人,不具備通過獨木橋的能力。


在過凌雲渡時,孫悟空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六耳獼猴

第二,孫悟空過河的心情非常急切。因為他明知其他幾人無法過橋,但是他卻丟下他們,自己跑了過去。雖然最後又跑了回來,但是他那猴急的心情,已經可見一斑。

第三,孫悟空已經不願意顧及唐僧。因為孫悟空當時,雖然看似非常迫切想要到達對岸,但是他的行為,卻十分的奇怪。

因為如果他真的想催促全體過河的話,那麼他應該拉上橋的人,其實不是豬八戒,而應該是唐僧。因為唐僧是他們幾個人的領導,只要領導帶頭走上了獨木橋,沙僧和八戒即使再不願意,但也只能是硬著頭皮跟上。

但是孫悟空卻並沒有去拉唐僧,反而去拽自己的師弟豬八戒。這樣的行為雖然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的,可仔細分析起來卻大有深意。甚至可以看出,孫悟空當時的內心究竟是什麼樣的?

孫悟空的目的是什麼?

按照《西遊記》原著裡的說法,他們師徒四人,其實都是第一次來到這個地方。比如孫悟空雖然到過靈山,但是一直都走的雲路,不曾從地上的道路通過。而唐僧雖說是從靈山外派出去的幹部,但經過幾次轉世,早就忘了自己的老家是什麼樣了。


在過凌雲渡時,孫悟空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六耳獼猴

也就是說,在接引佛祖,駕駛著那一艘破到沒有底的小船來到之前,唐僧師徒根本就不知道還有別的方式可以過河。

那麼再回過頭來看孫悟空,對於他來說,這無疑是一個丟下唐僧的好機會。因為唐僧就是一介凡夫,既不會武術,也不會法術。想讓唐僧走過獨木橋,簡直比登天還難。

所以如果接引佛祖不出現的話,唐僧最終很有可能被留在原地,無法通過凌雲渡。那麼最後也就會出現這樣一種狀況,孫悟空自己,或者帶著兩位師弟成功過河,登上靈山去拜佛求經。

而唐僧則只能無奈的被丟在原地,甚至失去成佛的資格。因為凌雲渡這一關,是佛教自己設置的障礙,唐僧沒本事不敢過來,只能說明佛祖和觀音菩薩,選了一個慫到掉渣的草包來做取經人,根本就怪罪不到孫悟空的頭上。反而孫悟空還有可能有機會,自己帶著兩位師弟去東土大唐傳經,從而揚名立萬,成佛做祖。

這樣的情況,應該也正是孫悟空最想看到的結果。


在過凌雲渡時,孫悟空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六耳獼猴

而孫悟空丟下唐僧的動機,其實也是很充分的。因為在西天取經這一路上,孫悟空在絕世好領導唐僧的手下,可以說是受盡了委屈。比如《西遊記》中著名的冤案,三打白骨精,就充分的體現了,取經路上的孫悟空,究竟窩囊到了什麼樣的程度!

對於這樣的蠢材領導,要不是因為頭上有個緊箍咒,在時刻約束著他,估計孫悟空早就一棍子把唐僧給撂倒了。而這一次在凌雲渡有這麼好的機會,可以報復一下唐僧,依照孫悟空的心性,又有什麼理由錯過這次機會呢?

孫悟空的心性,其實和六耳獼猴很像

那麼孫悟空的真實內心,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其實真正的孫悟空,是一個追名逐利,而且極其自私,有仇必報的人!最重要的是,當初六耳獼猴所做的一切,都是孫悟空想幹而不敢幹的事情。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首先來看孫悟空的那些光榮事蹟,就能夠明白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過凌雲渡時,孫悟空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六耳獼猴

比如當年玉帝封他做弼馬溫,他因為嫌棄職位太小,從而一怒之下反下天庭,工人給玉皇大帝對著幹。而後來又因為蟠桃盛會沒有邀請他,結果一氣之下,把整個蟠桃會給攪黃了。還有之後太上老君用八卦爐燒了他七七四十九天,完事兒他一出來之後,就把八卦爐給踹了個底朝天。

從這些事情中,就能夠看出孫悟空,是一個眼睛裡不揉沙子的人,睚眥必報,是他的本性。同時也能看出,孫悟空一直都在追逐著名利,希望自己可以出人頭地,好歹混成一個仙班正果。

而他後來之所以鐵了心的跟著佛教幹,也正是因為如來佛祖說過,讓他取完經就能成佛,滿足了他的名利的需求。

此時再看六耳獼猴,他的一切行為,儼然就像是孫悟空心中壓抑的另一面。先是一棍子打倒了唐僧,而後又拿走了通關文牒,最後準備重新組建取經隊伍,自己去西天拜佛求經,成佛做祖。這樣的行徑,與孫悟空心裡的想法,是何其的相似!


在過凌雲渡時,孫悟空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六耳獼猴

所以也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孫悟空一直都像六耳獼猴那樣,痛痛快快的報復唐僧一回。而他之所以敢在凌雲渡,表現出這樣的想法,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孫悟空為什麼敢在凌雲渡那裡,想要丟下唐僧?

其實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就需要先了解取經計劃的實質意義。那取經計劃的本質又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一是為了消滅取經路上的妖怪,二是為了使佛法得到擴張。

而在唐僧師徒到達靈山腳下的那一刻,這兩項使命,其實都已經完成了。因為經過孫悟空這一路的掃蕩,所有敢出頭的妖怪,不是被直接打死,就是被主人帶走,已經再無後患之憂。

至於擴張佛法的任務,更是完成的非常出色。因為唐僧師徒這一路上,喊著口號,就是去西天拜佛求經。所以說,他們在降妖除魔的同時,也在無形中為佛教做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宣傳。


在過凌雲渡時,孫悟空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六耳獼猴

因為唐僧師徒每經過一個地方,都會鬧出一番動靜,讓人知道佛教有幾位聖僧,為他們除去了妖怪,解決了災禍。這樣一來,當地的人們就會紛紛來抱佛教的大腿,從而佛法也就成功的得到了擴張。

也就是說,在唐僧走到靈山腳下的時候,佛祖最重要的目的,已經全部達到了。至於去東土大唐送經書這一個最終環節,其實不管是唐僧去,還是別人去都沒有什麼區別。而且通過唐僧在東土大唐,為李世民誦讀經書時,剛讀一個開頭,就被八大金剛弄風捲走的情形,就能夠看出,佛祖對於傳經之事,其實並不在乎。

說得再明白一些,就是唐僧對於如來佛祖而言,已經沒有了必要的價值。即使孫悟空把他丟在凌雲渡,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所以在渡過凌雲渡的時候,孫悟空才敢生出這樣的想法,先要把唐僧丟在這裡。然而與此同時,也在無形中體現出了,孫悟空真正的內心。也可以說,在這個時候,孫悟空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六耳獼猴。


在過凌雲渡時,孫悟空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六耳獼猴

因為此時孫悟空暴露出來的想法,簡直和當初的六耳獼猴是一模一樣。只差一步,就卸下了所有偽裝。而且在度過凌雲渡之後,唐僧向他道謝的時候,孫悟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兩不相謝,彼此皆扶持也。”

回過頭來再看這句話,感覺竟是那麼的冰冷,似乎已經完全沒有了師徒之間的情分。

總結

孫悟空在渡過凌雲渡的時候,不經意間展露出了自己心中最真實的一面。雖然不是十分的明顯,但是通過以上分析,也能夠看得出來,在他心裡,彷彿一直都住著一個六耳獼猴,一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也許就會變成另外一副模樣。

其實不只是《西遊記》裡的孫悟空,現實中的每一個人,心裡都住著兩個自己。或許有時候,連我們自己都已經分不清,究竟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本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