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如果過了烏江是否有翻盤的機會?

文┃倬琰

項羽如果過了烏江是否有翻盤的機會?

二十三歲起兵,二十五歲滅亡秦朝,征戰八年七十餘戰未嘗敗績,三十一歲殞命烏江。項羽一輩子幹的事太多了,讓人忘了滅秦的西楚霸王只是一個年輕人,敗落時也剛剛過了而立罷了。年輕力壯、威望崇高,敗走烏江邊時他並不是一個垂垂老矣可以放棄的長者,反而劉邦多次差點陷入人生無望的境地。既然如此,項羽寧死都不過江東是否真如歷史所寫那樣,而沒有選擇蟄伏翻盤,到底是錯誤還是項羽的無奈。


┃霸王沒有選擇

如果不是從後世上帝角度來看,誰也不會想到項羽會那麼快失敗,但他寧死都不過江東卻也很符合他的形象,至少很符合太史公在《史記》裡給大家留下的人設。

太史公對項羽的評價是很高的,雖然他也批評項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但同時"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的評價同樣沒有幾個真正做了帝王的人能得到的。

項羽如果過了烏江是否有翻盤的機會?

【項羽】

所以,對於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印象,一直都是來源於太史公"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的描寫。

八千子弟跟隨自己出來征戰,原本是想要恢復曾經的生活,卻在推翻暴秦後又讓天下進入了一場更加殘酷的動亂,天下塗炭自不必說,跟著自己和叔叔出來的家鄉兄弟無一倖免,即使是西楚霸王依然接受不了自己的失敗,所以愧疚自刎。這是人們最普遍的看法,不能說太史公刻畫的完全不對,但項羽會選擇一死了之,不只是對同袍士卒的愧疚,也是因為項羽的性格缺陷。

《史記》說項羽是"重瞳子",這種傳說中的帝王之相,似乎說明項羽天生就是要做英雄的。他也確實具備了做英雄的一切條件,勇武、善戰、威風、霸氣,即使在任何一個時代,項羽都有做全民偶像的能力。

但項羽同樣有很嚴重的缺陷,這些缺陷讓他只能做英雄,而最終沒有成為勝利者。韓信曾經說過,項羽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雖然有對人友愛的心,但卻剛愎自用,多疑猜忌。這在平常的時候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甚至在滅秦戰爭中都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在最重要的時候卻會給項羽帶來很嚴重的打擊。

項羽如果過了烏江是否有翻盤的機會?

【楚漢戰爭】

起兵八年七十餘戰未嘗敗績,這確實是項羽最厲害的履歷。但也是因為年紀輕輕未曾失敗,掩蓋了很多他自己的缺陷。不要忘了項羽滅秦時只有二十五歲,死時也只有三十歲。失敗對於項羽來說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除了對江東子弟的愧疚,爭強好勝、自尊心受到強烈打擊,而過於順利的人生讓他的承受力沒有那麼高,導致其無法接受失敗,最終選擇一死了之。

除了剛才所說的性格原因讓項羽選擇用自刎的方式面對不得不面對的失敗,事實上他所面對的狀況也讓他不得不這麼做,這也是我說霸王沒有選擇的原因。

項羽因為誅殺楚義帝、嫉賢妒能、殘暴屠殺等等,在分封天下、自任西楚霸王的風光還沒過去多久,就已經慢慢失去了天下的支持。雖然劉邦偷襲不成,在彭城之戰被項羽以少勝多打了大敗。但這已是項羽最後的輝煌,這之後項羽面對的已經不只是劉邦的漢軍,而是天下絕大多數諸侯的背叛和討伐。

項羽如果過了烏江是否有翻盤的機會?

項羽是大肆屠殺過的,第一次襄城屠殺,坑殺全城平民;第二次城陽大屠殺,處決了此前幫助齊郡防禦的全城平民;第三次新安大屠殺,坑殺秦軍降卒二十萬;第四次咸陽大屠殺,殺戮關中平民無計;第五次破齊大屠殺,坑殺田榮降卒數目不詳。這些事情讓項羽一步步民心盡失,除了少數幾個受過項羽恩惠的地方,絕大多數地方對於項王只有懼與恐,沒有敬與服。

曾經一呼百應,最終眾叛親離。自己雖然萬人敵,卻無法與人共處。面對失敗項羽只剩下羞愧和崩潰,既無顏見人、又翻盤無望,項羽寧死不過江東,既是自己的選擇,也是沒有選擇的無奈。


┃江東只有愁眠

項羽不肯過江東,有戰術上的失敗,有運氣的傾斜,有臨終一閃的愧疚,也有高傲自負的下場。是這些所有東西的綜合,讓項羽沒有選擇回到最初的根據地絕地反擊。但也讓人不由得有這樣的幻想,如果項羽渡過烏江,他是否能有翻盤的機會。

項羽如果過了烏江是否有翻盤的機會?

【項羽畫像,西漢壁畫】

不只是像我這樣的現代人,古人對於此就一直有不斷地猜測。本身對於項羽最後的選擇,就有很不同的評價。李清照在她那首詩裡,用"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稱讚了項羽自殺成仁的做法。但在她之前的唐代杜牧卻也寫過"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如果回到江東,不能說一定沒有機會。

雖然歷史無法假設,但從史書上的記載以及對當時情況的判斷,項羽即使回到了老家,最終的結果也並不一定就比死在烏江邊上好多少。

王安石曾經也寫過詩表達自己對於項羽之死的觀點,"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在王安石看來,退敗烏江的項羽已然是強弩之末,即使回去重整旗鼓,究竟能有多大作用其實令人懷疑。

就如我上面所說,項羽不肯過江,是他的自負、與一閃而過的愧疚,是一個很綜合的原因。但作為一個優秀的將領和軍事家,明白即使回去也沒有什麼勝算,應該也是他考慮到的因素之一。而項羽沒有什麼翻盤的勝算,其實有這麼一些原因。

最直接的就是軍事上的原因。烏江亭長的這句"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很是著名,也讓很多人因此認為項羽如果渡江,依靠這"千里地方"和"數十萬眾"將有反擊的可能。但是不要忘了,此時已經打了四年的楚漢戰爭,雙方的消耗都是驚人的。尤其是項羽,後期的一系列失敗讓他的軍隊損失殆盡,主要是陳下之戰前後龍且軍團、項聲軍團、曹咎軍團連續被滅,周殷軍團則叛歸劉邦,項羽基本沒剩什麼有生力量。

項羽如果過了烏江是否有翻盤的機會?

【劉邦】

當然,劉邦也被打得很慘,彭城之戰還讓項羽又創造了一個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最後的決戰也是因為韓信這個最大的力量的支持而有了壓倒性的優勢。但無論如何,項羽都是損失最大的一方。雖說人們都記得"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這句話,但不是說江東只有八千人出來作戰,還剩下的"數十萬眾"全都是完整的精裝力量。所以所謂的江東"數十萬人"到底還有多少能打仗的青壯年能夠徵集,其實很令人懷疑,即便項羽有那麼多次以少勝多的戰例,渡烏江後他會面對的情況著實非常困難。

項羽自己本身的原因也有很大的影響。無論項羽做過什麼,在亂世裡項羽總稱得上英雄。但也是因為他"英雄",反而讓他失去了很多支持。很多人都對項羽有批評,包括陳平、韓信這些在其麾下效力過的人,這些人不約而同的都說過,項羽有勇無謀,好行小惠而不願大封大賞,有功不記有過卻不忘,在用人提拔上又多疑無當,這讓他陷入了眾叛親離的境地。

楚漢戰爭的最後階段,除了韓信這個最大的力量的幫助,眾諸侯們的歸附也是劉邦力量超越項羽的重要原因。雖然直到最後,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尉等部分江東地區諸侯依然效忠項羽,但這些諸侯手下是否能動員起足以對抗劉邦的力量,實未可知。當年大破秦軍,諸侯們都是"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這只是怕而不是服,當項羽已經沒有被怕的能力,他也就失去了最大的能力。即使在江東集合起一支隊伍,也很難得到天下的幫助。

項羽如果過了烏江是否有翻盤的機會?

【垓下之戰】

天下大勢也沒有站在項羽這邊。這既是項羽為自己解釋的"天之亡我"的表現,當然也是上面說的項羽自己導致的情況。除了說到的項羽會打仗不會管理這個弱點,導致有才有能的人都離開了他,當年因懼怕而效忠的諸侯紛紛反叛。當時天下的民心也確實很難再偏向項羽這一邊。

這並不完全是因為誰更值得信賴,而是四年的楚漢戰爭,天下在滅秦的動亂還沒修復之前,又遭受了一波劫難。而項羽的失敗讓天下反而看到了和平的希望,即便一個眾望所歸的人瀕臨失敗支持者都會越來越少,項羽因為前面雖說的原因更難有人去支持他。而劉邦這時猶如天下三分有其二的姬昌,有軍力,有地盤,有聲望,有民心,在天下都在想要儘快和平的時候,項羽即使過江修整,也難以抵擋劉邦了。

當初項羽和叔叔以楚王的名號團結天下,如今他已沒有這樣有用的幌子了。無兵、無民、無地、無勢,與劉邦正好相反,項羽沒有什麼可以使用的力量。無論不過江東是理性的思考,還是感情的衝動,江東只有愁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