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因病辞官,一个被贬23年,却在吟诗唱和中找到新生的力量

闻笛赋诗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


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与白居易在扬州相逢。此时,白居易因病去职苏州刺史,而刘禹锡作为“永贞革新”的积极参与者,已被贬二十三年。白居易赞赏刘禹锡的才华,叹息刘禹锡的遭际,作诗赠予刘禹锡。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唐·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听了白居易的赠诗,深受感动,作诗答谢。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一个因病辞官,一个被贬23年,却在吟诗唱和中找到新生的力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意思是我被朝廷抛弃到偏僻凄凉的巴山楚水二十三年。“二十三年”不仅是承接白居易的语意,同时也表明被贬的时间漫长,叹息命运的悲惨,抒发人生的感慨。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诗顺着白居易“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的意思,巧妙地道出两个典故,说:谪居在外这么多年,思念故人时我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我就像那个烂掉斧柄的王质一样,回来之后发现很多老朋友都已经不在人世了,真是沧海桑田,人事全非。

一个因病辞官,一个被贬23年,却在吟诗唱和中找到新生的力量

第一个典故是“闻笛赋”,魏晋之际,阮籍、嵇康、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七人常在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竹林中饮酒、纵歌,世谓竹林七贤。

司马氏集团在阴谋篡夺曹魏政权时,司马昭欲聘嵇康为幕府属官,并派钟会盛礼前去拜访,遭到嵇康的冷遇。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举荐嵇康,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拒绝出仕。 司马昭闻而怒焉,将嵇康及其挚友吕安杀害。

同为“七贤”并与嵇康和吕安交好的向秀畏祸,不得已参加州郡征召选举,从洛阳归途中路过嵇康旧居,看到日落虞水,寒冰凄然,又听到邻居吹笛,传来凄凄笛音,便不由自主地思念嵇康和吕安,回忆当年宴游之乐,于是怀着凄怆的情绪,写下了《思旧赋》。

第二个“烂柯人”的典故出自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讲的是一个名叫王质的樵夫,在山上看几个儿童下棋,感觉时间就过了一会儿,起身时看到斧子的木柄都烂光了,回到村里发现认识的人全都不在人世了。

刘禹锡用第一个典故,目的在于“怀旧”,他的旧友,就是当年倡导参与“永贞革新”的“二王八司马”中多人已经死去。刘禹锡用第二个典故是因为他父亲曾在扬州做官并安家,所以他在诗中说“到乡”,而这种隔世之感,不免让人产生“王质”那样的惆怅之情。

一个因病辞官,一个被贬23年,却在吟诗唱和中找到新生的力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用两个比喻句回应白居易的“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同在官场,我像一艘沉船,而那些新贵们千帆竞发,从我旁边飞速地驶过;我又像是一棵生病枯萎的大树,眼看着面前的新贵们万木争春,呈现出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人一方面描述自己的困境;另外一方面又用一种劝慰的语气,告诫白居易,不用为自己的官场浮沉而感到悲伤,表达出诗人面对世事变迁的无奈但却足够豁达的胸襟。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是说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诗——“把箸击盘歌”,非常高兴,就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来吧。这两句点明该诗答谢的题意,强调自己将不负好友的关心,振奋精神,开始新的生活。

一个因病辞官,一个被贬23年,却在吟诗唱和中找到新生的力量

刘禹锡诗是对白居易赠诗的酬答,该诗构思极为巧妙,虽承接于白居易的诗意,却采用逆转的形式,从尾联、颈联、颔联至首联,联联对应地回赠白居易。前两联写凄惨的遭遇,感情沉重而悲伤;第三联笔锋一转,在沉郁的情感中看到新生的希望力量,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仍然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豁达豪放的思想;第四联描写与白居易相逢的喜悦之情和闻听白居易赠诗的快慰之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内容丰富,跌宕起伏,情感真挚,激荡人心。引用典故,运用比喻加对比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艺术魅力,堪称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