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因病辭官,一個被貶23年,卻在吟詩唱和中找到新生的力量

聞笛賦詩爛柯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賞析


唐敬宗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劉禹錫與白居易在揚州相逢。此時,白居易因病去職蘇州刺史,而劉禹錫作為“永貞革新”的積極參與者,已被貶二十三年。白居易讚賞劉禹錫的才華,嘆息劉禹錫的遭際,作詩贈予劉禹錫。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唐·白居易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禹錫聽了白居易的贈詩,深受感動,作詩答謝。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一個因病辭官,一個被貶23年,卻在吟詩唱和中找到新生的力量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的意思是我被朝廷拋棄到偏僻淒涼的巴山楚水二十三年。“二十三年”不僅是承接白居易的語意,同時也表明被貶的時間漫長,嘆息命運的悲慘,抒發人生的感慨。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這兩句詩順著白居易“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的意思,巧妙地道出兩個典故,說:謫居在外這麼多年,思念故人時我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達自己的懷念之情;我就像那個爛掉斧柄的王質一樣,回來之後發現很多老朋友都已經不在人世了,真是滄海桑田,人事全非。

一個因病辭官,一個被貶23年,卻在吟詩唱和中找到新生的力量

第一個典故是“聞笛賦”,魏晉之際,阮籍、嵇康、向秀、山濤、劉伶、阮咸、王戎七人常在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修武)竹林中飲酒、縱歌,世謂竹林七賢。

司馬氏集團在陰謀篡奪曹魏政權時,司馬昭欲聘嵇康為幕府屬官,並派鍾會盛禮前去拜訪,遭到嵇康的冷遇。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舉薦嵇康,嵇康作《與山巨源絕交書》,拒絕出仕。 司馬昭聞而怒焉,將嵇康及其摯友呂安殺害。

同為“七賢”並與嵇康和呂安交好的向秀畏禍,不得已參加州郡徵召選舉,從洛陽歸途中路過嵇康舊居,看到日落虞水,寒冰悽然,又聽到鄰居吹笛,傳來悽悽笛音,便不由自主地思念嵇康和呂安,回憶當年宴遊之樂,於是懷著悽愴的情緒,寫下了《思舊賦》。

第二個“爛柯人”的典故出自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而不覺飢。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復時人。”講的是一個名叫王質的樵夫,在山上看幾個兒童下棋,感覺時間就過了一會兒,起身時看到斧子的木柄都爛光了,回到村裡發現認識的人全都不在人世了。

劉禹錫用第一個典故,目的在於“懷舊”,他的舊友,就是當年倡導參與“永貞革新”的“二王八司馬”中多人已經死去。劉禹錫用第二個典故是因為他父親曾在揚州做官並安家,所以他在詩中說“到鄉”,而這種隔世之感,不免讓人產生“王質”那樣的惆悵之情。

一個因病辭官,一個被貶23年,卻在吟詩唱和中找到新生的力量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用兩個比喻句回應白居易的“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同在官場,我像一艘沉船,而那些新貴們千帆競發,從我旁邊飛速地駛過;我又像是一棵生病枯萎的大樹,眼看著面前的新貴們萬木爭春,呈現出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詩人一方面描述自己的困境;另外一方面又用一種勸慰的語氣,告誡白居易,不用為自己的官場浮沉而感到悲傷,表達出詩人面對世事變遷的無奈但卻足夠豁達的胸襟。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是說今天聽到你為我作的詩——“把箸擊盤歌”,非常高興,就借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來吧。這兩句點明該詩答謝的題意,強調自己將不負好友的關心,振奮精神,開始新的生活。

一個因病辭官,一個被貶23年,卻在吟詩唱和中找到新生的力量

劉禹錫詩是對白居易贈詩的酬答,該詩構思極為巧妙,雖承接於白居易的詩意,卻採用逆轉的形式,從尾聯、頸聯、頷聯至首聯,聯聯對應地回贈白居易。前兩聯寫悽慘的遭遇,感情沉重而悲傷;第三聯筆鋒一轉,在沉鬱的情感中看到新生的希望力量,表現出詩人歷經磨難仍然具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和豁達豪放的思想;第四聯描寫與白居易相逢的喜悅之情和聞聽白居易贈詩的快慰之情。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內容豐富,跌宕起伏,情感真摯,激盪人心。引用典故,運用比喻加對比的修辭手法,增添了藝術魅力,堪稱是千古流傳的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