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爍式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說起楊爍,大家對他的印象還停留在《歡樂頌》裡面的小包總,迷人的低音炮,帶點天真的霸道總裁範兒迷倒了眾多女性觀眾,沉寂了幾年沒有什麼作品,沒想到這次在《爸爸去哪兒》裡又火了一把,只不過,卻是因為罵聲。

原本因為“限娃令”,這節目只能低調在芒果TV海外版播出,然而因為楊爍頗受爭議的粗暴育兒方式,《爸爸去哪兒》算是高調被曝光了。

節目裡的楊爍性子急躁,在教養兒子的方式上,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大家聽著有沒有覺得很耳熟?這都是“八百年”前父母和祖母那一輩的育兒理念了,可在楊爍這裡,卻是那麼冠冕堂皇甚至值得自豪的事情。

節目開始,剛到達拍攝地,就因為孩子下車時的方位不對,楊爍要求孩子重新走一遍,ok,孩子乖乖聽話重走了一遍,沒想到楊爍還是不滿意,責怪他走得太慢,最後更是突然勃然大怒道:“快點,所有人都在等你啊!”

楊爍式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如果說楊爍這是在給孩子立規矩,還可以理解。

然而最讓人詬病的是在選房號環節,楊雨辰想選5號房,楊爍想選1號房,他問孩子:“我覺得1號好,你確定要5號嗎?你為什麼要選5號?”

當天真可愛的雨辰說5號是自己的幸運數字時,楊爍卻說:“可5號不是我的幸運數字啊。”

很不幸,5號營地是離聚集地最遠的一個。這下楊爍可抓著把柄了,他邊走邊挖苦兒子:“5不是你的幸運數字嗎?你看這個1號(離營地最近的),是不是我要選的。你要選5號,棒棒噠(鄙視,指責)!”。

這沒算完的,孩子已經很明顯感到失落和恐懼了,可他全都視而不見,反而接著問:“下次還選5號嗎?”

楊雨辰性格溫順,也很懂事,小心翼翼地回答:“下次選擇1號。”,然而楊爍的回覆卻讓人憤怒又摸不著頭腦:“那下次1號就是最遠的(譏笑玩弄臉)。”

這究竟是在教育孩子,還是在發洩不滿?他甚至用了嘲弄等方式讓孩子難堪,還美其名曰:我是個嚴父,我是為他好。

其實大家有目共睹,楊爍嘴裡的“嚴厲”,就是個幌子,他像個國王一樣要求對孩子享有絕對的權威和控制權。

當楊雨辰爬坡吃力,說話大聲喘的時候,楊爍不但沒有安慰孩子,或者抱著孩子走一段,反而恐嚇孩子說“你能不能快點?不能我讓你跑到村口再回來。”

到住址的時候甚至一個勁威脅他:“如果讓我比你先踏入門檻,那你就回頭從村口再走一遍。”

對於這樣的教養方式,楊爍非但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反而有自己的一套說辭:我就是要讓他體驗一次這件事有多難,如果那個時候我把他抱起來,那之前所有努力都白費了。

他不反思自己的行為,反而有種洋洋得意的自信。

楊爍式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我不知道中國有多少這樣的父母,但僅看評論和彈幕就知道:在中國,這樣的父母數目非常龐大。

這一幕讓很多網友直言想起自己的父母,說這才是:“真正的童年陰影。”

但你能說楊爍不愛孩子嗎?好像又很難界定,在他嚇唬孩子快速爬梯的時候,又下意識地張開雙手護住了孩子。

採訪時他也說了:這是我自己的孩子,對他不嚴厲可以嗎,他是個男孩子,我自己家的孩子我能不心疼嗎,特別心疼,但是他是個男孩子,將來要成為一個男人!

真是讓人哭笑不得,楊爍怕不是對“男子漢”這個詞有什麼誤解吧!

種種跡象說明,楊爍心裡還是有孩子的,可他最大的問題,是他根本不懂什麼是愛!

為什麼楊爍式父母們意識不到自己哪裡錯了?

因為教養方式,也是會“遺傳”的!楊爍也有一個嚴父,從小就在粗暴權威下長大的他,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將上一代錯誤的教養方式沿襲了下來。

這種父母我們並不少見,尤其以落後地區教育文化程度低的人群更為常見,他們從小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甚至很多活在底層,艱辛地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

一個為生活發愁的父母,是沒有多餘的精力研究育兒的。

而他們生兒育女的動機,也多數不單純,比如常見的“養兒防老”,“伏地魔”,這類父母在生理上已經長大成人,可他們內在的小孩卻還處於巨嬰狀態,思維邏輯就是:“我要什麼就要得到什麼,如果我得不到,我要讓你們全部人都爽。”。

我們都知道嬰兒在成長的過程中有種狀態是“全能自戀”。

全能自戀,是每個人在嬰兒早期就具備的心理,這時候的嬰兒覺得我是無所不能的,我一動念頭,和我完全渾然一體的世界(其實是媽媽或其他養育者)就會按照我的意願來運轉。

而巨嬰,則是由於在幼兒階段缺乏正確照顧而導致的心理缺失。出生至6個月大的嬰兒都處於"全能自戀"狀態,認為所有事情都能夠實現、所有需要都能被滿足。

但若這些需要無法得到監護者的準確照顧,嬰兒會產生強烈的無助感,並會演化成一種心理缺失,從而致使其在今後的生活中再次追求回到"全能自戀"的狀態。

楊爍式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成年人的全能自戀非常有殺傷力,我們看到有些人將其他人和萬物都當做自己的棋子來對待,可能做到尊重別人,這就是很典型的巨嬰心理。

從這個解釋上看巨嬰父母們還真可憐,畢竟他們也曾經是受害者。可如果隨著年齡的增長,依然毫無改變,甚至將傷害和痛苦傳遞給下一代,,那就是自身問題了。

楊爍式巨嬰父母並不少見,因為早期教養的虧欠,他們的情緒感受通常很糟糕,脾氣暴躁,容易激惹,對待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做到很好的尊重,教養方式粗暴過度,除了我們常見的體罰(比如楊爍怒聲呵斥要求孩子回去重走一遍);以及很多人經歷過的打罵等行為,更為傷人的則是這類父母帶給孩子的精神虐待。

當楊爍對孩子選的房子不滿意,而楊雨辰也因為路途太遠而走得氣喘吁吁時,楊爍說了一句毫無溫度的話:“自己選的,自己負責!”;面對孩子做的一件無關緊要無關對錯的小事,他只有冷漠指責和恐嚇,沒有一句安慰和諒解。而當孩子說下次選1號時,楊爍無厘頭的那句否定(下次1號是最遠的)更讓孩子陷入了驚恐和混亂當中。

如果認真分析就能知道,這是楊爍的報復心理在作祟:因為你沒聽我話,現在出錯了,我要懲罰你嚇唬你。

楊雨辰會是什麼感受?我太懂了!

這一幕喚起了我幼時驚恐又悲傷的記憶,我是留守兒童,有一個同樣信奉粗暴教育的奶奶,小時候,因為有次沒聽她話去溝渠裡撿回去世爺爺的遺物(爺爺奶奶關係非常糟糕),不小心把手給摔斷了,當我哭著回家告訴她時,她一邊咒罵我,一邊給我草草包紮了事,其實那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的手經常三更半夜疼得滿臉煞白,而我沒有錢,也不能向任何人說起這件事,否則得到的,就是奶奶更多的咒罵和嘲笑。

後來我學會了自己摘草藥敷手,才勉強讓自己康復,但現在回想起來,依然非常後怕,萬一,我的手就這樣廢了呢?

類似的情況還有好多好多,有次跟小夥伴玩時被石頭砸了腳指頭,整個扁了,疼得鑽心,回家以後,我楞是一句話也沒說,自己塗點藥酒,很久以後才恢復,以至於一直到今天,我的右腳大踇指,都是扁的,可我奶奶直到今天依然沒有發現。

又比如,我弄丟了習題冊,也萬不敢張口要求重新買一本,因為害怕招來更多責罵。諸如此類種種,委屈和恐懼充滿了整個成長過程。

那麼,這些被粗暴教育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呢?

我在高中的時候,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差點死去,雖然後來有驚無險地走出來了,但我對奶奶和父母的感情非常複雜,我對他們有愛又有恨,我想愛人,又害怕受傷害,無法安心地愛別人,又沒有愛的能力,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非常自卑,並且性格跟奶奶如出一轍地急躁不安,後來通過四年的心理學學習,讀過很多書,走過很多路,經歷過漫長的非常痛苦的內耗,才終於讓自己走了出來。

可那些沒有走出來的孩子呢?

巨嬰式父母養出的孩子走向兩個極端:一類叛逆異常,一旦有機會就會立馬逃離父母的魔爪;一類則是樊勝美式的過度付出,拼命壓抑自己犧牲自己滿足父母,期盼以此獲得父母的“認同”。

前者雖然逃離,可他們身上帶著上一輩留下的粗暴印記,無法好好對待自己,如果沒辦法在今後的人生認識自我,當他們不懂什麼是愛時,當面對自己的親密關係時,則很容易變成跟父母同類的施暴者。

後者性格顯得過於溫順,彷彿沒有自己的喜怒哀樂,長期以往在婚戀關係和人際關係方面都容易出問題,更為可怕的是:他們很多人走向抑鬱。因為不敢外向攻擊,只能轉為內向:攻擊自己!

對父母來說:你懂不懂愛,比你愛不愛他更重要!

真正的教養應該是建立在平等之上,是自由的,舒展的,彼此尊重的,如果不能處理好自己本身的問題,那麼教養孩子便是最大的不負責任。

楊爍式父母通常會認為自己的教養很優秀,可其實他們的教養包含的內容非常複雜,這裡面既有原生家庭承襲下來的不安和匱乏,也有自己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吃苦受累所帶來的恐懼,一個沒有得到足夠愛與尊重的孩子,可想而知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要比心智健全的孩子吃多吃多少苦 ,而匱乏的愛與理解,讓他們心靈扭曲,一方面他們愛著孩子,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過於驕縱而無法適應社會激烈的競爭環境,同時又嫉恨著孩子能擁有的更好的條件,多種混亂不堪的情緒和教養理念讓他們反覆無常,也在無形中傷害了孩子。畢竟匱乏的父母養不出圓滿的孩子,因為從未得到,便不懂擁有。

這世上最為可怕的事情是:做父母不用通過考試。

可還是希望,越來越多的父母能真正懂什麼是愛,將上一代的悲痛停止在下一代,如果你從沒得到美好的父母之愛,那麼從你做起,從現在做起,去付出你的愛,讓悲傷停止在這一代。

請別把孩子當成你的附屬品,請永遠記住:你給他生命,他是一個有尊嚴的人,而非你的玩物和發洩對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