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痕、折釵股、錐劃沙,這些筆法很難理解?我用動圖演示給您看

【方圓居文化】原創文章,歡迎關注。本文主要介紹我對古人筆法論述的理解,一孔之見,敬請批評,感謝惠覽,歡迎交流。


經常聽到一些書家前輩講筆法時說到“屋漏痕”、“折釵股”和“錐劃沙”,感覺很生澀,不好理解。在網上查閱資料,也是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不知所從。

這些年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我經常思考和琢磨,逐漸對這三個筆法論述,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這篇文章,我就將自己的一些認識同大家分享,再將我理解的筆法用動圖的形式予以示範,希望對初學書法的朋友有所幫助和啟示。

屋漏痕、折釵股、錐劃沙,這些筆法很難理解?我用動圖演示給您看



古人關於筆法的比喻在現代人看來為什麼這麼晦澀?

經過多年的學書感悟,感覺古人在論述筆法時,常常將一些本來不復雜的筆法用一些晦澀難懂的比喻來描述,反而讓感到不好理解。比如下面這段關於“屋漏痕”筆法的論述:

唐代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載:顏真卿與懷素論書法,懷素稱:“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效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顏真卿謂:“何如屋漏痕?”懷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

上面這段話是顏真卿同懷素的對話,大意是,懷素說,他經常在夏天仰望天上的白雲,看到這些雲彩就像那奇異的險峰,就想把它們應用到筆法中,那些如白雲變幻的筆法,猶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像是斷開的牆壁出現的紋路,那麼自然有趣。顏真卿隨即予以補充,他幽幽的說,你說了這麼多,哪如用屋漏痕來形容呢?情素立即拍手叫好。

屋漏痕、折釵股、錐劃沙,這些筆法很難理解?我用動圖演示給您看

懷素像

這本來就是兩個書法高手在喝茶聊天時論及筆法,我理解他們所說的並不是多麼難的筆法,但卻繞來繞去,說的雲裡霧裡的,讓我們這些現代人越聽越一頭霧水。

那麼,古人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難道是他們故弄玄虛,賣弄文化嗎?我想,這樣講就褻瀆古人了,但卻一定另有原因——

其一,這是文化人之間的一種交流方式,就像華山論劍的高手談論劍法,不是圈內之人是無法融入其中的。現代一些文化人士在喝茶聊天時,也常常用這種隱晦的方式對話,在局外人看來就酸酸的,莫知所衷。當然,這確實需要同道之人,互相之間的心領神會,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如果不是文化層次、興趣愛好都相差不大的人,是不可能有這種默契的。就像上面論及的懷素同顏真卿,他們之間互相的心領神會堪稱知音談琴了。

屋漏痕、折釵股、錐劃沙,這些筆法很難理解?我用動圖演示給您看

顏真卿及顏體書法

其二、古人所處的生活環境同我們現代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古人所用來比喻的生活場景和物件也在現代人生活中找不到,尤其那些年輕人更是無法理解。比如這三個筆法裡的“屋漏痕”、“折釵股“和”錐劃沙”,八九十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根本就沒有見到過屋漏是怎麼回事,也從沒有見過什麼是釵股和錐子,怎麼會理解這三個筆法的含義呢?

其三,古人教授書法多是家族之間的口傳心授,有些秘決只有至親本家才能得到。比如王羲之同王獻之父子、歐陽詢同歐陽通父子之間的書法傳承。這些家族內部傳承的筆法技巧就需要一定的“秘決”,如果誰都能一聽就懂,可能就沒有秘密可言了。由此,我揣測古人用這些晦澀的論述來說明書法,在別人看來不好懂,但他們“圈子”內部可能一點就通。

那麼,“屋漏痕”、“折釵股“和”錐劃沙”究竟是講述了什麼玄妙的筆法呢?我理解,這三個比喻都是講述了“中鋒行筆”這一個筆法,只是應用的筆畫和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


“屋漏痕”就是中鋒行筆時頓挫澀行,非常適合控筆能力不足的人懸肘書寫

屋漏痕、折釵股、錐劃沙,這些筆法很難理解?我用動圖演示給您看

屋漏痕

屋漏痕,就是原來的土坯房因為屋頂不嚴封,下雨時出現滲漏,雨水沿著土牆向下流動而形成的痕跡。象我這樣五十多歲的人,因為年輕時生活在農村,那時的破房子一下雨就漏,對這種現象很好理解,但現在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可能從未見有過這樣的體驗,就不大好理解了。

屋漏痕不同於下雨天水在玻璃窗上往下流的樣子,這種痕跡多是水混雜著泥漿,在不太光滑的土牆上向下流動還會有一定的吸水性和阻力,那個痕跡是飽滿圓潤但又是慢慢滲下的,不會是一洩千里的那種感覺。

所以,現代很多書家在解讀這個筆法時,就有兩種理解:

一是認為寫出的字要有屋漏痕的樣子,尤其是豎畫,要故意寫的彎彎曲曲的,就像象形字那樣。我感覺這不是顏真卿和懷素二人說的“屋漏痕”的本意,那只是一種表面意思的理解,不完整。

屋漏痕、折釵股、錐劃沙,這些筆法很難理解?我用動圖演示給您看

屋漏痕筆法的一種表現

上圖就是一位著名書法家對“屋漏痕”筆法的理解,他在那個“漏”字裡邊,故意將“雨”字旁的四個點演化為雨水沿牆下漏的樣子,這就有些漢字的藝術化,不應該是這個筆法的本意。

二是認為中鋒行筆應該象屋漏痕一樣遲澀,有頓挫洇滲之感。我贊同這種理解,尤其是一些控筆能力還不足的朋友,在懸肘寫字時,很適宜用這個筆法,將毛筆在紙上一點一點的向下拖動,既可以保證中鋒行筆,又不致因控筆不穩而出現線條抖動無力的現象。另外,這個筆法也很適宜用做寫一些毫放風格的隸書,那樣會自然的寫出遲澀之感,很有隸書的韻味。

屋漏痕、折釵股、錐劃沙,這些筆法很難理解?我用動圖演示給您看

屋漏痕筆法的另一種表現

上圖是我在網上找到了另一種表現手法,這種寫字的風格我不喜歡,但其表現“屋漏痕”筆法比較充分。這個字應該是個“鄉”字,最後的一筆豎畫就是用了屋漏痕的筆法,很多書法大家在寫長豎筆畫時都喜歡用這種筆法,很有金石氣息,比如好多書法家寫“虎”字時就會把最後的豎畫用這種筆法拉的很長。

屋漏痕、折釵股、錐劃沙,這些筆法很難理解?我用動圖演示給您看

網上一位書家寫的“虎”

下面這幅動圖是我演示的筆法,在具體應用時要注意不能將筆醮墨過多,否則會因為頓挫而出現“墨豬”,那就是病筆了。拖動毛筆行進時,儘量保持力度均勻,只有這樣筆畫才不至於出現疙疙瘩瘩的問題。

屋漏痕、折釵股、錐劃沙,這些筆法很難理解?我用動圖演示給您看

用“屋漏痕”筆法寫豎


屋漏痕、折釵股、錐劃沙,這些筆法很難理解?我用動圖演示給您看

用“屋漏痕”筆法寫橫



“折釵股”是寫“戈鉤”的最佳筆法,線條流暢,彎而不折


屋漏痕、折釵股、錐劃沙,這些筆法很難理解?我用動圖演示給您看

釵股

釵股,是古代婦女頭上用來綰頭髮的一種飾物,因其多用金屬製成,很有韌性,折彎後就像拉彎了的弓,很有張力。

用在書法上,這個筆法也是中鋒行筆,要求寫出的筆畫雖彎曲盤繞,但一定圓潤飽滿,彎而不折。南宋姜虁《續書譜》稱:“折釵股者,欲其屈折,圓而有力。這是對這個筆法的很好註解。

“折釵股”筆法很適宜轉折筆畫裡的圓轉,尤其是楷書裡的“戈鉤”。比如《九成宮醴泉銘》中這幾個字,都是“折釵股”筆法的很好代表:


屋漏痕、折釵股、錐劃沙,這些筆法很難理解?我用動圖演示給您看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折釵股”就是釵股折斷後出現的斷口,乾脆利落,一些波磔筆畫的出鋒應該寫出那種味道,這可能是考慮到古代婦女用的釵股有些是用玉做的,但這就有些較真的味道了,我不贊同這種理解。

下面的動圖是我根據自己對這個筆法的理解進行的演示:

屋漏痕、折釵股、錐劃沙,這些筆法很難理解?我用動圖演示給您看

用“折釵股”筆法寫戈鉤(一)



屋漏痕、折釵股、錐劃沙,這些筆法很難理解?我用動圖演示給您看

用“折釵股”筆法寫戈鉤(二)



“錐劃沙”更多的是碑刻表現手法,用在書法上同“力透紙背”的要求有異曲同工之妙

錐劃沙,就是用鋼錐在海水退後留下的平坦沙面上劃出的痕跡。我為什麼說是在海水退後的沙灘上呢?這也是我的揣測,古人在觀察這個現象時肯定是在海灘或河灘上看到的,尤其是海水沖刷過的細沙灘不僅平整,關鍵是有一定的硬度,錐子劃在上面才會出現兩邊均勻的沙堆和流暢一致的劃痕。

屋漏痕、折釵股、錐劃沙,這些筆法很難理解?我用動圖演示給您看


我一直覺得“錐劃沙”更適合用來描寫碑刻刀法,一般沿一個筆畫的外沿用兩刀對刻,會出現形似錐劃沙一樣的深溝,所以,這個筆法用在書法上更適合崇尚碑學的書家研究。

在實際應用中,這個筆法要求絕對中鋒行筆,且行筆不能出現提按變化,要以“提”為主,凝心聚氣,用毛筆的尖鋒在紙上留下有力度的筆畫,如果墨跡幹後,從紙的反面看會有深深的印痕,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力透紙背”的意思了。

古人碑帖中“錐劃沙”筆法很多,尤其是懷素的草書表現的尤其突出,如下圖:

屋漏痕、折釵股、錐劃沙,這些筆法很難理解?我用動圖演示給您看

在楷書中,我覺得這個筆法主要體現在長豎上,如果行草書中需要將長豎再拉長來寫,則更能表現出這個筆法的神采。如下圖中的“佛”字,長豎就很有“錐劃沙”的感覺:

屋漏痕、折釵股、錐劃沙,這些筆法很難理解?我用動圖演示給您看

下面兩張動圖是我根據自己對“錐劃沙”的理解,寫的兩個筆畫:

屋漏痕、折釵股、錐劃沙,這些筆法很難理解?我用動圖演示給您看

用“錐劃沙”筆法寫豎


屋漏痕、折釵股、錐劃沙,這些筆法很難理解?我用動圖演示給您看

用“錐劃沙”筆法寫橫



【方圓居文化】結語:

“屋漏痕、折釵股、錐劃沙”這三個筆法,其實沒有那麼玄妙,不管古人怎樣描述,也不管現代人怎樣理解,其實核心還是那個“筆法千古不易”的論斷——即中鋒行筆。只要保證中鋒行筆,一定能夠寫好基本筆畫。至於在不同筆畫、不同寫字方式中的具體應用,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了,大家完全可以在“中鋒行筆”的大原則下,盡情發揮,不斷出新,一定能夠創作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