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死馬雲的男人,資本幹掉創始人,這頭困獸能否成為下一個阿里?

共享辦公獨角獸WeWork最近有點煩。

不久前,這個估值一度高達470億美元巨頭提交IPO申請,不料自此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鋪天蓋地的質疑撲面而來,資本市場反應冷淡,估值暴跌後依然少人問津,主要投資人與創始人之間的齟齬也正式展示在世人面前,WeWork不得不於10月1日撤回招股書,推遲IPO,但動盪卻沒有結束。10月22日,WeWork創始人兼CEO亞當·諾伊曼(Adam Neumann)黯然離場,接棒的軟銀方高管上任伊始就宣佈了大刀闊斧的裁員計劃。

坑死馬雲的男人,資本幹掉創始人,這頭困獸能否成為下一個阿里?

WeWork到底怎麼了?

下一個阿里巴巴

近年來,共享經濟大潮席捲全球,成立於2010年的WeWork與Uber、Airbnb分別代表著共享辦公、共享出行以及共享住宿三個版塊,被譽為共享經濟三劍客。與後者不同的是,WeWork的亞當·諾伊曼出生於以色列,使得該公司更是平添了幾份神秘的色彩。

WeWork的商業模式很簡單,即在市場上租賃合適的商業地產,隨後改造成為共享辦公空間,向個人或初創公司出租,從中獲取差價,在本質上,諾伊曼扮演的就是一個二房東的角色。考慮到傳統商業地產的玩法難以在資本市場上獲得較高的溢價,WeWork通過引入社群、大數據等概念竭力將自己包裝成一個科技公司。

這招確實很成功。

坑死馬雲的男人,資本幹掉創始人,這頭困獸能否成為下一個阿里?

成立9年以來,WeWork共獲得10餘輪的投資,在提交招股書前累計融資近130億美元,最高單筆融資金額為44億美元。作為馬雲背後的男人,孫正義以成功投資阿里巴巴著稱,當初投資的2000萬美元等到阿里巴巴登陸紐交所時對應900億美元市值,回報率達到了驚人的4500倍。這位身高只有1.60米卻籠罩著巨大光環的日本人對WeWork備加看好,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該公司是"下一個阿里巴巴"。

在孫正義的帶動下,WeWork剛剛進入中國市場就受到了國內資本的青睞。2017年7月,WeWork宣佈成立中國WeWork, 就收到了聯想控股系弘毅投資與軟銀聯合投入了五億美元A輪融資,專門用於加速WeWork在中國的業務擴張步伐。一年後,摯信資本、淡馬錫控股、軟銀、軟銀願景基金及弘毅投資又豪擲五億美元,完成B輪融資,估值50億美元。彼時,WeWork只有分佈於三個城市的40個共享辦公空間與20000名會員。

在今年1月軟銀的一輪20億美元投資中,WeWork估值470億美元,幾個月後,高盛又給出了650億美元的天價。軟銀願景基金的負責人Rajeev Misra甚至樂觀地表示,"WeWork存在被高估的可能,但我相信在未來幾年這將會是一家價值1000億美元的公司。"

坑死馬雲的男人,資本幹掉創始人,這頭困獸能否成為下一個阿里?

CB Insights的一份報告顯示,WeWork在今年初的TOP10獨角獸排行榜上高居第四名。在資本的追捧下,這些獨家獸尚未上市,估值已高不可攀,看似很光鮮,實則嚴重地擠壓了二級市場的空間,等到真正IPO的時候,才發現接盤俠難覓。

孫正義對這一幕應該不會陌生。在Uber上市前,軟銀火線追加了10億美元的融資,但今年5月IPO時,以754億美元估值上市的Uber當天即破發,目前市值不過500億美元,折價三成以上。

當WeWork傳出IPO的消息時,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圍繞首席承銷商的角色進行了角逐,當後者正式募股時,卻發現期望中的香餑餑其實是一個燙手山芋。投資者反應冷淡,一週之內,WeWork的目標估值從200-300億美元直接跳水至150-180億美元,幾乎腰斬,不得不撤回IPO申請,鎩羽而歸。

坑死馬雲的男人,資本幹掉創始人,這頭困獸能否成為下一個阿里?

投資人幹掉創始人

在WeWork謀求上市的過程中,諾伊曼與軟銀之間的矛盾被公開化。

招股書顯示,在WeWork中,軟銀系單一最大股東,持有29%股權,作為創始人,諾依曼憑藉三級股權結構擁有50%以上的投票權,牢牢控制著自己一手創業的公司。儘管估值節節下挫,融資金額不及預期,無奈資金鍊承壓,諾依曼仍然堅定地推進IPO股票發售計劃。這不是孫正義希望看到的,軟銀將不得不減記其40億美元的投資損失,軟銀願景基金則帳面虧損50億美元。因此,軟銀希望WeWork放棄IPO計劃。

隨著上市不力,諾伊曼選擇向孫正義的蘿蔔與大棒政策屈服。9月24日,WeWork宣佈諾伊曼辭去CEO一職,只保留非執行主席職務,並放棄多數投票權。軟銀則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接手了前者持有的近10億美元WeWork股票,並向其支付1.85億美元的"諮詢費",還提供了5億美元的信貸額度。

坑死馬雲的男人,資本幹掉創始人,這頭困獸能否成為下一個阿里?

隨後,孫正義派出了自己的得力干將、軟銀國際集團首席執行官馬塞洛•克勞爾出任WeWork臨時董事長,並任命前亞馬遜高管、WeWork副董事長塞巴斯蒂安·甘寧安以及前AOL和時代華納有線公司前高管、首席運營官阿蒂·明森為聯席CEO。

"我們已決定推遲首次公開募股,把精力集中在基本面依舊強勁的核心業務當中。我們一如既往地致力於為我們的會員、企業客戶、房東合夥人、員工和股東服務。我們非常希望將WeWork作為一家上市公司運營,並期待著在未來重新審視公開股票市場。"

新管理層上任後立刻開始清理門戶,將諾伊曼的裙帶關係紛紛掃地出門,通過裁減全部員工1/5、2400名員工,關閉非核心業務等措施降低成本,最近還發布了新時期的發展戰略。軟銀追加了50億美元的新投資,同時加快15億美元現有的投資承諾,為WeWork續命,並向現有股東發起30億美元的要約收購。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扭轉外界對WeWork的不良印象,但卻很難改變該公司的核心問題。

坑死馬雲的男人,資本幹掉創始人,這頭困獸能否成為下一個阿里?

目前,人們對於WeWork最大的質疑是其科技含量問題。共享出行、共享住宿通常都是在訂單成交後,與第三方車輛、第三方設施的擁有者共同瓜分用戶支付的費用,打著共享辦公名義的則完全不同。WeWork一般與房東簽訂10-15年的合同並預付階段性的租金後,才能將場地二次裝修、切割出租給用戶,顯然,WeWork承受著較Uber、Airbnb大得多的壓力。過去三年間,WeWork場地運營費用分別為4.3億美元、8.1億美元、15億美元,佔總營收的比例為99%,92%和83%。截至2019年6月底,WeWork未來5-10年內租金承諾總額為470億美元。

在經濟大環境良好的時候,WeWork不太擔心物業租不出去,若市場環境變差,該公司的風險不容小覷。值得注意的是,為了保證場地的供給,近年來,WeWork不再滿足於租用第三方的物業,還開始直接購置房產,試圖擁抱規模較大的企業客戶。硬幣的另一面是,這迅速將WeWork變成一家重資產公司,截至今年6月底,WeWork總資產已達270.5億美元。這樣一家披著科技外衣的共享辦公室出租公司是很難獲得較高的市盈率的。

在新發布的戰略規劃中,克勞雷重申WeWork全球領先的辦公空間及空間即服務平臺提供商的定位,在神話破滅後,這恐怕無法引發投資者的興趣。

坑死馬雲的男人,資本幹掉創始人,這頭困獸能否成為下一個阿里?

軟銀能否挽救WeWork

當然,WeWork當前首要的並非保住估值,而是生存。

招股書顯示,從2016年到2018年,WeWork虧損了30億美元。今年上半年虧損了6.9億美元,摺合每創造一美元收入就要虧掉兩美元,短短6個月燒掉了近24億美元現金,相當於其2018年全部現金支出。

投資研究公司Sanford C.Bernstein分析師克里斯•萊恩預計,實現現金流為正之前,WeWork還需要約90億美元的投資。但是,資本不再待見WeWork。WeWork上市失敗不僅錯過了預期的30億美元融資及摩根大通和其他銀行的60億美元信貸額度,而且導致知名評級機構惠譽評級降至CCC+,展望由穩定轉為負面。標準普爾做得更絕,早在9月底就將WeWork的信用評級下調至垃圾級。

在某種意義上,軟銀已成WeWork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不過,一向財大氣粗的孫正義近來日子也不好過。11月6日,軟銀髮布了最新財報,今年第三季度營業虧損約65億美元,淨虧損64億美元,驚現14年來首次營業虧損和史上最大單季虧損。因WeWork、Uber等科技企業價值大跌,軟銀旗下高達1000億美元的願景基金當度出現了約89億美元的運營虧損。

坑死馬雲的男人,資本幹掉創始人,這頭困獸能否成為下一個阿里?

在孫正義打造的共享經濟帝國中,共享辦公只是其中之一。軟銀亦重金加倉共享出行平臺Uber,先後投資了77億美元。在Uber今年5月,上市前,軟銀對Uber還追加投資了10億美元。結果,以754億美元估值上市的Uber.上市當天就破發了,公司目前的市值在500億美元左右。

有錢賺時,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賠錢了,彼此臉上就掛不住了。據外媒報道,去年10月,軟銀及其願景基金便計劃出資160億美元收購WeWork,其中100億美元用於收購所有在外股份,剩餘60億美元計劃分三年逐步注入WeWork。但貢獻了願景基金近2/3承諾資本的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和阿布扎比主權財富基金穆巴達拉(Mubadala)對該項投資強烈不滿,毫不客氣地否決了孫正義的提議,有關WeWork的投資額最後降至20億美元。

為了完成向WeWork的新注資,孫正義只得另覓金主,不久前,軟銀被曝向日本三大銀行三菱金融集團、瑞穗金融集團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謀求約28億美元的貸款。但一位與軟銀關係密切的銀行家透露,自從WeWork的估值暴跌後,日本銀行間的情緒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人們對軟銀投資戰略表示懷疑。

坑死馬雲的男人,資本幹掉創始人,這頭困獸能否成為下一個阿里?

不幸的是,撤回IPO申請的WeWork並沒有完,因取消首次公開募股前涉嫌違反有關規定,WeWork正面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審查,監管部門已在審查WeWork的業務以及向投資者披露的信息是否合規。

多年以後,人們回過頭來或許會發現,WeWork的跌落,不僅僅是一家公司的失落,很可能標誌著一個時代的落幕,資本對於高估值獨角獸的態度從此變得謹慎起來。

【紫財經】是一個鮮活有深度有溫度的科技財經自媒體,關注、轉發是最長情的表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