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2020」高培勇: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貫穿於宏觀調控全過程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20日電 19日,由中新經緯主辦的“財經中國2020V峰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出席並發表主旨演講。他表示,在當前的經濟背景條件下,在新時代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的基礎上,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貫穿於宏觀調控全過程。

「預見2020」高培勇: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貫穿於宏觀調控全過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演講

  論及創新,高培勇認為,就是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貫穿於宏觀調控的全過程,這是不久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宏觀調控方面的一個新表述。高培勇表示,這樣一套新表述,或這樣一套新的概念是奔著解決原有表述,原有概念不能解決或尚未覆蓋的新問題去的。

  高培勇指出,過去的經濟工作所聚焦的目標是GDP的規模和GDP的速度。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邁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追求的目標已發生變化,現在除規模和速度外,我們還會關注質量和效益。因此,我們得做一道加法,追求的經濟發展目標,要在規模和速度的基礎上,加上質量和效益,這是新發展理念要求我們必須做的。如果在此基礎上做一道除法,把質量和效益挺在規模和效益之前,那就與新發展理念更貼合了。

  他進一步說道,新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和以往有所不同。以往談到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時,首先關注的是需求側,其次是需求和供給的總量平衡,也就是需求側和總量性的問題。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每當談到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問題時,總會說主要矛盾是結構問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這意味著,在新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大背景下,我們所致力解決的最主要矛盾和問題在發生變化。我們要做一道加法,就是在需求側的問題和總量性的問題的基礎上,加上結構性的問題和供給側的問題。如果在此基礎上再做一道除法,把結構性問題和供給側的問題,放在需求側和總量性的問題之前,那就離新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近了一步。

  他進一步表示,原來宏觀調控的一整套辦法,是建立在政策基礎之上的。我們站在需求側關注供求總量的平衡,追求短期對沖性的逆向調節和操作,因而所採取的是一種政策調整的辦法。那種政策調整往往是期限的,減稅總得說減幾年的稅,增加支出總得說今年、明年增加多少,都是短期的。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語境條件下,特別是看到它落腳於“改革”二字的時候,就會意識到,這條宏觀調控的主線索,或這一套宏觀調控的制度體系依賴的主要力量是改革性的行動。關注近幾年圍繞著宏觀調控推出的一系列舉措,其中不排除有政策性調整,但更大劑量的舉措是落在改革身上。理解新時代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索,這三個方面應當說最主要。

  高培勇指出,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對於明年的經濟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部署,體現為以下幾條:

  第一,如何判斷經濟形勢?我們說宏觀調控的整個調控操作要定格於把宏觀經濟運行穩定在合理區間。但是,穩定在合理區間的基本標誌是什麼?當把這一系列的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目標加上去,就是在用新發展理念定格宏觀經濟穩定在合理區間。

  第二,我們所有的宏觀調控實際上都是奔著頂住經濟下行壓力而取的。這意味著我們要對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有一個基本的診斷。是什麼因素導致經濟下行,並且持續下行?不排除有周期性的因素,不排除有需求側的因素,不排除有總量側的因素,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還有結構性的因素和體制性的因素、週期性因素、結構性因素、體制性因素的相互交織、相互疊加。當意識到面對的“病因”不是單一的,而是要在週期性因素基礎上加上體制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就不能簡單的把問題歸結於週期性的因素。

  第三,用什麼辦法去解決經濟下行的問題?要“對症下藥”,也就是說不可能用只針對週期性下行的操作來應對解決所有的矛盾和問題。需求側的調節,總量側的調節,週期性的調節無疑是必要的,但它要解決的主要是週期性的矛盾和問題。至於結構性的矛盾、體制性的矛盾,要靠改革性的行動,要靠深層次的、基礎性的、體制機制性的改革。

  高培勇最後強調,在當前的經濟背景條件下,或者說在新時代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的基礎上,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貫穿於宏觀調控全過程。繼續依靠逆週期調節穩住宏觀經濟運行,更需將經濟下行的壓力轉換為深化改革的動力,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到底,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貫穿於所有的宏觀調控進程。(文字未經本人審核)(中新經緯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