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財經理論研究必須具備時代性

本報記者 範思立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和東北財經大學聯合主辦的“財經戰略年會2019:新中國財經理論與實踐70年”日前在東北財經大學舉辦。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表示,中國經濟學具有實踐性、全局性和專業性的特色,中國進入新時代,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財經理論研究必須具備“時代性”,一方面要契合時代主題,另一方面也要站在時代前沿,用新理論、新思想、新戰略從事新問題的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表示,回顧新中國成立七十年、改革開放四十餘年金融取得的巨大成就,對金融的五個認識得到了深化:一是深化和拓展了對金融重要性的理解和認識,要正確理解金融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二是深化了對金融的本質和運行規律的認識,金融就是為實體經濟服務,要發揮其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功能和作用;三是深化了對金融風險危害的認識,防範系統性風險是永恆的主題;四是深化了對中國特色金融的認識,中國的金融發展有其共性和一般性,也有中國的特殊性;五是深化了對金融改革必然性的認識,深化改革和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是金融發展的動力,擴大開放是金融發展的必由之路。

東北財經大學黨委書記夏春玉表示,新時代的商貿物流應該思考如何實現新發展:一是在流通產業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要思考什麼是高質量發展,以及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二是學術與學科要思考如何進行整合與突破。

原內貿部總經濟師丁俊發表示,供應鏈時代已經來臨,未來中國經濟出路之一是決戰供應鏈。供應鏈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提高治理和效率為目標,以整合資源為手段,實現產品設計、採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過程高效協同的組織形態。供應鏈發展應從國家、產業、城市與區域、企業四個層面展開,企業供應鏈是基礎,產業、城市與區域供應鏈是重點,國家供應鏈是根本。數字供應鏈是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賦能供應鏈的創新模式,讓數據實現供應鏈可視化與在線決策,顛覆了傳統供應鏈的思維方式與運作模式。隨著技術的逐步成熟與發展,中國企業供應鏈的數字化進程將不斷加快。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所原所長金碚表示,中國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WTO以來的實踐表明,必須以新的理論範式來觀察全球化的新時代,要認識到世界並非唯一“常態”,而是多“常態”的。中美貿易摩擦的底層邏輯就是常態不是唯一的,應在深刻理解全球化的“全域時代”、區域發展和世界性域際關係的涵義變化的基礎上,加強國際利益協調、多種制度銜接和多元文化相互理解,互學互鑑,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次年會以“新中國財經理論與實踐70年:回顧與展望”為主題,圍繞“新中國70年財政理論與實踐”“新中國70年金融理論與實踐”“新中國70年貿易經濟和服務經濟理論與實踐”等議題展開充分研討交流。在當日下午三個平行會議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南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東北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美團研究院等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新中國70年財政理論與實踐”“新中國70年金融理論與實踐”“新中國70年貿易經濟和服務經濟理論與實踐”三個重要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和互動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