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大家好,我是大表哥。

剛剛看到一則令人激動的消息:

日本東京地方法院今天(12月18日)對女記者伊藤詩織遭性侵的民事訴訟案作出裁決,判決伊藤勝訴原TBS記者山口敬之賠償其330萬日元。同時駁回山口控告伊藤侵犯名譽的起訴。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如果你瞭解伊藤詩織,我相信你會和我有一樣的心情。

我嘗試用一句話概括下這起案子:

伊藤詩織,日本第一位公開長相和姓名的性侵受害者,指控前上司、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傳記作者山口敬之在2015年對她實施了性侵。

2017年9月,她對山口敬之提起民事訴訟。

今天,東京地方法院宣判:她勝訴了。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勝訴後現場(每日新聞 圖)

但這起案子這些年的波折,遠沒有這麼簡單。

輕讀給大家講一下她的故事。看完你就知道為什麼很多人會為今天的結果感到鼓舞,為什麼伊藤詩織靠一己之力改變了日本法律。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2013年,在紐約讀新聞學的日本女孩伊藤詩織,在打工的酒吧認識了當時的日本TBS電視臺駐華盛頓代表:山口敬之。

那時,山口敬之在日本非常有名,不僅因為他是著名的記者,也因他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撰寫了傳記。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BBC將此案拍成紀錄片,名叫《日本之恥》。豆瓣評分9.1,在2018年評分最高紀錄片裡排第3位。

當時,懷揣新聞理想的伊藤詩織表達了對前輩的尊敬,山口也向詩織表達了對晚輩的友善。

2015年,伊藤詩織像所有的學生一樣,開始找實習工作。她想起了山口,並給他發了一封郵件,詢問是否有工作機會,實習生也可以。

山口回覆說,華盛頓分局在招實習生和製作人,可以在東京見一面,聊一聊工作簽證的事。

詩織很高興,他們在一家壽司店見了面,然而,事情並不像詩織想的那麼簡單。

山口敬之對工作隻字不提,只是隨意聊天。他點了清酒給詩織喝,無奈的詩織喝了幾口後,感到頭暈目眩,暈倒在衛生間。

當她再次甦醒,已衣衫不整地躺在山口的賓館房間,伴隨劇烈的疼痛。

她謊稱去廁所,試圖找到衣服逃走,卻又被山口抓回來推倒在床。詩織力氣太小了,完全無法與山口對抗。

她大喊著停下,反而讓山口更加興奮。反抗、咒罵,都無濟於事。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日本是一個性文化開放的國家。路邊的書報亭,會隨意擺著色情雜誌。雜誌上的女性,穿著暴露滿足男性的幻想。

男人物化女性不會受到譴責。女人的拒絕,被理解為同意。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被性侵後,詩織第一時間聯繫了東京郊外的強姦援助中心,尋求幫助和建議,卻被告知,除非親自過去接受採訪,否則無法提供幫助。

可那時的詩織,甚至很難下床。

五天後,詩織去當地的警察局報案,出於對男性的牴觸情緒,她要求與女警察交談。

日本的警界,只有8%的女性。安排給詩織的女警察只是交警,並不能給她立案。

她只能求助男警察。可日本的社會環境,讓男性警官處理這類案件,他們會怎麼做?

詩織遇到的三個男警官,給了她一個假人,讓她躺在墊子上,重演當晚的情景。他們不時移動假人,壓在詩織身上,並邊拍照邊問,是不是這樣。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詩織崩潰到無法回憶,這無疑是在傷口上撒鹽。

終於,經過調查,監控錄像、證人、衣服上的DNA,確鑿的證據證明了山口性侵。

但是山口敬一否認了所有的性侵指控,在一次政論節目中回應道:“她真的喝了很多……我只能把她帶回賓館了。”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隨後,警局被上級命令停止逮捕行動,最終以證據不足,不予起訴。

不起訴並不代表犯罪不存在。詩織悲痛不滿,決定走到大眾面前,公開自己的遭遇,尋求正義和真相。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2017年5月,詩織召開媒體見面會,實名指控山口敬之性侵,並說出了自己的遭遇。

他成為日本史上首位公開長相、實名告發性侵事件的女性。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但勇敢的行為,並沒有得到大眾普遍的支持。

在日本,人們習慣隱藏不光彩的事,尤其是女人。女人發表自己的見解,被認為是“非女性化”的行為。

蜂擁而至的是質疑聲和網絡暴力。

“賤人!”

“她總是靠陪人睡覺上位”

“怎麼會有人把被強姦的事拿出來說?”

“大晚上喝酒被強姦,活該”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有人畫漫畫調侃,小心不要落到這樣的女人手裡;還有女生認為,山口才是受害者。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詩織的家人也被曝光,被謾罵。她不得不每天謹小慎微的生活,不能出門,不能坐公交車。甚至因為曝光事件,詩織很難再找到工作。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我懷念無所顧慮地和朋友們去酒吧、咖啡廳閒聊。人們不會用那種眼神看著我。對,我懷念那種生活。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日本是一個男權主義盛行的國家,傳統型女性的基本是男權文化所塑造的。

“鹹豬手”、被性侵犯的事件,每天都在發生。但女孩子受到的隱忍教育,讓她們害怕說出來,甚至不認為自己被侵犯了。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根據聯合國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各國向警方報案的強姦指控數量:英國每百萬人中有510起;而日本是每百萬人中10起。

不是說日本女性更安全,而是更多女性選擇了沉默。

很難想象,作為發達的法治國家,日本上一次修訂《強姦法》是在1907年,而後100多年來,從未修改過。

法律中認為,兩個相互認識的人之間發生性行為不可能是強姦;女性沒有反擊不算強姦;女性喝過酒,就更不算強姦了。

截止到2017年,強姦罪的法定最低刑期,甚至比盜竊罪還短。奪走一個女生的貞操,還沒有偷走一個錢包嚴重。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詩織在報案後,曾不止一次的聽到有人勸她,還是忘記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男權氛圍濃厚的日本,她的堅持追責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甚至會讓她的人生泡湯。就連她的父母也不願讓她再追究下去。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這就是我們需要面對的現實”,一個女生在BBC的紀錄片中說。

伊藤詩織不服這種現實。“自己去發聲吧。除此之外,我無路可走。”

她想討伐的不只是山口敬之一個人,更是這個國家根深蒂固的男權文化。

事件發生之後,他的聲望、工作幾乎沒有受到影響。甚至有媒體和政府人員為他的迴歸而慶祝。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而詩織靠著自己強大的內心,仍然沒有放棄努力。整部紀錄片最溫暖的莫過於影片最後的那一行字幕:

“民事案件仍在繼續。”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2017年10月,詩織將自己的經歷寫成一本書:《黑箱:日本之恥》,並已出版。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書中說,沉默,是對犯罪的容忍。

隨著伊藤詩織的事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她收到了來自個人和民間組織的一封封聲援信:

“你不是一個人!”

“別放棄,我們在你背後。”

“我是一個80歲的老奶奶,但我要把我最好的能量傳遞給你!”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她成了那些受到欺負,卻不敢發聲的女性們心中的英雄。

因為伊藤詩織的勇敢行為引發的社會影響力,迫於壓力的日本議會,對100多年未曾修改過的強姦法重新修訂,讓最低刑從三年改至五年男性也可以作為強姦罪的控告方。

這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飛躍,一個人改變了一個國家的法律。

有一次,在跟一個同樣被侵犯的女孩聊天時,聽到女孩說:

“我不敢說出自己的事,我只想忘記。是你,詩織,我看到你公開自己的姓名,我那時在想,這個女人要改變日本了。一滴水改變不了什麼,但聚集起來就能形成海嘯。

詩織流下了眼淚。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其實不僅在日本,包括中國在內很多男權氛圍很濃的國家,“蕩婦羞辱”簡直司空見慣。

女性受到侵犯,無處訴說,也不敢說,自己遭受蕩婦羞辱的可能性很大,這讓施暴者們往往抱著極大的僥倖心理。

面對騷擾和侵犯,沉默和不好意思的半推半就,往往變成了對罪惡的縱容。

這當然有社會文化的土壤。

在東方文化中,女性從來就沒有被教育要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反而被認為說話要“含蓄”“婉轉”。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男性默認“這是在勾引我”,於是變本加厲。

在英美等國家,拒絕就是拒絕,但在日本,拒絕就是同意。

改變了日本法律,在鏡頭前控訴性侵的伊藤詩織,勝訴了

4月27日是臺灣女作家林奕含逝世兩週年的日子。她幼時遭到老師性侵,曾三度試圖自殺,並因此患上抑鬱症,最終在26歲自殺。

她在影射自己經歷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寫道:

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當成美德是這個偽善的世界維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氣才是美德。

當初,詩織的妹妹問她,為什麼你一定要這樣做呢?

詩織在公開指控時說:

這件事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對此無動於衷,不對法律作出修改,不改變針對這類犯罪進行調查的方式。難道不是在對這類案件的熟視無睹嗎?

我想通過這件事,為未來伸張正義。

在中國,依舊有很多被侵犯、被騷擾的女性正在努力為自己發聲。

相信我,只要努力就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