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出土的这个叫“细腰”,你猜是干啥用的?

徐州出土的这个叫“细腰”,你猜是干啥用的?



在徐州博物馆的通史展厅的明清单元,有一块黑黑的两头宽、中间细的生铁块,标牌上写着它的名字“铁细腰”。

徐州出土的这个叫“细腰”,你猜是干啥用的?

(地下通道出土铁细腰)


“细腰”,好有诗意的名字,很多游客都好奇这种铁块是干什么用的,还有人弱弱地问:“古语说‘楚王好细腰’,是不是……就是说……楚王喜欢佩戴这种铁块——盘他?”

徐州出土的这个叫“细腰”,你猜是干啥用的?

“楚王好细腰”的故事是《墨子》书中记载的,意思是春秋中期的楚灵王喜欢细腰的大臣,所以大臣们争相减肥,每天就吃一顿饭,还是小碗。上朝前把腰带束了又束,呼吸困难到不扶墙根本就站不起来。仅仅一年,满朝文武那是面黄肌瘦,眼冒绿光。

内涵很深刻,故事很欢乐,可惜和今天要讲的这件文物“细腰”一点点关系都没有。

徐州出土的这个叫“细腰”,你猜是干啥用的?

其实“细腰”多见于古代石结构的水利工程和桥梁上,“细腰”就是嵌在石块与石块儿之间,以起到连接作用的铁构件。

关于它的名称,还比较多样。我们都熟悉的隋朝的赵州桥又称安济桥,是最早使用这种技术的工程案例。

徐州出土的这个叫“细腰”,你猜是干啥用的?

(赵州桥上的铁细腰)


在《安济桥铭》中首次称其为“腰铁”;稍晚些的《宋史·河渠志》中称其为“铁鼓”;再其后也有热爱飞鸟的人称其为“燕尾铁”。

还有一类“细腰”的收腰不是直线的X型,而是两条双曲线,使之更像元宝或银锭,于是又派生出“铁锭榫”“束腰铁锭”“元宝铁”“银锭锁”等称呼,但有点“苟且”的铜臭气,不如“细腰”的名称更显得“诗和远方”。

徐州出土的这个叫“细腰”,你猜是干啥用的?


从现有的资料看,“细腰”在石料建筑中普遍使用应该是宋代及以后,以明清为最盛。

明清徐州地区发生最频繁、危害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是水灾,且相当大比例是由溃堤引起的,护城筑堤成为重中之重。徐州护城石堤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但以清朝居多。

徐州出土的这个叫“细腰”,你猜是干啥用的?

(护城河堤 2014年摄)


徐州出土的多数“细腰”上还铸有“钦工”二字,“钦差大臣”的“钦”,直译就是“皇家工程”的意思,或者也可以意译成“国家重点工程”,证明此项工程对国家的重要意义。

徐州出土的这个叫“细腰”,你猜是干啥用的?


而清朝的石堤工程又以乾隆朝为最多。在今天的乾隆行宫前,立有一通《乾隆丁丑初夏渡黄河驻跸徐州》碑,就记录了乾隆在徐治水的经验,经验之一就是:“石堤筑一律,苇埽胜千重。”翻译出来就是“用石头筑堤,比用树枝、秫秸、芦苇等物用绳子捆紧做成的护岸和堵口那是强多了。”

面对乾隆如此的大智慧,我竟无言以对。

徐州出土的这个叫“细腰”,你猜是干啥用的?

乾隆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他在徐州视察黄河时,看到北面护城有石堤,东西皆土堤,便谕令对所有的石堤“应加帮以培其势”,无石堤之处“应按筑以重其防”,《徐州府志》记载,仅徐州以上北岸,乾隆九年、十一年,筑堤三千五百二十七丈,乾隆二十三年,筑堤更是达到创纪录的一万五百九十九丈,还不包括桥、闸等各级水利设施。

徐州出土的这个叫“细腰”,你猜是干啥用的?

(《南巡盛典•程途》之徐州府插图)

现存的防洪石堤,从基础到堤顶砌石17层,巨石精工打凿,严丝合缝,在内部用铁细腰左右固定,并用铆钉上下连接,再用米汁调石灰泥浇灌,十分坚固。可以说,没有细腰连接的石堤只是一堆没有灵魂的石块。

面对惊涛骇浪报之以铮铮铁骨,面对一城生灵报之以脉脉柔情,细腰就是这么一个铁骨柔情的boy。


徐州出土的这个叫“细腰”,你猜是干啥用的?


徐州广播和徐州博物馆联袂打造文博探索类节目《徐州宝藏》

播出时间:

【本周六】

FM103.3—8:50 18:50 20:50

FM91.6— 12:00 20:00

【周日】

FM93— 10:55 14:55 18:55

FM105— 22:45

本期撰稿:陈钊|播制:张强|编辑:智慧

「 特别鸣谢 」徐州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