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科訓示:太極四階段

陳氏太極拳前輩訓示

陳發科訓示:太極四階段

1935年攝,時年48歲 陳發科(1887~1957)

師祖爺 於民國十七年囑王鶴林師爺

練陳氏太極拳四個階段:

  一、全身松淨,架至無架,圈至無圈。

  二、無孔不入,柔剛運用,恰如其時。

  三、無堅不摧,隔空運勁,以意使氣。

  四、臻入化境,享百齡壽,無疾而終。

毓師雲:太極拳為陳家所創造,首勢金剛搗碓,包括十二纏絲勁別,及掤履擠按採列肘靠八法具全,為最難練之一勢,但亦為最精彩之一勢,楊氏將此勢刪去,殊為可惜。

杜公毓澤(1897~ )八秩晉二華誕紀念專輯序:

  嘉祥賢契在餘八十晉二賤辰,欲由其臺南自強國術館編訂專輯,以資紀念。餘素乏建樹,愧不敢當,惟少年曾拜陳家溝太極拳大宗師陳公延熙為師,學習陳家太極拳,深感必須在臺推廣發揚,以免失傳。數年來,從餘學習者日眾,但對太極拳之來源及其精義,有深刻了解者,甚少,故有向各同門弟子詳實闡述之必要。蓋,陳祖宗師諱王廷公自創太極拳以來,已歷九世,代有名手及赫赫武功之事實記載。陳氏素不以教拳為業,極端保守,故外姓鮮得其傳,迨楊宗師露禪公,本傳自陳氏,但為適應教學環境,將原架改變甚多,以後郝、孫、吳各派分歧更甚;後因互爭虛名,有人假託無稽之談,謂太極拳非創自陳氏,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惟陳氏根據我國數千年傳統哲學之易理,獨特發明,創造太極拳及其纏絲勁,極合乎科學原理。拳架有精采之手、眼、身、步法,加以陳家代有名手及赫赫武功之事實,故雖眾說紛紜,因無損陳家光明燦爛之國術文化也。楊氏為方便中老年人練習太極拳起見,將原架跳躍震足及困難之著勢刪去,使太極拳大眾化,但極不適合年輕人之興趣,是以多裹足不前,尤可慮者,楊氏拳架推行日廣,則距陳氏原架日遠,其原來精湛無比之手、眼、身、步諸法,奇妙之技擊應用,以及各種太極拳架,終將失傳而不可復得,可浩嘆也。臺海藏龍臥虎之地,國術高手如雲,餘一知半解,何敢多言,惟就太極拳範圍而論,幸得稍窺門徑。自大陸淪陷,高手散失甚多,在臺曾習陳氏太極拳原架者,寥寥無幾。國術素重口授,太極拳更為注重,蓋,國術姿勢為立體形態,非平面圖及說明所能表現,如果姿勢錯誤,則外形影響內功,不能發揮其氣血流通,新陳代謝之功能,因而拳架亦失去效用,則雖有高深之理論,豐富之著作,統歸無用。故傳授太極拳,首重姿勢,若不正確,則雖終身苦練,亦難達到精妙之身手,又學習太極拳者,對拳架必須先有正確之認識,現實社會一般風尚,練楊氏太極拳架者極多,乍睹陳氏原架,有人誤認其外象似剛,動作似快,反以為外家拳,不知拳經雲:太極陰陽,有柔有剛,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運化無方,故外似剛而內含柔,外似柔而內含剛,不得名為剛拳,亦不得名為柔拳,此其所以稱為太極拳,純剛純柔之拳者,皆不得謂之太極拳也。又誤認動作跡象似快,認識也不正確,初練時必須緩慢,但慢不可呆滯,繼練轉快,但快不可錯亂,功深時練法快慢相間。諸君能得到學習陳家太極拳原架,可謂難得之機緣,切望珍惜此機遇,專心苦練,方有成就,餘深有厚望焉。諸君勉之,並望高朋賜教。

      

河南中州杜毓澤敬識

王鶴林1977年十二月自序:

  民國十七年間,餘適童稚之齡,身體孱弱,奉父命從 先師陳福生先生學習陳氏太極拳,經我師悉心傳授,並嚴加督導指點,初習一年即感精力倍增,疾病消除,復經五年之勤練無間,遂奠定今日之健康體魄。嗣因國難頻仍,遷徙流離,以致時練時輟,雖有四十餘年之習拳經歷,但以個人拳藝言,實仍微不足道。惟昔蒙 先師教誨,承授祖傳拳法,深知陳氏太極拳對於健身擊技,實有不同凡響之奧妙。

  今以各派太極拳品類雜陳,且夫以訛傳訛,真偽莫辨。同門師兄潘作民先生,功夫深厚,著述甚豐,對於陳氏太極拳業已多所宣揚。餘亦不揣譾蕪,謹掏一已習拳心得,向同道先進聊盡獻曝之忱,期收切磋之效,並引拋磚之功,以宏揚國粹也。

  餘練此拳四十餘年,其所體驗者有二:一、纏絲勁:每著必有像螺旋般之內勁運行,各種纏勁自不相同。二、著間承接:每著之開始,承接上著,雙拳或雙掌必有改變拳或掌之方向,取其順勢而不頂勁。此非親身研習體會,難以洞悉其奧妙。總之,『順乎自然』實為陳氏太極拳之最高準則,惟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習者若能求其理法精要,適乎體能氣勢,而予以靈活運用,厥對陳氏太極拳之發皇滋長,其庶幾乎!



陳發科訓示:太極四階段

陳發科訓示:太極四階段

陳發科訓示:太極四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