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画家周思聪走得太早。一九九六年走的时候,她才五十七岁。

人已去,惟有欣赏她的画,读她的文字。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我爱水墨画,变幻无穷的黑白常令我沈醉。

——周思聪

曾经为之倾倒的形式,拿来却成了桎梏,因为那不是自己心灵的顿悟,而是别人的灵光。

——周思聪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儿童做画,画心中所想,而非眼中所观。孩子不可能热衷于解剖,透视,素描关系这些技巧的搬弄,而是情感驰骋,随心所欲,“万物皆备于我”。这正是艺术家们梦寐以求的境界。

——周思聪

画让人看后应能使人神游,这是成功的。但是不能为了情趣而人为地去编造,只能是自己感受中的生活情趣。——周思聪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生活的感受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讲出来,不要通过看别人的作品来启发自己的感受,不然往往是不痛不痒。要有真实地感受。

——周思聪

“绘画的功能不仅仅使人赏心悦目。人生充满了苦难,往往它最震撼我的心灵,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它不容我装腔作势,故作多情,只能老老实实诉说出来。”——周思聪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周思聪、卢沉伉俪


↗周思聪、卢沉是20世纪晚期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伉俪。两位先生的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兼容并蓄,融传统与时代精神一体,以独特的生命感悟留下了自己在艺术史上的印记。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 1987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二月九人美展”,周思聪(右二)与王明明(左一)、张步(左二)


在画坛,周思聪、卢沉的和谐默契众所周知。都毕业于中央美院,接受过严格的素描训练,拥有扎实的写实造型能力,是新中国时期成长的一代画家中的佼佼者。周思聪深秀于内,善于将主观与感应化为绘画,是一位天才型的女画家;卢沉善于把感性理性化,是勇于探索开拓的教授兼画家。

那周思聪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艺术家?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有才气,绘画很独特,拿起笔画出来的就是不一样。”郎绍君说周思聪的才气是卢沉自己都承认的:“卢沉比较理性,他一再说,就绘画才能论不如周思聪。不过,他读书思考,在思想观念上对周思聪有一定影响。”

聊到周思聪个人性格时,卢沉认为周思聪外表柔弱,但内里却有一种骨气。郎绍君则这样形容:“卢沉直率热情,十分健谈,非常关注思潮与理论,周思聪话不多,声音轻轻的,但有实在的见解和态度。她曾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多说话都能彼此了解,是真朋友。我比较注意他们的画,他们比较注意我的文章。”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周思是一个让老天都嫉妒的才女,所以从年轻时她就很劳苦。都说有才的人都是孤独的,甚至连老天都会嫉妒。

为了更真切地了解这位伟大而具悲悯色彩的艺术家,下面给大家献上周思聪先生的自白:

我的经历简单而幸运,说来话短。


我出生在

北方乡镇一个旧式的大家庭里。

记得

生着白胡子的祖父

是镇里一所小学的校长,

我四岁时曾被白胡子牵着

混到那所小学里念过书。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三岁时与姑姑合影

生着黑胡子的外祖父

是同一镇里的一位草药郎中,

他很受乡里敬重,

闲暇时常写诗作画,

我童年时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跟母亲去姥姥家,

坐在黑胡子膝下玩耍,

我对画画的爱恋大约就是从姥姥家开始的。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全家合影


日本人投降那年,

我们全家迁居北京,

我在北京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

并一直居住到现在,

也差不多算是北京人了。

在小学时,

张怡贞先生是我的美术老师,

她和蔼而严格,

是她给予我绘画启蒙教育。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少年时代与同学合影


读初中时,

偶然见到杂志上刊登的德国人凯绥?

珂勒惠支的画,

受到极大震撼。

她成了我最崇拜的第一位画家。


柯勒惠支作品↓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读完初中,

我兴高采烈去报考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没料想却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

致使我失去了那次机会。

但我的固执

终于胜过了父亲的权威,

第二年我便成为美院附中的学生。

老校长丁井文先生

对我们这些孩子关怀备至,

年轻的老师们都极平易而负责,

我在附中接受了严格的素描基础训练,

度过了难忘的三年。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学生时期


一九五八年,

极左的年代,

我们附中毕业的四十名同学中

被美院录取的只有少数几名,

出乎意料,

我竟是其中的幸运儿。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与李可染合影


在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五年的学生生活中,

有幸受到我所敬仰的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

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先生,

叶浅予先生、刘凌仓先生、

花鸟画大师李苦禅先生、

郭味蕖先生以及其他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

使我一生受益不尽。

一九六三年美院毕业,

我被分到北京画院做了专业画家。

然而紧接着的十年浩劫

却使我同其他人一样被迫停止业务实践。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结婚照


一九六九年我与卢沉结婚,

志同道合。

我们有一子一女,

日子尽管紧迫,然而和谐、默契。

一九七三年重新开始创作。

展出的作品有《长白青松》、《山区新路》等。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周思聪《长白青松》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周思聪《山区新路》


一九七六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后,

我心情一直不能平静,

一九七八年深入邢台地震灾区,

完成水墨画《人民和总理》。

一九七九年此画获全国美展一等奖。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周思聪《人民与总理》


一九八O年赴吉林省辽源矿区,

开始大型组画《矿工图》的创作。

一九八一年到凉山彝族地区写生,

之后创作了十数幅高原风情画。


矿工组画↓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一九八四年应日本著名画家

丸木位里、赤松俊子之邀赴日,

在东京上野美术馆展出《矿工图》等作品。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在上野美术馆 1984年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于日本赤松俊子家中 1984年


一九八五年以后,

因患病,

创作活动长期受阻,

期间带病完成部分小幅作品。

自传到此便传完了。

人说没有坎坷经历的人,

其作品便没有深度,

看来此话正应验在我身上。

画了三十多年画,

始知自己天资平平。

这都是无可奈何的事,

顺其自然吧。

我只愿人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我。

谨以此平凡的画集献给我敬爱的师长。


一九九O年九月


看完周先生的自传,发现她对自己的生活描写竟如此风轻云淡、朴实无华,也许在生命的尾声,她早已归于平淡了吧!事实上,真是的生活带给她要悲惨刻骨铭心得多。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从早年间,周思聪的父亲生病需要照顾,卢沉的母亲也跟他们一起生活,善于艺术研究的卢沉对家里的事情并不在行,两个孩子还很小,家庭大小事务都由周思聪一人承担,她总是无论冬夏在冬天院子里用冷水洗衣服,这也似乎是她后期得类风湿病的原因之一。随着卢沉患肝炎,周思聪开始负担起了更为艰辛的家庭和精神负担。但是话语不多的周思聪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很少有表露,不久之后周思聪得类风湿关节炎。这是《矿工图》没有完成的最直接原因。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周思聪给好友马文蔚的信中有这样几个片段:“卢沉因病不能画,我的压力很大。这画要表现一种力,需要有男人的气概,我感到自己还缺少这力量。这似乎是没有办法的事。”“我曾经是那么希望着,共同完成。他毫无道理的冷漠,伤了我的心。”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周思聪与友人书》书影


卢沉退出创作,周思聪病情加重,《矿工图》最终还是没有继续下去。郎绍君说:“类风湿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无休止的疼痛,关节变形,伤口难以癒合;不断的住院、治疗,无法解脱的烦脑,组画就搁置了。

严格说,她的风湿病痛,有一段是时好时不好,不是完全没有接续画的可能。我问过她,除了病痛,还有没别的原因?她说:就感觉自己力度不够。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朱嘉凡《周思聪在矿工中间》


《心欲静,忧未歇》一文中说:这‘力度’不是尺幅和笔墨形式方面的,大约是心理上的。作品挽救的历史苦难及其惊心动魄性,需要画家巨大的意志与承受力量。周思聪太多柔肠,太多同情心,她似乎难以忍受从自己笔端流湍出那么深广的痛苦。她认可我的这一推想。实际上,她放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时候,除了身体与心理,还有家庭负担的压力,以及艺术上的另一种追求。”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矿工图——同胞、汉奸和狗》周思聪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矿工图——同胞、汉奸和狗》局部


从文革时期到《矿山图》,周思聪的人物画创作一直承载着艺术家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但当她到了彝族地区之后,她说:“在那里我看到的、感到的和原来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觉得那里地球转的特别慢,人们自生自灭,像植物一样,他们没有文化,但人与人之间却很干净,比较原始,这就很入画。”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矿工图——人间地狱》 周思聪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矿工图——人间地狱》局部 周思聪


在给友人的信中,周思聪谈到她对人的审美标准:

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不知道自己有多么美。比如一个通身区[黢]黑的矿工,他以为自己的丑陋的。殊不知他是那么美,令你惊异。我也常在街头观察过一些时令女郎,穿一半件洋货什么的,或是脸盘略有点标致什么的,于是盛气凌人、自命不凡起来。一看便知是个草包,从里面浸透出丑态。这当然不属于我所欣赏的“平凡的人”之列。在我尊敬的画家之中,李可染是德高望重的,然而他却是极平常的人。激动起来,结结巴巴说不出话像个孩子,对许多事常显出惊奇“怎么会这样?”,有了高兴事,一遍一遍说给人听。所以他是个常人,是个自然人,至少本质是如此。“我爱平凡的人”这句话,也可以说成“我厌恶自命不凡的人”。

一九八七年七月二日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周思聪性格里还有一种敏感的一面,尤其是对人生悲哀的的情感特别敏感,她需要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慰藉,一种相对宁静、平和的心态,不想再激烈的宣泄,再承载过于沉重的社会主题了。所以她所感受到的彝族是安静、质朴、没有任何激烈的矛盾、时间甚至是静止的,这与大部分去到彝族地区的人们感受到的并不相同,周思聪的关注点在彝族人普通、真实又劳苦的生活,所以周思聪的感情是细腻的,她也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她所看到的彝族风情,在她笔下的彝族妇女平静、忧淡,却也总是辛苦的背负着重担。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1981年


“她从大凉山归来的第一幅重要作品,刻画了两个在背柴途中歇息的彝族妇女,题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正是她的感受和想像——没有争斗和混乱,只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周思聪是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她所看到的彝族女子,她们贫穷,勤劳,淡然、朴素。画她们的笔线和色调也是恬淡抒情的。”郎绍君曾经撰文说这件作品还延续着《矿工图》的浓重陈郁,却没有了《矿工图》的解列和悲怆,“画中两位在途中喘息的彝族妇女,脸上雕刻着沧桑、眼神却木然、漠然。”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周思聪在访谈录里说:“我到了那里就有一种共鸣,好像在上一个世纪的梦中曾经想见,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融洽。”

郎绍君认为:“这些作品笔墨风格已经不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么凝重,空间也变得开阔起来;人物精神的‘淡’则依旧:无论她们在做什么,都像无所谓,无所注意似的,但又很自然,没有一丝牵强。我曾注意到在这些作品中较多出现的妇女形象。她们‘多孤独一人,或在秋雨里、或在雪夜中,或在草地上,身处空阔的原野,云天低垂,尘路漫漫,独立移步,艰难而无怨’。”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郎绍君说“80年代中期,中央美院国画系开人体课,请周思聪去授课。她和学生一起作画,用圆珠笔勾画了一批巴掌大小人体画,这批人体的特点就是‘变形’。课堂上画人体,一般都是为了解决结构、色彩、光线等技术性问题,但周思聪看到和追求的不只是这些,她关注的是生命苍桑在体形上留下的痕迹。这样,在写实性追求的同时,她适当用了一些夸张手法,把那种苍桑感突显出来。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这批小画传到各地,不自觉的颠覆了人体画单纯的技术目的,以及单纯的唯美追求,人们竟相摹仿,对当时方兴未艾的人体绘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周思聪画的人体,有生动的肉体,更有深层的精神追求。

随着病情的加重,周思聪后来已经不太容易继续进行人物画创作。荷花,是她80年代后期开始,集中于病重之后的90年代创作的。

“多年的病痛,不断的住院、打针、治疗,朋友们帮助她到新加坡、美国治疗,也未能明显好转。久不离病榻,她渴望重返大自然。

在帅府院的家里,在北京第六医院的病房里,我都见过她用变了形的指关节把笔画荷,画风雨小屋,山水小景。物质生命的困境迫使她寻求精神生命的寄托。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周思聪残荷


笔力和气势不够,就追求墨色和韵味,花少叶多,晴少雨多,没有‘红莲沉醉白莲酣’的盛景,不乏‘月白风清欲坠时’的忧寂。浮萍淡如泪痕,残荷恍似乱云,折落纷披,仍透着生机。寂寞中不乏热情,愁思中又交织着喜悦。前人画荷多‘出污泥而不染’的隐喻,周思聪画荷则直抒心曲,深情动人。”郎绍君说荷花从另一个方面突显出她的杰出绘画才能。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周思聪残荷


“周老师那时身体的状态,所承受的痛苦,对她是一种精神升华,她跟我说过,说都想通了,一切随缘。”这就是王明明为周思聪所总结的“归于平淡”,他说周思聪最后一批荷花用一个字形容就是“无”,技法上减到了不能再减,就像是一种解脱和精神的蜕变,周思聪并不信佛,却像是到了佛学中的最高境界,画中的空灵恰好与她的精神是巧合的。

“从对命运的抗争,到后来的无奈,再到最后的解脱,这是周老师精神上的领悟,把自己的痛苦全部放掉,顺其自然。”对于周思聪晚年的艺术道路,王明明这样诠释。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 蒋兆和《流民图》 200×2600cm 1943年


在中国画命运攸关的年代里,周思聪以一位艺术家的良知与责任,创作出一批震撼人心的作品。《矿工图》组画是周思聪的代表作,是八十年代初中国表现性水墨画的代表作,也是蒋兆和《流民图》之后的又一部揭露侵略罪恶的人道主义力作。这类作品的出现所表现出的悲剧色彩以及悲剧所特有的美感,还有悲剧所特有的文化力量,与那些歌颂的人物和歌颂的作品背道而驰。它给予当时文化界的震撼力,给予美术界的影响力,超乎寻常。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 周思聪 《矿工图——同胞、汉奸和狗》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 周思聪 《矿工图— 遗孤》局部


在1966年由卢沉构思、立意的《矿工图》组画,以东北沦陷时期的矿工苦难血泪史为创作主线。最初计划自《背井离乡》始,描写农民逃荒求生,携家带口进入矿山;第二幅《地狱之门》起,主要描绘矿工们与矿主、监工、刑罚、瓦斯、饥饿、病痛触目惊心的生死搏斗,最终以矿工《当家作主》结束。在1980-1983年的四年时间里,周思聪共完成了《王道乐土》、《人间地狱》、《遗孤》、《同胞、汉奸和狗》四幅作品。由于健康等种种原因,《矿工图》组画最终成为没有完成的浩浩悲歌。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 周思聪 《矿工图 — 王道乐土》


《矿工图》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构成方法,以分割的画面和重叠的形象喻示了重压之下支离破碎的灵魂,强化了受难者无尽的创伤。在人物造型上,她吸收了表现主义的手法,大胆地进行夸张和变形,墨色焦黑,形象扭曲,构图满密,矿工的苦难似乎要溢出纸外,侵略者的残暴罪行昭然于前。


周思聪:绘画容不得装腔作势、故作多情

↗ 匡时2012年秋拍 周思聪《矿工图 — 王道乐土》变体稿 178×240cm


《矿工图 — 王道乐土》第一稿相对完成稿而言,在题材、表现手法、构图、艺术元素等各方面具有极高的一致性,但又在色彩、局部等细节上,体现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艺术思维变化和提炼的过程。

如今,已经很难有机会见到周思聪如此大尺幅的、具有代表作意义的、且在近当代美术史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面世。同时,其对当前国家组织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