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私企為什麼造不了航空發動機?

在聊到航空發動機這個短板時,大多數人會把問題歸結為材料、工藝等方面的差距,部分人士會認為私企在很多層面更有效率,甚至拿GE、普惠這種航空發動機巨頭來舉例,試圖說明把航發的研究、設計、製造分配給私企來承擔。其實,這完全不可行。

我國的私企為什麼造不了航空發動機?

我們先從汽車發動機來分析,國產汽車這些年算得上進步神速,但發動機領域卻少有建樹。這麼說也不太科學,比如奇瑞就研發、生產過自己的發動機。但整體來看,汽車發動機甚至變速箱領域,國內企業依然很乏力。但如果換個角度來看,可能就會得到不同的理解。大眾的發動機燒機油、本田的發動機機油增多,這是實實在在發生的案例。原因是因為廠家竭盡所能的挖掘發動機的潛力,難免就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事情發生在大眾、本田這種巨頭身上似乎可以理解,但如果發生在奇瑞、吉利這樣的國內廠家身上會怎樣?十有八九就是對品牌重創,甚至萬劫不復。努力研發卻風險極大,國內廠家又哪來的動力去做這種鉅額投入卻難討好的事?就算一切順利,性能、可靠性都很好,國產的標籤又有多少受眾會認可?等著慢慢積累口碑?這也明顯不符合企業投入追求快速回報的邏輯,所以,任誰也不會願意去做這樣一件出現好結果的概率無限低的“蠢事”。

我國的私企為什麼造不了航空發動機?

GE、普惠都是從活塞式發動機開始,跟隨著整個航空發動機的發展路線一步步積累出來的,設計、研發、生產製造能力也是逐步積攢的結果,而不是從零開始,直接開發渦輪、渦扇之類的航空發動機。企業的成長過程是剛好符合這個產業的發展時機的。如果現在讓國內的私企去研發航空發動機,首先就面臨鉅額投入的問題,有錢的企業不少,但把動輒幾十億美金的經費投入到結果難料、回報週期漫長、不確定因素過多的項目,哪個企業會做出這樣的戰略決策?CEO願意幹、董事會也不會同意、股民也不會樂意,所以根本就不存在這種動機。

就算有情懷,願意投入的,在相關技術被嚴格封鎖的狀態下,短時間是很難出來產品的,就算有產品下線,性能參數也未必滿足需求,一旦不被接受,就意味著資本、時間的大量浪費。

我們拿太行發動機舉例,這款發動機是建立在成熟的核心機基礎上通過仿製、調整而來的,整整過去30多年了,歷經了“太行不行”那樣漫長的黑暗時期,如果是私企,十之八九也堅持不到現在,而太行,還只是大推力發動機的入門級產品。

我國的私企為什麼造不了航空發動機?

著眼未來的需求,航空發動機還需要緊跟世界前沿,開展自適應可變循環發動機,需要各種不同級別的推力,包括矢量技術,一系列的全新科技需要攻關,這對於任何一個私企都是難以承受之重。而至於GE、普惠之類的軍工巨頭,他們和軍工相關機構是完全綁定在一起的,儘管是私企的性質,卻並不是按市場規則在辦事。

讓私企研發航空發動機,想想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