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志江湖再見“中關村第一代”謝幕

柳傳志江湖再見“中關村第一代”謝幕

(2019年冬天的中關村創業大街 何青漢攝)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盧曉 何青漢 北京報道

75歲的聯想控股(3396.HK)董事長柳傳志即將告別他一手創立起的聯想,這應該是他與聯想的最後告別。

近日,《華夏時報》記者從多個信源獲悉,聯想控股將於12月18日正式宣佈柳傳志卸任聯想控股董事長的消息。有接近聯想控股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確認,據其瞭解公司會按原定計劃宣佈柳傳志的卸任事宜。

柳傳志“下海”的三十五年,是一部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從艱難萌芽進而成長壯大的歷史。而在新舊體制的劇烈衝突中,柳傳志無疑是那個平衡感最好的人。他的卸任標誌著聯想進入新時代,也意味著中關村第一代創業者的謝幕。而作為中國民營科技企業的“福地”,隨後還誕生出百度、京東等科技巨頭的中關村,也伴隨著科技產業的發展幾經變遷。

12月17日,《華夏時報》記者來到見證中關村崛起的海龍大廈和鼎好大廈,曾經人流如織的景象已不復存在,鼎好大廈內“大力支持北京產業疏解及轉移”的標語隨處可見。而曾經遍地談項目的創業大街也恢復了安靜的平淡生活。

或許,沒有什麼是永遠不變。

中關村第一代創業者身影

近年來,早已過了退休年紀的柳傳志一直在公開場合流露退意,想做“快樂的老頭”。事實上,今年上半年就有接近聯想控股的消息人士對記者透露,柳傳志在醞釀對外宣佈退休。

柳傳志卸任聯想控股董事長意味著聯想進入一個新時代。有消息稱,柳傳志的繼任者將是現任聯想控股高級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執行董事寧旻。公開資料顯示,寧旻曾擔任過柳傳志的秘書,目前在聯想控股直接持股1.52%。此前外界認為的可能接班人,57歲的聯想控股總裁、執行董事朱立南據稱也將卸任。

柳传志江湖再见“中关村第一代”谢幕

(柳傳志是中關村第一代企業家創業的縮影)

截至12月17日,《華夏時報》記者查詢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依然是柳傳志。但在今年9月20日,柳傳志已經卸任聯想控股(天津)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並不再擔任公司董事。

工商資還料顯示,直接持股3.4%的柳傳志目前是聯想控股第五大股東,也是第一大個人股東。此外柳傳志還是北京聯持志同管理諮詢有限責任公司和北京聯持會拾伍管理諮詢中心(有限合夥)的最大股東,分別持股20%和72.14%。這兩家員工持股平臺也是聯想控股的間接股東。

這並不是柳傳志第一次告別聯想。早在2000年,柳傳志就已經卸任聯想集團CEO一職。而十五年前他的那場“告別演出”更是震驚全球IT界。

2004年,柳傳志時年60歲。當年營業額僅有30億美元的聯想集團宣佈以1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IBM的PC業務。而IBM PC部門當年的營業額在130億美元左右。這次收購讓聯想集團從全球排名十名開外,一躍成為年收入超過百億美元的世界第三大PC廠商。2005年5月這樁著名的“蛇吞象”收購宣佈完成,柳傳志隨後宣佈卸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一職,由年輕的CEO楊元慶接任。

但“蛇吞象”帶來的消化不良在隨後幾年中逐漸呈現。截至2008年12月末的2009財年第三季度中,聯想集團首次出現淨虧損9700萬美元。2009年9月柳傳志再度出山擔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2011年聯想集團實現扭虧為盈後,當年11月柳傳志二度卸任,出任聯想集團董事局名譽主席,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聯想控股上。

事實上,雖然柳傳志已逐漸淡出聯想,但他依然是聯想的“救火隊長”。2018年5月,聯想5G標準“投票門”引發輿論危機。久未露面的柳傳志不僅和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通了電話,隨後還親自執筆了《行動起來,誓死打贏聯想榮譽保衛戰》的公開信,並獲得馬雲、李彥宏等上百位企業家表態支持。

第一代創業者的謝幕

獲得諸多企業家力挺背後,沉浮商海三十五年的柳傳志已然是中國企業教父級的人物。

這不僅因為柳傳志創立的聯想從中科院的一間小平房中成長為全球第一大PC廠商,

也不止因為柳傳志一手推動了聯想集團(0992.HK)和聯想控股兩家市值合計近900億港元的優質公司上市。2000年從聯想分拆出的神州數碼(000034.SZ)目前A股市值也超過140億元。柳傳志成功帶領聯想從國有企業轉變為民營企業的落地路徑,也都為企業家們帶來示範效應。而作為中關村第一代創業者中的標誌性人物,柳傳志的這次卸任也意味著中關村第一代創業者的謝幕。

40歲從中科院“下海”時,柳傳志或許沒能想到他的人生後半程如此跌宕起伏。1984年,柳傳志等人在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12平米的傳達室裡成立了聯想集團的前身,北京計算機新技術發展公司。當時這家公司由中科院出資20萬元,持股100%。

1984年,日後在自己所處行業中各執牛耳的海爾、萬科等大公司也都誕生於這一年。但以賣漢卡起家的聯想並不是中關村當時最風光的企業。

中關村著名的民營企業代表“兩通兩海”同期已經躍上歷史舞臺,並開啟了稱霸中關村的數年時光。這四家公司也同樣具有中科院背景。其中,四通和京海是中科院員工成立的民營公司,信通和科海則是中科院與海淀區合辦的公司。

人民大學附近的四通橋是“兩通兩海”當年輝煌的證明。公開資料顯示,最早做國內打印機漢化的四通在鼎盛時期,曾佔到了中關村所有公司納稅總和的60%。1993年7月,四通電子還成為中關村赴港上市的民營科技企業第一股。

中關村的科技民營企業此後日漸增多。1986年北大投資創辦了以中文排版系統起家的方方正集團,1988年,紫光集團的前身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成立。1988年,前國家公務員王文京還在海淀南路一個9平方米的出租屋裡創辦了用友軟件公司的前身——“用友財務軟件服務社”。

但歷史總被雨打風吹去。曾經絢爛一時的“兩通兩海”逐漸湮沒於歷史。近日千億校企北大方正的20億債券違約也敲響警鐘。當初處於鎂光燈下的中關村第一代創業大佬們由於各種原因日漸低調。王文京也在2019年1月辭任用友網絡CEO,專任用友網絡董事長一職。唯有柳傳志停留在舞臺中央的時間最長。

有業內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中關村的第一代創業者大都從體制內下海,帶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明顯烙印,當時尚未普及的電腦及元器件的銷售讓他們掘得第一桶金。他認為,走“貿工技”道路是成立初期缺乏資金的中關村第一代民營科技企業的必然選擇。

聯想也曾深陷過“貿工技”還是“技工貿”的路線之爭。 最終,柳傳志的“貿工技”路線戰勝了倪光南院士的“技工貿”路線。但柳傳志也對外表達了聯想當初選擇的無奈。他表示,聯想成立之初根本不允許也沒有條件讓他們做研發,然後靠技術來進行貿易,所以只能是“貿工技”。他也強調,聯想有了更多的資本就開始向“技工貿”方向調整。

“中國硅谷”的創業變遷

擁有中科院、北大、清華等科研院所及高校資源中的中關村,不止走出了聯想、用友、四通等民營科技企業。無論是曾經紅火的電子一條街,還是日後標誌著中關村大賣場時代開啟的海龍、鼎好,以及鼎好大廈向西800米的創業大街,中關村一直都是創業夢想和中國互聯網未來的孕育地。

步子邁得更大的中關村第二代創業公司很快開始初露頭角。1996年人大畢業的劉強東為了還虧掉的錢,在中關村租了一個櫃檯開始賣光盤和刻錄機,取名京東自媒體。1998年,四通公司投資的四通利方宣佈與華淵資訊公司共建新浪網。2000年,李彥宏在北京中關村的北大資源賓館裡創建了百度。相較於柳傳志們,第二代創業者們沒有體制內的經歷,也更放得開手腳。2003年起,這群互聯網公司還開啟了一波赴美上市潮。

新的創業者也青睞中關村。2010年4月,因一碗小米粥而得名的小米科技在中關村銀谷大廈成立。未搬家前的ofo、AI行業的商湯科技、曠視科技……諸多創業公司也都選擇從中關村開始自己的夢想。

但中關村“中國硅谷”的身份目前遭遇挑戰。更遠的上地或者望京,成為百度、網易、新浪等科技大廠的新選擇。極度擁堵的後廠村路被吐槽是一條掌握著中國互聯網發展命脈的村級道路。聯想的全球總部也搬到了西二旗。

中關村某互聯網公司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中關村高昂的房租和擁擠的樓盤已經放不下互聯網大公司,很多公司選擇去更遠的地方自己蓋樓。他還透露他公司所在的寫字樓今年退租的很多,他的公司最近又新租了兩層。

而隨著中關村整體定位的轉變,見證中關村電子大賣場紅火時代的標誌性建築海龍大廈和鼎好大廈也走向沒落。

柳传志江湖再见“中关村第一代”谢幕

12月17日,《華夏時報》記者來到海龍大廈,大廈正門早已被停車樁攔住,隔窗看進去底層商戶大部分都已搬離。

而曾經佔據四層樓的鼎好電子商城目前只剩下二層存在零星商家,經營著手機、電腦配件及其他電子耗材產品。一層商戶已全部搬離,大門也從內側被鎖上,樓梯間的扶梯早已停運,上下通行則需要通過陰暗逼仄的安全通道樓梯。一位商戶向記者表示,“目前鼎好大廈在整改,大部分商戶已經搬走了,接下來我們也會搬走。”

柳传志江湖再见“中关村第一代”谢幕柳传志江湖再见“中关村第一代”谢幕

(搬遷中的鼎好電子城 何青漢攝)

“我在這裡開店10年了,這幾年光景大不如前,現在的人都喜歡網上買電子產品,很少有人再來電子城買了,大廈被賣也是情理之中。”前述商戶向《華夏時報》記者說道。

今年3月份,啟城投資與顥騰投資共同聯合境外投資機構以57.2億元的價格對鼎好大廈進行了戰略性收購。而根據北京市的整體規劃,中關村西區作為科技金融、智能硬件、知識產權服務業等高精尖產業重要集聚區,將規劃建設成為科技金融機構集聚中心,形成科技金融創新體系。

220米長的創業大街也被視作觀察中關村創業景象的窗口。“過去一天要清理七、八次垃圾桶,今年一天只用清理三到四次。”一位在創業大街工作五年的環衛人員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今年冬天以來,街上幾乎沒什麼人。”

柳传志江湖再见“中关村第一代”谢幕

(寒冬中的創業大街 何青漢攝)

由眾多投資人、企業家眾籌設立的3W咖啡也並未比創業大街上熱鬧多少。12月17日下午店內只有5桌客人,所聊的電子煙、在線教育等內容也大多與今年的熱點創業項目相關。只不過半個小時時間內,兩桌客人已經離開,桌上還剩著大半杯未喝完的咖啡。咖啡的“冷與熱”,依然可以反映市場的溫度。

柳传志江湖再见“中关村第一代”谢幕

(冷靜的3W咖啡 何青漢攝)

中關村依然有夢想,但中關村已然不是柳傳志時代的中關村。時代在變,中關村在變,柳傳志們也在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