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香港的“大忽悠”是他們……

16日下午,“平安南粵”發佈消息稱,12月13日15時許,珠海市公安局與珠海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在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安全檢查站開展聯合執法時,查獲一名被通緝的嫌疑人鍾某明,該人是一名香港人,於2012年8月因涉嫌組織粵港兩地貨車司機走私手機案而被深圳機場海關緝私分局通緝。目前珠海邊檢已將其交給辦案機關處理。


原來,香港的“大忽悠”是他們……

此事被香港黃媒借題發揮、大肆炒作。尤其是《蘋果日報》,抓住一切機會製造恐慌,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便通過其網站發佈了題為“港人去澳門疑被送中”的雷人報道,毫無新聞媒體底線和操守可言!

原來,香港的“大忽悠”是他們……

從《蘋果日報》的報道看,其是通過網站炮製的“假新聞”。作為反對派頭號黃媒,《蘋果日報》除了發行傳統的報紙,其網站成為造謠的主要陣地。

縱觀香港修例風波,網絡黃媒已成為“假新聞”的主要炮製者,不斷抹黑特區政府、香港警隊和愛國愛港社會力量,持續給香港民眾特別是年輕人洗腦,加劇了社會的撕裂,成為香港亂局的推手。

大家都知道《蘋果日報》的幕後老闆是“叛國亂港四人幫”頭面人物黎智英,那除了“毒蘋果”還有哪些網絡黃媒呢?這些網絡黃媒的“大佬”又都是誰呢?有理哥今天來扒一扒這些香港的“大忽悠”!

“大放異彩”的《立場新聞》

除了《蘋果日報》這一頭號黃媒外,《立場新聞》是香港坊間公認的2號黃媒,我們看看“立場新聞”在修例風波中的拙劣表演。

01

5個多月臉書賬號粉絲激增100多萬

本次修例風波中,《立場新聞》表現尤為活躍,其以唱衰修例、反對特區政府和警方的立場,積極迎合激進青年的認知,深受香港激進青年群體的喜歡,為自己在網絡媒體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短短几個月,其Facebook賬號關注人數從20多萬激增至134萬,整整增長了近6倍,成為撐暴縱暴的文宣陣地,甚至達到了毫不避諱的地步,自詡為“反對警方最敢言的媒體”!

11月4日,香港警方召開新聞發佈會,立場新聞、香港電臺、明報、端傳媒、獨立媒體及AM370等黃媒記者,頭戴示威標語,阻礙發佈會正常進行,將發佈會變成示威場所,赤裸裸地侵犯其他數十家媒體記者的採訪權利,剝奪全港市民的知情權,毫無職業道德可言。事後,《立場新聞》更將此次聯合其他黃媒記者“鬧場警方發佈會”的現場照片,作為其Facebook主頁背景圖,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12月1日,《立場新聞》更是在網站主頁刊載“中大之戰”海報,將暴徒佔據港中大對抗警隊美化成了“中大保衛戰”,歌頌暴徒為了保衛校園不屈不撓勇敢無畏地與警隊作戰,並連贅3篇深度報道,旨在呼籲勇武派暴徒不要割席,繼續抗爭,為禍港亂港推波助瀾!

原來,香港的“大忽悠”是他們……

02

《立場新聞》老闆蔡東豪:“佔中十死士”之一

2014年12月,非法“佔中”運動後,《立場新聞》成立,創辦人是“佔中十死士”之一的蔡東豪。蔡東豪此前為香港新聞網站《主場新聞》的老闆。2012年7月28日,香港發起反對國民教育的非法集會遊行,《主場新聞》表示支持,決定提前上線運行該網站。2014年7月,蔡東豪突然在網站和臉書專頁表示因《主場新聞》一直未達收支平衡、從生意角度看不到曙光,決定結束運營。

原來,香港的“大忽悠”是他們……

《立場新聞》創辦人蔡東豪


搖身一變成為《立場新聞》老闆的蔡東豪,將該網站打造成反對派的宣傳據點。網站董事會成員均是反對派骨幹成員,有英國籍香港人、公民黨成員吳靄儀,陳方安生的表妹方敏生,臭名昭著的港獨藝人何韻詩,以及曾公開為港獨組織“香港眾志”宣傳造勢的媒體人練乙錚等,編輯團隊大部分是《主場新聞》舊人,經營模式主要靠反對派自主和商業廣告。在“旺角暴亂”和本次“修例風波”中,代表反對派意志的《立場新聞》可謂“大放異彩”!

原來,香港的“大忽悠”是他們……

烏煙瘴氣的網媒圈


本次修例風波中,還有一些網絡媒體與反對派“配合默契”,喪失新聞操守,美化暴徒、淡化暴行,為暴力活動搖旗吶喊。除了《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網絡黃媒還有:

01

端傳媒

原來,香港的“大忽悠”是他們……

《端傳媒》於2015年成立,創辦人蔡華。《端傳媒》是香港第一家付費新聞平臺,標榜“以原創調查報道和數據新聞為特色”,曾深入報道2016年“旺角暴亂”。在此次反修例活動中,通過所謂的“深度分析”,提供事先設定好的議題和所謂真相,抹黑特區政府,誤導民意。

原來,香港的“大忽悠”是他們……

《端傳媒》創辦人蔡華


02

香港獨立媒體

原來,香港的“大忽悠”是他們……

《香港獨立媒體》於2004年成立,由葉蔭聰、林藹雲、周思中和陳浩倫等人籌辦,推廣民間記者理念,不設審稿制度,讓使用者可以直接把文章上傳到網上,並儘量開放,使網站在修例風波期間成為大量不實報道和負面情緒宣洩的據點。2012年,其誹謗東方報業集團被定罪成立,隨後又在美國內華達州登記成立。

原來,香港的“大忽悠”是他們……

《香港獨立媒體》創辦人之一葉蔭聰


03

眾新聞

原來,香港的“大忽悠”是他們……

《眾新聞》於2017年初上線運營,由曾在《蘋果日報》工作多年的李月華、前《明報》總編輯劉進圖、前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等人通過眾籌、訂戶月費及不帶條件的捐款募集資金成立。其特色是數據新聞,針對修例風波,專門設立“社運抗爭資料庫”和“反引渡條例聯署合集”,內容極具煽動性。

原來,香港的“大忽悠”是他們……


除了上述幾家,還有《852郵報》、《本土新聞》、《毛記電視》、《謎米香港》、《熱血時報》等等。他們也與反對派沆瀣一氣,反中亂港不遺餘力!

“網絡黃媒”的溫床如何形成?

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廣泛應用,近年來香港網絡媒體發展迅猛,不同政治派別爭相創辦網絡新聞媒體。特別是2017年9月,特區政府出臺香港網媒採訪申請機制,該機制規定只要媒體有兩個人,通常是一名編輯、一名記者,每半年發行一次“出版物”,即可無須審批就能申請成為合法網媒,所有政府活動及大小記者會都可以進行採訪。

該機制的出臺,大大降低了記者的准入門檻,拉低了香港專業記者的標準和水平,導致網媒“野雞記者”大量湧現,讓質量低下、內容失實、斷章取義、歪曲變樣甚至胡編亂造的新聞產品充斥網絡。而法律監管滯後,導致網媒“無王管”。

目前,香港各大平面媒體幾乎都建立了其所屬的網絡媒體,部分媒體只開設網絡傳播平臺,不印刷出版,這樣的原生網媒香港已達50多家,可用雨後春筍來形容。與傳統媒體相比,新興網媒表現出幾個顯著特徵:

內容上,新興的網絡媒體政治傾向更加明顯,通過帶有明顯價值傾向和選擇傾向的新聞,試圖賺取民意,很多已淪為煽動示威遊行、暴力抗爭的工具。

傳播能力上,跨地域、跨群體能力強,用戶延伸至香港各個社會階層,網絡直播、即時推送等傳播形式速度更快,互動性更強,對年輕群體更有吸引力,已成為香港年輕人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運營方式上,原生網媒已經遠遠不是單打獨鬥,它們與Facebook、YouTube、電報等社交媒體平臺形成互動的網絡社群,構建了多位一體的宣傳推送模式。

資金來源上,主要依靠網頁上的廣告收入、讀者捐款、會員付費、網絡眾籌和外國基金等。很多網絡黃媒都有西方反華勢力的背景或者二者聯繫緊密。

監管的缺失,導致網媒記者屢屢喪失新聞操守,有的在示威現場肆意橫行,妨礙警察執法,庇護暴徒逃脫;有的脫下反光背心,搖身一變成暴徒;有的私下勾連密謀,將新聞發佈會變成示威現場等等。最終的結果是謠言滿天飛,真相無處尋!

比如上月的理大暴亂現場,“叛國亂港四人幫”之首黎智英的親信劉世良就穿著“Press”反光背心,以記者身份在理大周邊察看情況,很明顯,他的採訪意圖不過是觀察警方動向,為暴徒支招……

原來,香港的“大忽悠”是他們……

黎智英親信劉世良搖身一變成記者


終止網媒亂象需祭出強力手段

在目前的時局下,如何清除謠言惑眾者,還香港一個公正、澄明的輿論環境,是擺在特區政府、立法會和全體香港人面前刻不容緩的新課題。

有理哥認為,要下大力氣改進網絡新聞媒體監管,改善網絡媒體生態環境,制止網絡黃媒的歪風邪氣!

首先,特區政府應引入牌照制度,並儘快推動在立法會上審議通過,做好網絡媒體規管。

其次,加強和完善新聞媒體登記註冊制度和“新聞採訪證”制度。香港已經賦予“原生網媒”和傳統媒體同樣的權利,可以進場採訪政府活動及各類記者會,但須經特區政府相關部門登記註冊備案,採訪媒體必須具有“新聞採訪證”。特區政府要用好這一制度,加強相關媒體審核,嚴把登記註冊關,嚴格“新聞採訪證”頒發,對於違規的媒體,一律不予頒發。

同時,著手推動新聞監察機制。在網絡媒體盛行的時代,假新聞對社會的影響極大,容易擾亂視聽、誤導公眾,特區政府應會同相關部門著手建立新聞監察機制,同時可成立官方闢謠網站,對假新聞第一時間澄清,並追究相關媒體和記者的責任。

最後,打破輿論場的相對閉環。特區政府應創辦直屬的網絡媒體,並同步開設APP、微博、YouTube、Facebook賬號,打破各私營網媒受眾群體的信息閉環,將官方聲音最大化釋放到市民中去,既滿足分眾化群體需求,又有效保障廣大市民知情權。


監製:馬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