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國產版“咆哮者”之殲-16電子戰機對於我國空軍的非凡意義

提起我國的戰鬥機發展史,可謂是一路艱辛,但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之下我國的科技人員依舊為我國設計出了先進的戰鬥機,殲-20的橫空出世使得我國在戰鬥機的代差方面和發達國家之間完全的持平,同樣除了明星戰機殲-20之外,我們還有許多先進的戰鬥機,其中就有兩款和殲20戰機並稱為中國空軍三劍客,他們分別是殲-10C、殲-16戰機,其中的殲-16電子戰機更是被許多人稱之為國產版的“咆哮者”,首先呢,殲-16戰機屬於一款雙座、重型多用途戰鬥機,可以執行多種任務,對於我國空軍有著非凡的意義。

淺議國產版“咆哮者”之殲-16電子戰機對於我國空軍的非凡意義

三劍客同框出境

扮演角色及地位

每一款戰鬥機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都有著不同的意義,不同戰鬥機所執行的戰鬥任務也會稍有不同。而殲-16的誕生自然與時代的關係密不可分,以前通信方面的發展還不是很迅速的情況之下,各國的戰鬥機只要航程遠、載彈量大基本上就可以依靠數量決定一場空戰的勝負,而電子作戰在那個時代更是可有可無。而如今,衛星的全方位通信,導彈的先進性使得電子戰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場戰爭的勝負,現代武器都是依靠信息化來作戰,只要提前發現對方,導彈就能很快鎖定對方,而科索沃戰爭更是為世界各國敲響了警鐘,在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防空部隊主要裝備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水平的第一代第二代防空導彈系統,並不算先進。然而,主要由各種第三代戰機組成的北約空襲部隊卻表現出對電子戰飛機(主要是EA-6B“徘徊者”)的高度依賴。幾乎所有的空襲行動都要有電子戰飛機伴隨才能進行。當EA-6B無法到位時,北約就不得不取消預定好的空襲行動。由此可見,在S-300、“愛國者”等第三代防空導彈普遍部署的今天,戰鬥機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面臨的環境將會有多麼的惡劣。

淺議國產版“咆哮者”之殲-16電子戰機對於我國空軍的非凡意義

EA-6B“徘徊者”

而關於電子戰的理論體系在冷戰時期就已經建立了,冷戰期間,美蘇空軍都發展出了有著自己特色的電子戰進攻體系。通俗來說,就是“軟”“硬”兩種殺傷手段:一方面使用伴隨式電子戰飛機對敵方的防空設施、雷達、通信系統實施干擾,另一方面使用戰機掛載反輻射導彈及各種常規制導武器對已探明的防空陣地進行“野鼬鼠”攻擊。這種複合對抗發展到高峰時,雙方一方面配備了從戰略到戰術的各級伴隨電子戰飛機,另一方面也發展出諸如F-4G、米格-25BM這樣專職摧毀對方電子設備的“野鼬鼠”作戰飛機。

而美國除了空軍之外,其海軍部隊還發展出了另一套更先進的電子戰進攻裝備體系。20世紀60年代以後,以EA-6系列進入服役為標誌,美國海軍便擁有了全能的電子戰飛機-該機將伴隨干擾機強大的電子壓制能力與發射反輻射導彈的“硬”殺傷能力合二為一。冷戰結束後,EA-6B更以其高效費比的表現,全面取EF-111成為美軍唯一的電子戰進攻和防空壓制戰機,接替其位置的EA-18C“咆哮者”,更是堪稱當代電子戰飛機的最強者,成為美國海軍未來艦載機群的關鍵力量。我們可以看到在藍色海洋中游弋的美軍航母上面就搭載著EA-6B。

淺議國產版“咆哮者”之殲-16電子戰機對於我國空軍的非凡意義

準備彈射的EA-6B“徘徊者”

而我國的殲-16戰機也正是為進行電子戰研發的,由此看來該機在我國空軍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然也不會與殲-20這樣的先進戰機並稱為三劍客了,在作戰中該戰機會對殲-20起到極大地輔助作用,能夠幫助殲-20更好的完成作戰目標。

我國的電子戰飛機相關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我國在建國之後,由於當時的工業基礎比較落後,空軍方面長期以防空作戰為主,並沒有大量的應用電子戰飛機。直到1951年,我軍雷達站在首次確認到敵方的電波干擾和箔條幹擾後,便立刻開始著手研製電子戰飛機。1954年,我國空軍便將一架伊爾-12運輸機改造為電子干擾機,並且進行了雷達干擾試驗。同時在1966年,為了應對U-2偵察機上的“13 號系統”,伊爾-12又進行了改裝;1975年,伊爾-12電子干擾機裝備了國產第一種自衛有源干擾設備-963 雜波干擾機,可對地空導彈制導雷達、炮瞄雷達、測高雷達和其他無線電設備進行干擾。

淺議國產版“咆哮者”之殲-16電子戰機對於我國空軍的非凡意義

我國引進的伊爾-12運輸機

在1958年的時候,經總參謀部批准,空軍在尚未實現伊爾-28轟炸機國產化的情況下,調撥了1架伊爾-28,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將其改裝成架電子戰飛機1959年,該機進行試飛,證明了干擾機在對單波段雷達釋放干擾時,作用效果明顯。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專業電子戰飛機。1977至1990年間,空軍又改裝了4架轟-5電子戰飛機,統稱轟幹-5,裝備不同型號的電子設備10餘種。不過,與裝備量達數百架之多的轟-5/伊爾- 28相比,總數不超過10架的電子戰飛機難以滿足伴隨干擾任務的需求。因此,其平時主要用來進行帶戰術背景的電子對抗訓練及演習,並配合新裝備進行抗干擾能力試飛。

淺議國產版“咆哮者”之殲-16電子戰機對於我國空軍的非凡意義

伊爾-28轟炸機

後來隨著轟-6產量逐漸提升,空軍裝備的圖-4轟炸機逐漸退出一線作戰序列。為了充分利用其機體壽命,空軍在上世紀70年代起將3架圖-4改裝為電子戰飛機,裝備15種電子干擾機及附屬設備,用於掩護己方戰機行動,對敵地面雷達實施干擾,其最大幹擾距離為400公里。不過,圖-4的巡航速度實在太慢,用於伴隨干擾並不合適。

1976年,為滿足轟-6機群執行任務的需要,空軍開始在轟-6 的基礎上研製伴隨電子戰飛機,以便隨轟炸機編隊執機群自衛干擾任務。 改進後的戰機稱為轟幹-6,機上攜帶2具電子戰吊艙,增加應答式干擾機2部雜波干擾機2部,全向警戒設備1部,消極干擾投放器1電話可干擾多種導彈制導雷達、火控雷達和防空導彈等。

雖然我國空軍雖然一直比較注重轟炸航空兵的伴隨干擾,但對殲擊航空兵的伴隨干擾卻到直到上世紀90年代後才日漸重視起來。而這要是因為當時我國的殲擊航空兵仍然以防空作為主要任務,二來是之前我國空軍的戰機體量有限,無法搭載更多的電子干擾設備。後來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是得益於兩種大型戰術飛機殲轟-7和蘇-30MKK的列裝。

我國電子戰理論體系的建立

上面提到過,在得益於殲轟-7和蘇-30MKK的列裝之後,我國對於殲擊機方面的伴隨干擾開始有了進步,殲轟-7和蘇-30MKK的列裝,使我國空軍第一次具備了中距遮斷能力,也使得伴隨式電子戰飛機的需求進一步突出。而且,隨著蘇-30MKK引進的Kh-31P反輻射導彈,則為我國研製同類產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借鑑方向。

淺議國產版“咆哮者”之殲-16電子戰機對於我國空軍的非凡意義

我國的殲轟-7

淺議國產版“咆哮者”之殲-16電子戰機對於我國空軍的非凡意義

我國裝備的蘇-30MKK戰機

而Kh- 31P的裝備,更是使我國空軍具備了壓制對手防空陣地的手段。儘管Kh-31P的攻擊精度並不完美,但憑藉其110公里的射程足以令對手感受到威懾力。然而,Kh-31P的一個技術特點卻限制了該彈的使用。該彈需要3款不同的被動引導頭-L111、L112和L113,以對抗不同波段的電子設備,而這些引導頭的更換必須在地面進行。這對於戰前準備充分,對敵方目標性質、型號甚至具體參數都能基本掌握,可以在地面配置好導彈引導頭的“野鼬鼠"任務來說問題不大,但對於要攜帶干擾吊艙、長途奔襲掩護戰術飛機穿越敵方防空導彈控制區的伴隨電子戰飛機來說,則是一個致命的缺陷。畢竟,當戰機執行伴隨電子戰任務時,將面對隨時出現的各式各樣的防空系統,一種需要在地面更換引導頭的導彈不僅會加重電子戰飛機的外掛負擔,還可能陷入飛機掛載了反輻射導彈卻因引導波段不對而無法實施攻擊的窘境,這時候敵人的戰機很有可能就會趁機出擊從而導致作戰任務失敗。

後來,在我國引進Kh-31P多年後,俄羅斯才開始生產能兼容全部雷達波段的L110引導頭。在此之前,我國國產的同類產品已在自研的國產反輻射導彈上應用。這為我國研製款全新的、 可執行“軟”"硬"”電子攻擊任務的伴隨電子戰飛機掃清了最後的障礙,由此我國的電子作戰理論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完善了起來。

在殲-16未誕生之前,外界看到的我國的第一款電子戰飛機就是大名鼎鼎的飛豹殲轟-7。該機由海軍研製並試驗性使用,使用早期的殲轟-7機體掛載兩個電子戰吊艙組成,從吊艙不同的佈局推測,兩個吊艙分別為信號接收吊艙和干擾吊艙,均由載機本身的電源供電。由於這批殲轟-7生產年代較早,當時應不具備發射反輻射導彈的能力,因此並不像EA-6B“徘徊者”那樣具“軟”“硬”殺傷能力。更為重要的是,由於殲轟-7最初研製時並未設計綜合航電火控系統,這就意味著其無法在進行電子干擾的同時對目標實施"硬”殺傷。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更新電子戰設備和反輻射導彈外,還要有全新的機體和航電架構。不過現在看來殲-16的出現將會接替殲轟-7的作戰任務,殲轟-7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將會逐步退出現役。

淺議國產版“咆哮者”之殲-16電子戰機對於我國空軍的非凡意義

殲-16戰機大秀大象漫步

殲-16電子戰機對於我國空軍的意義及優勢

目前我國的殲-16電子戰機是在我國的殲-16戰鬥機平臺上改裝而來,該款戰機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一樣,屬於一款雙座、重型多用途戰鬥機,可以執行多種任務是目前我國空軍能夠提供的最優秀的多用途重型戰機平臺。殲-16的研發是基於蘇-30MKK的基礎進行研發的,相比起蘇-30MKK來說,我國設計的殲-16增強了機身結構,不僅增強了跨聲速機動性,還增加了2個翼下重載掛點,而對於同時執行“軟”“硬”殺傷任務的電子戰機而言,這兩個掛點非常重要。EA-18G之所以在靈活性上勝過就是因為其具備了9個外掛點,遠遠地超過了EA-6B的5個外掛點,所以這就使得它可以同時掛載2枚自衛的AIM-120空空導彈、2枚“哈姆”反輻射導彈、3具ALQ-99電子戰吊艙和2具副油箱,從而滿足“軟”“硬”兩種電子戰任務,並且在續航能力和自衛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淺議國產版“咆哮者”之殲-16電子戰機對於我國空軍的非凡意義

EA-18G電子戰機

相比於美軍的大黃蜂F/A-18E/F改造平臺來說,我國的殲-16裝備了我國獨立創新設計的自動掃描相控陣雷達系統,而這一雷達技術被評價為最有可能是第一個超越美國的先進技術,雖然不是隱形戰鬥機,但是高性能和多功能的電光掃瞄準系統對目標的跟蹤和鎖定極為精準;相比之下,EA-18G還保留了F/A-18E/F優異的機動性能和它的全部武器系統,該設計使得其能夠更好地執行機載電子攻擊任務。

而除了相控陣雷達之外,我國的殲-16還相當於一個小型導彈庫,一共是12個武器外掛點,最大載彈量可達12噸,既可掛在各類空地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來打擊地面目標,也可以掛在鷹擊83和鷹擊62反艦導彈來攻擊海上目標,還可以掛載霹靂10、霹靂15等空中導彈與敵機進行空中較量。其中霹靂10是中國最新研製的空空導彈,導彈的長度約3米,直徑是170毫米,翼展是500毫米,這一數據要超過世界上現役所有格鬥導彈,由於其速度高達5馬赫左右,因此在空戰時幾乎沒有誰能夠擺脫它的鎖定 。

在被改造為電子戰型戰機之後,該機移除了紅外搜索跟蹤感應器和30毫米加農炮,以使機身容納更多的電子裝置。另外,機身周圍還裝有數根天線。改進後的殲-16電子戰的翼尖處還裝有兩個巨大的電子情報吊艙,與E/A-18“咆哮者”電子攻擊機上的裝置類似。此外,該機的的雷達罩更小,可能包含一個經過改進的“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可用於進行電子戰,如接收和干擾信號等。J-16D對目前殲轟-7A轟炸機上干擾器進行改進,將安裝巨大的有源電子掃描陣列干擾吊艙。它安裝的鷹擊-91和LD-10等反輻射導彈具有很強的攻擊能力。

淺議國產版“咆哮者”之殲-16電子戰機對於我國空軍的非凡意義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種集伴隨電子干擾和反輻射打擊能力於一身的電子戰戰機,國產版咆哮者的出現將對我國空軍殲擊航空兵的作戰形態和作戰思維均有一定的改變,促進我國在“攻防一體”方面的建設有著很大的意義。同時隨著殲-20的列裝,該機能夠更好地與殲-20協同作戰,彌補了殲-20在數量上的不足,根據相關信息,我國目前已經服役數量已經超過百架,並且該機還與殲-20、殲-10C分別以5機楔隊組成戰鬥隊形在今年的閱兵儀式上接受了祖國和人民的檢閱,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殲-16不僅僅已經能夠進行大量生產,而且還能和殲-20等多種機型進行配合作戰了,已經擁有了一定的戰鬥力,該機不僅對於空軍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還對海軍岸基航空兵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替換正在服役的殲轟-7戰機,使得海軍航空兵有足夠的強大的能力來保衛祖國藍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