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感來了,券商跟投已現浮虧!瑞銀、國金、英大3家率先"入坑",增加跟投彈性是關鍵?

危機感來了,券商跟投已現浮虧!瑞銀、國金、英大3家率先

危機感來了,券商跟投已現浮虧!瑞銀、國金、英大3家率先

12月初,科創板股票建龍微納上市首日即破發,宣告了投資者“矇眼”打新時代的終結。

隨著科創板股票運行步入正軌,股價漸漸步入合理區間,科創板個股的表現開始分化。

截至上週五,65只個股為27家券商另類子公司帶來21.50億元的跟投浮盈,整體跟投浮盈率70%,較市場最高點時的浮盈率幾近腰斬,甚至有三家券商跟投項目處於浮虧狀態。

但業內人士大都對短期賬面波動有理性認知。有大型券商另類子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或許只有經歷過賬面起伏,才能真正倒逼保薦機構更多地從投資者角度去選擇標的,才能真正提升保薦質量。多家券商都在科創板業務進行佈局,至12月份已有73家券商設立了另類子公司,且多券商都已經或計劃對另類子公司增資,以提高自身競爭力。

科創板跟投整體浮盈70%,中金、中信兩券商跟投浮盈超3億

歷經近5個月的市場考驗,科創板表現逐漸迴歸理性,個股也呈現分化態勢。目前,科創板掛牌企業已達65家,27家券商的跟投子公司已累計獲配投入跟投資金30.13億元,最新跟投浮盈為21.50億元,雖然較市場最高點時的浮盈率幾近腰斬,但目前整體跟投浮盈率仍有70%,對很多券商來說,這還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目前來看,申萬宏源承銷保薦、南京證券、華菁證券、海通證券等四家券商跟投浮盈率超100%,大部分券商跟投浮盈率在50%左右,也有數家券商跟投呈現浮虧。

跟投浮盈金額最高的券商是中金公司和中信證券,最新跟投浮盈均超3億元,分別為3.31億元和3.11億元。截至目前,中金公司共保薦了5家科創板企業掛牌上市,既有“巨無霸”中國通號,也有明星科技企業金山辦公,其中後者自11月18日上市以來,股價表現強勁。截至12月13日跟投浮盈為2.35億元,跟投浮盈率為235%。不過,11月份上市的傑普特目前暫時破發,跟投浮盈為-286萬。

中信證券目前共保薦跟投了7家科創板企業掛牌上市,目前均為正收益。其中跟投浮盈最高的暫為有“科創板企業利潤之王”之稱的瀾起科技,1.59億元跟投浮盈,跟投浮盈率為189%。

另有六家券商最新跟投浮盈超億元,分別為中信建投、國泰君安、華泰聯合、南京證券、海通證券以及國信證券。其中中信建投證券目前保薦了8家科創板企業上市,為行業最多,最新跟投浮盈為1.88億元。

危机感来了,券商跟投已现浮亏!瑞银、国金、英大3家率先

三券商跟投項目暫時浮虧

目前,有三家券商的跟投項目處於整體浮虧的狀態,其中英大證券保薦跟投的卓越新能,自11月21日登陸科創板,上市首日微漲1.22%,第三個交易日破發,此後一直低位運行,12月13日的收盤價為39.17元,距離42.93元的發行價仍有落差,英大證券就該項目獲配投入5151.6萬元,目前賬面浮虧451萬元。

券商中國記者梳理發現,截至12月13日,有5只科創板個股處於破發狀態。除了卓越新能和傑普特外,招商證券跟投保薦的久日新材暫時浮虧652萬,國金證券保薦跟投的祥生醫療浮虧433萬元,瑞銀證券跟投保薦的昊海生科項目浮虧69萬。

危机感来了,券商跟投已现浮亏!瑞银、国金、英大3家率先

值得一提的是,從科創板7月份推出至今,很多券商跟投浮盈都在持續縮水。目前科創板股票最長也只經歷了近5個月的市場交易,對於跟投機構來說,距24個月的限售期滿尚待時日。

不過,很多業內人士對跟投浮盈都保持理性的認知。多位受訪人士早一個月前就對記者表示,目前的跟投浮盈對兩年後股價的參照意義甚微,科創板股票股價正逐步迴歸理性,不排除兩年後有跟投項目出現虧損。

有大型券商另類子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或許只有經歷過賬面起伏,才能真正倒逼保薦機構更多地從投資者角度去選擇標的,才能真正提升保薦質量。“市場的短期起伏不應該作為判斷一個機制成功與否的標準,要在更長的週期裡去檢驗跟投制度的有效性。長遠來看,跟投機制對進一步提升保薦機構的定價能力,完善全市場的的博弈機制有幫助。”

他還提到,目前監管層對市場波動保持了相當的定力,沒有因短期波動而進行干預,將市場調節的功能充分交給市場。

業內人士熱議“跟投”機制的作用

“保薦+跟投”模式是科創板一大制度創新,它打破了券商“只薦不保”的現象,備受市場關注。而隨著科創板個股表現迴歸理性,有多位業內人士都對記者表達了對跟投機制的看法和建議

上述大型券商另類子公司負責人表示,券商另類子公司開展跟投業務,其實是要在二級市場上實踐長期投資的理念,會帶來一些挑戰和機遇。挑戰首先表現於,上市公司估值會隨著二級市場的波動會影響階段性投資收益,可能會影響到保薦機構長期持有的信心;其次,跟投公司的風控機制需要重新審慎認定;第三,跟投子公司必須像戰略投資者一樣去幫助上市公司做好價值維護,幫助其進行橫向和縱向整合,以形成核心競爭力,這會對跟投公司完善服務能力和服務功能都形成倒逼機制。在金融開放的大背景下,跟投機制為另類子公司提供了一個先行嘗試的機會,是個難得的行業機遇。

建議增加跟投機制的彈性,比如變“必須跟投”為“可以跟投”,同時將每一個發行區間內固定的跟投比例設置為彈性比例,比如“發行規模10億以下的IPO,跟投比例為3%到5%。”那麼保薦機構最後在進行跟投時的比例選擇,其實也向市場表達了價值判斷,為投資者提供了價值指引。

有多位人士向記者表達了希望增加跟投機制彈性的訴求。

也有中小券商另類子公司總經理向記者表達了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跟投機制目的是為了在承銷券商不同部門(投行和另類投資)之間形成相互制約並展開博弈,從而保證項目的質量。從投行的角度,天然想做成項目並儘可能提高發行價,難免產生包裝行為;從跟投子公司來講,若真是過度包裝上市的公司,跟投後兩年才能退出,投入的真金白銀就有可能打水漂,所以必須親自把關項目而不能聽投行的。“若真有一個由於券商另類投資公司拒絕跟投而發行失敗,跟投機制的作用就真真發揮出來了。”他認為,強制跟投是有必要的,彈性跟投就沒有意義了。

券商頻繁增資另類子公司

跟投機制之下,兩年之後科創板公司股價如何變動,目前尚不得而知。毋庸置疑的是,業內人士都將科創板視為一塊重要的增量業務,努力在這塊資本市場“試驗田”中耕耘以求豐碩收成。

今年以來,多家券商不斷成立或增資另類子公司,加強佈局科創板股權投資業務。截至目前,已經有73家券商設立了另類子公司,其中近20家都是今年批覆設立。也有多家券商對另類子公司進行增資。在近段時間很多券商再融資計劃中,對科創板業務的重視也溢於言表。

海通證券去年4月份發佈了200億定增預案,但是今年對募資用途進行修改。其中,擬新增用於發展投行業務的資金投入不超過20億元,去年並無此計劃,這明顯和科創板試點註冊制相關。

山西證券13日晚間發佈的60億配股修訂預案中,也加重對另類子公司的投入。最初的配股發行預案中,山西證券擬利用不超過20億元資金用於對公司全資子公司格林大華期貨和山證創新的投入;預案修訂稿中,山西證券將這部分資金全部投入山證創新。

中信建投證券在年初發布的130億定增預案中,表示將以不超過15億元增資子公司。但為了業務發展需要,在定增尚未落地時,就自行籌資先行對中信建投投資增資15億元。待本次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到位後,公司將對自有資金前期投入予以置換。

海通證券表示,推動註冊制已經成為資本市場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隨著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逐步完善、融資工具愈加豐富以及資本市場的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保薦機構將會面臨更多的市場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