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42年的孤独,换来10亿人新的生活方式

张小龙,1969年生,湖南邵阳人。


张小龙:42年的孤独,换来10亿人新的生活方式

生性孤独,烟瘾很大,喜欢网球和高尔夫。

除此之外他竟然还是一个资深摇滚乐爱好者。


1969年,张小龙出生于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湖南邵阳,从小就是学霸,领悟力惊人,后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


在校期间,张小龙跟我们常见的理科男并无二样,个性沉闷、不修边幅,白天踩着拖鞋出门,晚上和室友守着酒精炉煮泡面,闲暇时,喜欢到宿舍外的湖边钓虾,或是看影片、踢足球。跟“传奇人物”这四个字完全不搭边儿。

1994年,25岁的张小龙研究生毕业,与他沉闷的性格大不相符的是,他一点都不喜欢沉闷死板的氛围,于是,他放弃了到国家电信机关工作的机会,彼时,国内的互联网行业刚刚起步,张小龙斗志激昂的前往广州投身互联网浪潮。

张小龙先后任职于两家公司,负责程序开发,随着时间推移,张小龙内心开始对按部就班的生活感到厌倦,他逐渐开始一边上班,一遍悄悄开发一款属于自己的软件。

每天下班后,张小龙就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一边抽烟一边敲击键盘,直到次日晨曦初露。他像个孤独的艺术家,精心雕琢着自己的作品。有时候,仅仅为了将程序变小几百个字节,就要花上一整晚的时间,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张小龙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一款名为Foxmail的邮箱,比起当时大家常用的邮箱,Foxmail更轻便灵活、运行稳定。此时的张小龙,希望让更多的人使用Foxmail,他决定将其免费推向市场。


张小龙:42年的孤独,换来10亿人新的生活方式

Foxmail一推出就迅速斩获200万用户,被评为五星级软件,粉丝遍布美国、加拿大、瑞典、俄罗斯、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用户更是将它视作世界级的华人软件。

经此一役,张小龙也声名鹊起,成为继求伯君、王江民之后新一代技术精英。张小龙每天都会收到几十封邮件,点赞的、提意见的,他都一一回复,成千上万的关注者让这名小程序员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


然而,免费的Foxmail为张小龙带来了荣耀却并未为他带来财富,最困难时,张小龙甚至想将软件送给朋友管理。那时,《人民日报》曾报道张小龙,称他是互联网大潮涌动下的悲剧人物,担心做免费软件的他会不会饿死。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998年,某天,张小龙收到一封举报bug的邮件,发件人是刚刚上任金山公司总经理的雷军。得知foxmail是张小龙在一手运作之后,雷军单刀直入,问他能不能把foxmail卖给金山。15万,张小龙说出了这个数字。



本来这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但是雷军公务繁忙,没能脱身去亲自商谈细节。派去拜访张小龙的研发人员又觉得“这么个软件,金山用1-2个月也能做出来”,于是这事就没影了。也因此,雷军与张小龙失之交臂。


张小龙:42年的孤独,换来10亿人新的生活方式


彼时的中国互联网还不是流量的天下,是做软件卖软件的互联网1.0时代。而从来就不是商业奇才的张小龙更是手握200万用户受穷。张小龙萌生要卖掉Foxmail的想法。


恰逢此时,张小龙遇上了李学凌,当时的李学凌还是《电脑报》的记者,并非如今多玩游戏网的创始人,他听说张小龙要卖掉Foxmail之后,颇为震惊。在他眼里,张小龙手中的200万用户像一座金山,而张小龙却要弃之如草芥。《电脑报》随后登出了张小龙欲售Foxmail的相关报道。


不久之后,张小龙和Foxmail就被博大以1200万的价格收购,并任命张小龙为首席技术官。陡然而富,张小龙却并不开心。当晚,他写了一封伤感的信:


“从灵魂到外表,我能数得出它的每一个细节……在我的心中,它是有灵魂的,因为它的每一段代码,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时的意识。我突然有了一种想反悔的冲动。”


马哥任命张小龙为广州研发中心负责人,独掌一方大权。然而,久负盛名的张小龙却交出了一份令人失望的答卷,新一代的QQ邮箱被用户骂“又烂又差”。


张小龙:42年的孤独,换来10亿人新的生活方式


张小龙意识到他必须转变思路,彻底推翻现有的所有桎梏。他将快速、简洁确定为产品核心,带领团队将QQ邮箱的内核全部推倒重写,并要求所有人踏踏实实研究用户需求。


很快,他们发现,大部分邮箱都发送不了超大附件,发送大文件的速度堪比蜗牛,极其不便。针对这一需求,QQ邮箱率先升级到支持2G超大附件的发送。这一改变彻底激活了大量休眠账户,QQ邮箱的用户量开始快速攀升。


2008年,QQ邮箱重获新生,成就了腾讯的七星级产品。这个逆转让张小龙重拾信心,他开始像以前一样,将自己的喜好融入作品中,因为喜欢《蓝莲花》的歌词,他向许巍买下版权,还有海子和马丁•路德•金的诗,将其挂在QQ邮箱入口。


伴随着QQ邮箱的一路成长,张小龙也从壮年步入中年。在腾讯之后时间里,他一直驻守腾讯广州研究院。


直到2010年,张小龙偶然发现kik,连夜给马化腾写了一封邮件,得到批示后,立即筹备新产品的开发。


这就是2011年腾讯发布的新产品,微信。那年,张小龙42岁。


42岁,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在互联网圈子里都算“老人”了。


旺盛的好奇心、对产品的不懈追求,张小龙以42岁的“高龄”推出了微信,从此也改写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格局。这个江湖,注定为他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到今天,各种微信老了、微信不行了、张小龙不懂年轻人之类的言论满天飞。加上前些天要各种“聊聊”的新一代社交产品的集中发布,舆论宣称都是来挑战微信的。


不禁让人唏嘘,到底是张小龙不懂年轻人,还是大众不懂张小龙。


年轻确实是资本,有冲劲、没负担、敢挑战,但年轻不是实力。做产品,尤其是做社交产品,真的靠年轻就行吗?


在我看来,年轻能制造流行,而沉淀能制造经典


流行是带有时间周期的,在一段时间代际内,社会环境和人群喜好会决定流行因子是什么。


而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流行因子会随着时间周期的演变而变化。所以当年那些流行的口水歌,在今天看来会很老套。


而经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制造经典的往往是历久弥新的沉淀,这种积累是靠时间、经历、深刻的思想提炼而来。


就算环境和人都变了,但经典会一直延续,今天再看那些大师的作品,还会觉得犹如新物。


一些流行的产品,某一时间周期内会夺人眼球、成为焦点,也号称要颠覆谁谁谁。


喧嚣过后,又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而经典,一直在那。张小龙的沉淀,就是经典。


我不崇拜张小龙,但我欣赏他表现出来的处世哲学。


不跟风、不唯上、做自己。就像他的产品,每一款都是经典,Foxmail、QQ邮箱、微信。


微信8年了,从诞生之日起,一路上出现了很多挑战者,但最终微信仍然向上生长。


张小龙:42年的孤独,换来10亿人新的生活方式


这种力量不是外界太弱,而是内在太强,这是沉淀的力量,也是经典的力量,更是张小龙坚定做自己的力量。




“好奇心”是年轻最好的定义


2011年时,42岁的张小龙真的不懂年轻人吗?


并不见得。


坊间曾流传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世界上又出现了什么新鲜的APP应用,在发布后的48小时之内,如果你也下载尝鲜,可能你会遇到个名叫Allen的人,如果这人沉默不语,甚至连头像都没有。那么你也许已经遇见了张小龙”


可见,不断拥抱和体验新事物对张小龙来说是一种习惯,这种坚持要求不断地进行自我清空,或许这回答了他关于“小白思维”的观点。


张小龙:42年的孤独,换来10亿人新的生活方式


这种习惯,让张小龙不管在何时,总能保持与这个世界同步,这种同步本身就是一种年轻。


保持好奇心,才是年轻的真正定义。


如果年龄小才叫年轻,那就只是生理维度的年轻。而心态和认知的年轻,才是真年轻。


不断接收新事物,对外界抱有持续的好奇,愿意尝试、拥抱变化,以归零的心态去理解世界、理解他人,这就是年轻,就是在不断重写自己。


如果坊间传闻为真,那这种强烈的好奇心会让张小龙始终理解当下和未来。就算当时的他已经42岁,他仍然可以理解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的年轻人。


自始至终,微信都兼容了年轻人。可知否,8年前,我们也是用着诺基亚的年轻人,又知否,当年我们放弃了其他同类产品,跟着一批年轻人,一起选择了微信。


那些感叹这已经是年轻人时代的人,不是被年轻人追上了,而是自己选择了落下。


“龙叔”做产品,褪去了一些浮华,就像外界解读微信的,在“龙叔”看来都是错的。要不哪来的4小时“答疑会”,还不是为了澄清这些误解。


如今的微信,给人的感觉并没有中年油腻。而是不断变得越来越年轻,只不过,微信没有跟风,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在诠释着年轻。


作为一款10亿日活的产品,以一套产品标准服务普罗大众,这本身就是一件难事。所谓众口难调,不是说说而已。


如果微信为了让当世代的年轻人满意而去跟风、去迎合,反而失去了微信的根本。只有保持简单、少、普世,才是微信最根本的哲学。


一件事物让10个人保持共识容易,如果让10亿人保持共识,那绝非易事。不过,这件事,微信大概率做到了。


虽然每天有5亿人吐槽微信,有1亿人教张小龙做产品,更是有不少微信颠覆者,但这些人之后还是会打开微信处理他们的沟通和社交。


微信就这么成功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工具,真正变成了一个生活方式。


这就是一种年轻的力量。什么是年轻的力量,就是沉淀、就是经典。


中年张小龙并不落伍,他正在以自己的普世方法去让微信成长,去不断给微信注入持续年轻的血液。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一款互联网产品经过8年的演变,仍然保持活力,这是历史不曾上演的。


都说互联网是浮躁的,是快速迭代发展的。没错,流行本身就是浮躁的,也是快速流逝的。


而浮躁中仍能保持对这个时代的人和产品有清晰的认知,才是成就经典的前提,这一点,张小龙做到了。


大道至简,我们都说张小龙深谙人性,可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他口中所说的“常识”,只不过,这种“常识”让常人理解成了一种神学。


有人统计了张小龙今年公开课的演讲,期间没有出现一个在如今各种互联网大会都会出现的流行词,反而都是一些极度朴素、平实、简单的用词。但足够深刻、足以深入人心。


2019年,张小龙50岁。


一位50岁的产品经理仍然以他饱满的好奇心让自己始终年轻,带领微信进入下一个8年。


如果下一个8年到来,那时的张小龙将是一个临近花甲之年的“年轻人”。也相信在那一天,我们看到的,仍然是经典。


就像张小龙所说,因你看见,所以存在。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2011年,张小龙做微信时,42岁。


张小龙:42年的孤独,换来10亿人新的生活方式


2019年,张小龙开启微信下一个8年时,50岁。


祝福50岁的张小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