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文化在日本的廣受歡迎,其實是因為他們在找尋歷史上的自己

一、序言

說起三國,尤其是《三國演義》,那可是許多中國人所津津樂道的中國歷史與文化,似乎每個人都多少知道些三國人物與典故,從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到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再到諸葛亮草船借箭等,這些三國為時代背景的小說情節可謂家喻戶曉。

有意思的是,三國文化不僅在中國,在日本和泰國等地同樣掀起了三國文化浪潮。也許出乎一些人的預料,三國文化在日本的流行其實不是近、現代才有的事,可以說,他們對三國的文化的追逐融於他們的歷史中。那麼,三國文化在日本的流行究竟是什麼樣子呢?他們又為什麼那麼痴迷三國文化呢?背後有哪些歷史上的原因呢?這都是今天我想和大家討論的主題。


二、從《通俗三國志》到《三國演義》電視劇、再到《三國志》系列等遊戲,是日本人對三國文化的痴迷追求

  • 三國文化在日本歷史上出現的時間

據考究,其實早在日本江戶時代的時候,明朝的小說《三國演義》就已經流傳到日本了,不過由於當時社會上並沒有日譯本,所以在一般民眾中流傳程度有限,基本上為日本的上層階級所收藏與閱讀。在當時的日本,擁有一本《三國演義》是有社會地位的象徵之一。

有意思的是,在2009年,南方週末曾經採訪過日本知名商人森田榮光,森田榮光就在回答南方週末的記者中提及到日本戰國三傑德川家康的藏書中有中文版的《三國演義》。

而到了清初的1692年,三國文化在日本正式大眾化流行起來,這一切都得益於日本《通俗三國志》的出現。

三國文化在日本的廣受歡迎,其實是因為他們在找尋歷史上的自己

《通俗三國志》卷25圖

1689年,日本京都的天龍寺僧人義轍等人以湖南文山的筆名,用文言體日文翻譯,耗時3年寫出了《通俗三國志》。《通俗三國志》是對《三國演義》在一定程度上簡化後的翻譯,其中對一些羅貫中寫的部分略有刪減,比如三國迷熟悉的“後人有詩讚曰”之類的內容,但在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上卻基本保留了原有描述,對當時日本民眾瞭解三國文化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三國文化在日本的廣受歡迎,其實是因為他們在找尋歷史上的自己

《通俗三國志》的部分內容

到了1939年,日本作家日本作家吉川英治在依據《通俗三國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理解,添加了些語句和情節,寫成了《三國志》,連載於《中外商業新報》,成為現在日本民眾最常談論的三國文本,據統計,在1970年時小說銷量一句達到200萬部。他甚至熱愛孔明到無心寫作的地步,曾經在自述中寫道:

孔明一死,呵筆的興致和氣力頓時都淡弱了,無可奈何。

他對孔明的熱愛其實從其寫的《三國志》卷名也可以看出來,除去《篇外餘錄》外,十卷中的大多數均是以孔明為核心人物來敘說,比如《赤壁》、《望蜀》、《圖南》、《出師》、《五丈原》等。

其實不止吉川英治,很多日本作家也都是寫道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這一刻,甚至有日本詩人土井晚翠以《三國演義》中的一句詩“星落秋風五丈原”為題目,作了一首長詩表達對孔明的哀嘆,形成了日本民眾中的“孔明情節”。

《三國演義》原文寫道∶次曰,諸葛均回,孔明囑付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曰,即當歸隱。後人有詩嘆曰: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三國文化在日本的廣受歡迎,其實是因為他們在找尋歷史上的自己

吉川英治的《三國志》

  • 三國文化題材的電視劇、漫畫、遊戲等在近當代的日本擁有極高的人氣

如果要說日本人最喜歡的文化主題,那麼除了他們的戰國時代,便數中國的三國文化了。從小說到電視劇,從漫畫到遊戲,無不體現著這一點。前面既然說了日本古代對三國文化的追求,下面就介紹下日本近、現代對三國文化的喜愛。

先說說我國94年版的《三國演義》,依託廣為人知的故事情節和演員們精湛的演技,在國內播放後便被奉為經典,為不少中國人所喜愛。然而,這部94年版的《三國演義》在1995年被日本的NHK引進,一時間竟然讓無數日本人沉迷,可謂萬人空巷,紛紛守在電視機旁。不少日本民眾看過後,稱讚其為“中國最棒的大河劇”。

(備註:所謂的大河劇,是指長篇歷史主題的連續劇,這個詞一開始其實發源於法語,用於形容小說,後來日本創造了這個名詞,用來形容反映歷史人物或特定時代主題的電視劇,主要用來讚美製作精良、劇情考據的歷史劇。

也許令我們很難相信的是,在這部電視劇播放完後,居然有很多日本民眾紛紛寫信給NHK電視臺,要求再播放一次。此外,當年《三國演義》在國內上映後,日本的電視臺來買播放版權,當時製片人任大惠報出了個一集一萬美金的報價,他本來覺得也有點高,想著對方會還價,沒想到對方根本沒還價,還花了價格不菲的支出來翻譯劇情。要知道,在1987年日本引進《紅樓夢》的時候

三國文化在日本的廣受歡迎,其實是因為他們在找尋歷史上的自己

日語版的94年《三國演義》電視劇

再說說漫畫題材。日本漫畫家們對三國文化熱愛不已,日本漫畫家橫山光輝曾經以吉川英治的《三國志》小說為藍本,創作了漫畫《三國志》。這種漫畫形式表達三國文化的方式很受日本民眾的歡迎,在很短的時間內售出了幾千萬冊的銷量,最終成績估計在7000萬冊以上,直接排進了日本漫畫榜的前20名。

三國文化在日本的廣受歡迎,其實是因為他們在找尋歷史上的自己

橫山光輝的《三國志》漫畫

最後來說說遊戲題材,這裡面最出名的莫過於《三國志》系列和《真三國無雙》系列了。這裡以光榮株式會社的《三國志》系列為例,期望能起到由小見大之效。從1985年《三國志》1在日本拿下最受歡迎獎後,光榮在幾十年時間裡推出了十幾代,而今年光榮還將繼續推出《三國志14》,幾乎每兩三年更新一次的遊戲代際更新足以證明這個遊戲背後所反映三國文化在日本的80後、90後、00後中的受歡迎程度。

三國文化在日本的廣受歡迎,其實是因為他們在找尋歷史上的自己

《三國志》系列遊戲

而這一代《三國志14》甚至開始比中國民眾還考究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的歷史,比如在遊戲中加入了周喁、賀達、楊敏等未見諸於《三國演義》,而是在史書中僅有隻言片語記載的武將,可謂考究之極。


三、三國文化在日本廣受歡迎的原因不僅是英雄故事,而是因為他們在尋找歷史中的自己

日本民眾對三國文化的喜愛,自然有常被提及的日本民眾崇尚英雄故事的因素以及三國紛爭與他們歷史上的戰國時代相類似等原因,但這其中最深層的原因,我認為是他們在尋找歷史中的自己。也就是說三國文化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僅是一種主題上的文化,而是一種歷史意義上的需求和認同。那麼我們就需要先了解日本有文字記載前的歷史,方能理解這種歷史意義上的認同。

  • 日本古代文獻對日本的記載

在說起日本歷史的時候,其實是逃不開中國史書的記載。畢竟,日本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並沒有自己的文字,而他們最早有記載的歷史其實是用漢字記載的。不過那已經是隋唐時期的時候了。

從現有的歷史文獻來看,日本本國最早的文獻是《古事記》和《日本書紀》。

《古事記》是日本歷史上第一部文學作品,由安萬侶編撰於公元712年,最後呈獻給當時在位的元明天皇。但這本書其實史學價值不高,畢竟這本書沒有引文,且前後表述互相矛盾,所以可信度較低。


三國文化在日本的廣受歡迎,其實是因為他們在找尋歷史上的自己


而《日本書紀》成書稍晚一點,約在公元720年,是在天武天皇主導下所編撰的,由舎人親王等人負責編輯完成,但與《古事記》一樣,引文缺乏,多有神話及口耳相傳的記載,所以可信度也有限。

三國文化在日本的廣受歡迎,其實是因為他們在找尋歷史上的自己

《日本書紀》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無論是我們研究日本,還是日本人研究自己本國的歷史,都不得不去挖掘古代中國的歷史文獻中的記載。

  • 中國古代文獻對日本的記載

1.漢朝時期與日本的往來

對日本的記載,或許最早可以追述到《漢書·地理志》,當時記載了樂浪海中有倭人,分成了一百來個國家,零星有來中國朝見的活動。

到了東漢光武帝時期,日本有個倭奴國派來使者向光武帝稱臣,光武帝因此賜給了對方印綬。後來的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區出土一枚刻有“漢倭奴國王”五個字的金印足以說明了當時已經與漢朝有往來。

《後漢書·東夷列傳》: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


三國文化在日本的廣受歡迎,其實是因為他們在找尋歷史上的自己

漢倭奴國王印


到了東漢末年的桓帝和靈帝時期,日本出現了個大亂世,許多小國或者說部落相互之間攻伐激烈,沒有一個相對統一的國家。直到後來出現了卑呼彌女王。

《後漢書·東夷列傳》:桓、靈間,倭國大亂,更相攻伐,歷年無主。

2.卑彌呼女王時期,邪馬臺國與魏國的往來

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了在現在日本的九州島附近有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國王是卑彌呼女王。她擅長鬼神之事,用來蠱惑並控制百姓。

公元238年,為了爭取到中國的中原王朝的支持以更好對抗狗奴國,卑彌呼女王派遣了使者難升米來朝見魏明國的曹睿,並表達了稱臣進貢的意圖,後來曹睿還賜予了個刻有“親魏倭王”的印鑑。

《三國志·魏書·倭人傳》:王遣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難升米等詣郡,求詣天子朝獻,太守劉夏遣吏將送詣京都。其年十二月,詔書報倭女王曰:“制詔親魏倭王卑彌呼”……。


三國文化在日本的廣受歡迎,其實是因為他們在找尋歷史上的自己

卑彌呼女王

從記載看,當時這個邪馬臺國雖然規模很小,但和曹魏保持了相當頻繁的往來。幾乎每隔幾年就會派遣使者出使魏國,比如在《倭人傳》中就多次記載了邪馬臺出訪和曹魏皇帝賜予他們的禮物。

《三國志·魏書·倭人傳》:正始元年,……並齎詔賜金、帛、錦罽、刀、鏡、採物。其四年,倭王復遣使大夫伊聲耆、掖邪狗等八人……其六年,詔賜倭難升米黃幢,付郡假授。其八年,太守王頎到官。

3.卑彌呼女王死後,日本與中原王朝的往來

卑彌呼女王死後,邪馬臺國陷入了王位之爭。曾經有段時間,邪馬臺國立了男性國王,結果可能該國的女權意識比較強,所以不服的人很多,一下子為此死了一千多人。後來,重新選立了與卑彌呼同宗的女子壹輿,年僅13歲的她繼任為王,於是邪馬臺國重新安定了下來了。

《三國志·魏書·倭人傳》:更立男王,國中不服,更相誅殺,當時殺千餘人。復立卑彌呼宗女壹與,年十三為王,國中遂定。

不過,到了西晉建立,關於邪馬臺國與中原王朝的交往就不如《三國志》記載的詳細。但在西晉建立後,邪馬臺的新女王壹輿立即派遣了使者到晉朝朝貢祝賀,並在第二年再次來訪。

《冊府元龜》:晉武帝泰始元年,倭人國女王派遣使者重譯朝獻。……壹輿女王在泰始二年,再次派使者來獻方物。

可惜的是,從這之後,日本與中國的交往就逐漸變少了,史書上對於日本來朝貢的記載也語焉不詳了。

三國文化在日本的廣受歡迎,其實是因為他們在找尋歷史上的自己

《三國演義》日本翻譯版的劇圖


  • 日本痴迷三國文化的真正原因:尋找歷史中的自己

通過上述對日本本土的文獻記載和中國古代史書中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日本若想探究其本國曆史上的起源,就得從漢朝、三國、晉朝開始探尋。

從記載的情況看,漢朝時期,西漢並無明確的朝貢人員記載,可見也許並不重要或規模極小。而到了東漢,主要是光武帝時期有賜予印綬的記載,其後到東漢滅亡均無記載。而晉朝對日本的記載雖有,但記載卻不夠詳細。

而三國時期的曹魏對日本的記載可謂十分詳盡,據我粗略統計,僅從公元238年到公元公元247年的十年左右時間,邪馬臺國就四次遣使,而魏國遣使兩次,交往頻繁度在古代是極為罕見的。

由此觀之,儘管時間上,日本的歷史可以往前追溯到西漢,但實際上真正勾勒出古代日本的歷史形象和社會形態的卻是三國時期。三國時期對日本風土人情、、社會形態、往來朝貢、日本內部國內鬥爭的描寫的細緻入微,給了日本民眾在茫茫歷史中逐漸形成對古代日本更為清晰的認識。

因此,儘管三國時期不是日本歷史上的國家,但卻是與古代日本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淵源,雙方是根與葉的關係,所以日本人對三國文化的推崇的真正原因正是:

三國讓他們更好尋找歷史上的自己。

換句話說,日本民眾對三國文化的熱衷,也許其中有幾分心態和我們中國人喜歡去探究三皇五帝神話一樣,都是一種尋根之旅。


四、結語

從日本對三國文化的推崇,我們不難發現尋找民族、國家的歷史既是史學家的任務,也是每個人所應當去做的事情。只有我們熱愛自己的歷史,才會推動更多的研究深入的開展。現在的我們,難免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該保持住自己內心那份對中國歷史的文化自信。畢竟,日本作為外國,都那麼熱愛三國,我們作為中國人,難道不更該熱愛自己的祖國嗎?


參考文獻:

1.《三國志·魏書·倭人傳》;

2.《後漢書·東夷列傳》;

3.《古代日本對曹魏西晉的朝貢》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