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中原“紅色地圖”㉟丨訪桐柏縣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

“三支虎賁師會聚桐柏山”

——訪桐柏縣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

探访中原“红色地图”㉟丨访桐柏县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刁良梓 通訊員 杜福建

1945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和中原行署在桐柏縣城郊葉家大莊宣告成立。鄭位三任中原局代理書記,李先念、陳少敏任副書記。中原軍區由李先念任司令員,鄭位三兼政治委員,王樹聲任副司令員,王震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首道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許子威任中原行署主任。

出桐柏縣城往南,前行不遠,依山而立的是一大片灰牆藍瓦的四合院建築,佈局嚴整,四合院前的廣場上莊嚴肅穆,四周林木環繞。拾級而上,一組高大的花崗岩雕塑映入眼簾,上面是7名身著軍裝的幹部,個個英姿勃發、氣宇軒昂。

桐柏縣黨史辦主任潘萬群介紹,現在這個四合院是桐柏革命紀念館,當年是一戶葉姓大鹽商的宅邸,解放戰爭時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中原行署所在地。眼前這組雕塑上的人物,就是當年中原局等三大機構的7名主要領導,其中包括後來的國家主席李先念、開國大將王樹聲、上將王震以及王首道、鄭位三、任質斌、陳少敏等革命元勳。雕塑所在位置,就是當年我軍3支主力部隊勝利會師之處。

探访中原“红色地图”㉟丨访桐柏县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

桐柏革命紀念館。杜福建 攝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集團加緊搶奪抗戰勝利果實,並逐步向我中原解放區瘋狂逼近。為了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進攻,1945年9月10日,中共中央在給河南軍區黨委的電報中,要求軍區主力部隊在情況嚴重時,向豫西南轉移與新四軍五師靠攏,以後再相機發展。9月24日,中共中央在給鄭位三、李先念並轉王樹聲、戴季英的電報中指出:為著長期堅持中原的局面,配合華北、華東鬥爭,同意鄭、李意見,集結王、戴和王、王的主力,一次能全部消滅頑軍二三個團,能打幾次這樣的殲滅戰,中原局勢即可穩定和發展,亦可大量牽制蔣軍,也就援助了華北、華東的鬥爭。

按照上述部署,河南軍區部隊和八路軍359旅南下支隊開始向在大別山區包括桐柏在內一帶活動的新四軍五師靠攏,王樹聲、戴季英率河南軍區第一支隊,由登封縣出發,10月初到達桐柏山區;河南軍區第六支隊在劉昌毅等率領下由豫西郟縣出發,於10月中下旬到達桐柏山區。活動在豫西的河南軍區一、四支隊分別在皮定均、徐子榮和張才千的率領下,於10月到達桐柏山區。活動在黃泛區的冀魯豫軍區水東八團在團長王定烈帶領下到達桐柏東部固縣待命。與此同時,由王震、王首道率領的八路軍359旅南下支隊根據中央命令北返,一路突破國民黨軍的數道防線,急行軍20余天到達豫鄂邊區,並於10月中旬在湖北黃陂縣重新恢復359旅番號。

1945年10月24日上午,八路軍359旅、河南軍區所屬部隊(含水東八團)與李先念任師長兼政委的新四軍五師在桐柏順利會師,於中學操場召開三軍會師慶祝大會,王首道、王樹聲、李先念等分別代表三支部隊講話。他們鼓勵廣大指戰員要團結戰鬥,反對內戰,爭取和平。當晚,舉行了聯歡會,各部隊的文工團聯合演出了《兄妹開荒》等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

探访中原“红色地图”㉟丨访桐柏县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

隨後,中原局在葉家大莊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討論了三支主力部隊會師後中原地區的政治、軍事形勢,對進一步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進攻作了部署。同時,決定對三支部隊進行整編和整訓,主力部隊編為兩個野戰縱隊和三個獨立旅。中原局、中原軍區、中原行署下轄桐柏(1946年2月改為河南)、江漢、鄂東3個二級區黨委、軍區和行署。此時,中原地區已擁有3萬餘人的主力野戰軍和將近3萬人的地方部隊。

新四軍五師和八路軍359旅南下支隊、河南軍區部隊以及冀魯豫軍區水東八團這幾支主力部隊在桐柏會師,是當時中原地區政治、軍事形勢的客觀要求和革命發展的必然。而中原局、中原軍區、中原行署的成立,把這幾支革命力量組合成了一隻鐵拳,極大地鼓舞了中原地區軍民的鬥爭意志,增強了反對內戰、粉碎國民黨反動派進攻的信心。三軍會師後,先後進行了湖陽、祁儀等較大規模的戰鬥,解放了棗陽(今屬湖北)、唐河、新野等縣城,擴大瞭解放區的面積,大量消滅和牽制了國民黨部隊,也為以後中原突圍等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探访中原“红色地图”㉟丨访桐柏县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

遊客瞻仰桐柏革命紀念館前的英雄群像。桐柏縣委宣傳部供圖

“紅色文化”帶火“紅色經濟”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刁良梓 通訊員 曾倩

在古色古香的村落裡參觀紅色展館、重溫紅色記憶,在青山綠水中享受美麗的自然風光,回憶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桐柏縣新集鄉磨溝村成了紅色旅遊的網紅打卡地,讓人們一下子尋到了鄉愁。

12月6日,磨溝村脫貧攻堅責任組組長張文龍帶著記者參觀紅軍長征轉戰南陽主題展覽館,邊走邊介紹:“除了加大投入力度,搞好美麗鄉村的環境整治外,我們先後投資五六十萬元建紅色展館,與其他紅色資源連點成線,目的是把磨溝村打造成集紅色旅遊、農業休閒於一體的紅色鄉村,發展‘紅色經濟’。”

走進磨溝村,便立即被濃郁的紅色文化吸引。紅軍長征轉戰南陽主題展覽館、寬敞的紅軍廣場、蜿蜒的紅軍小路、古色古香的紅軍亭、栩栩如生的紅色文化浮雕牆與碧波盪漾的水庫和美麗的荷塘相映成趣。

在當地群眾的講述中,軍愛民、民擁軍的情景彷彿歷歷在目。走進該村中磨溝組孫道海家的院子裡,窗明几淨,格外精緻。今年80歲的孫道海告訴記者:“我從小就聽父親講紅二十五軍的故事。父親說,紅軍經過磨溝村那年,他只有20歲,為紅軍籌了糧,但是紅軍卻用高於市場價的價格購買,不欠老百姓一分錢,贏得了群眾的好口碑。在我們村裡,很多老百姓都能講出紅色故事,鄉親們有著濃厚的擁軍情結。”

紅色文化在這裡迸發出無限魅力。就在前不久的磨溝村首屆旅遊週期間,遊客達3.6萬人次,農產品銷售及農家樂、民宿收入達15萬元。這讓十里八鄉的群眾不僅感受到了紅色文化的魅力,更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廣闊前景。

一張紅色名片將磨溝村的紅色資源變現,當地老百姓正在生態秀美、產業富民、鄉風文明的鄉村振興大道上闊步前進。

探访中原“红色地图”㉟丨访桐柏县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

黨員幹部在桐柏革命紀念館廣場重溫入黨誓詞。桐柏縣委宣傳部供圖

兩塊銀元的故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刁良梓 通訊員 杜福建

12月6日,在桐柏縣城一個普通的家庭,記者見到了“牛司令”的侄女牛平芳。今年已經60多歲的她,面色紅潤,神采奕奕。

“為讓更多人瞻仰這兩塊銀元,七八年前我們將它捐給了南陽革命紀念館,但每年我都會帶著孩子們和親戚過去瞻仰,囑咐家人把黨的恩情牢記在心。”牛平芳說。

“牛司令”名叫牛德勝,是桐柏老區遠近聞名的革命英雄,因為他姓牛,打起仗也“牛”,所以當地群眾都稱他“牛司令”。他生長在一個革命家庭,父親牛洪道在抗日戰爭中為搶救一名受重傷的戰士獻出了生命。母親邢克榮老人化悲痛為力量,仍堅定地為黨組織蒐集情報,掩護游擊隊傷病員,並讓自己的弟弟、兒子、女兒、女婿都參加了革命。

三軍會師桐柏時,牛德勝任桐柏縣武裝總隊總隊長,和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在工作上接觸較多,逐漸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李先念為邢克榮老人的事蹟所感動,決定在百忙中到桐柏縣城附近的毛慄園村看望她。

1945年的一天上午,李先念在牛德勝陪同下,策馬來到邢克榮老人家裡。他深情地拉住邢克榮的手,稱讚她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吃完午飯臨別時,李先念拿出兩塊銀元塞給邢克榮,囑咐老人家買點好吃的補補身體。老人說什麼也不要,李先念就十分認真地說:“大娘,我們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八路軍無論在什麼地方,吃百姓的飯都是要付飯錢的,這是咱們黨的紀律,我們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違反黨的紀律。”邢克榮老人一聽是“紀律”,便不好再推辭,但是心裡十分過意不去。

自此,邢克榮老人便把這兩塊銀元作為“無價寶”珍藏在身邊,直到20世紀70年代她去世時也沒有捨得花。新中國成立後,牛德勝先後任信陽市警備司令員、北京軍區駐北京鐵路局軍運處處長等職,他把母親留下的這兩塊銀元作為黨組織給予自己家庭的一種榮譽和個人修身律己的鏡子而珍存,經常用它勉勵自己,嚴守黨的紀律,全心全意為黨和人民工作。

2000年11月17日,牛德勝因病在北京逝世。病重期間,他鄭重地把這兩塊銀元交給了身邊的親人,囑咐他們永遠不忘黨恩,時刻像李先念一樣嚴於律己,遵守黨的紀律。2012年,牛家後人把這兩塊銀元捐給了南陽革命紀念館,讓更多人瞭解革命故事、學習革命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