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華夏文明的源頭系列之一》

《慶陽——華夏文明的源頭系列之一》

近幾年來,華夏尋根熱持續攀升,熱情較高的地方有陝西、甘肅、山西、河南、山東、湖南、雲貴、四川等地,我以為甘肅慶陽的可信度較高。《慶陽——華夏文明的源頭系列之一》

百度詞條:“慶陽位於甘肅省東部,陝甘寧三省交匯處,系黃河中下游黃土高原溝壑區,習稱“隴東”。慶陽是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20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4000多年前,周先祖不窋祖開啟了農耕文明的先河。這裡是“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的故鄉,是中國“第一塊舊石器”的出土地。”目前,全國有仰韶文化遺址5213處,陝甘佔3080處,甘肅省有1080處,重點在慶陽。慶陽有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遺址千餘處。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裡遍地都是上古文化遺存。《慶陽——華夏文明的源頭系列之一》

八十年代以來,慶陽名醫世家,岐黃文化傳承人,中華文史愛好者,86歲高齡的王毅老先生,從自然資源、火的發明與應用、文字的產生、考古與遺址、信史佐證與典籍等五個方面研究認為:“慶陽地區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慶陽市作協原副主席餘振東先生,通過研究,在他的《慶陽香包》一書中最早提出“慶陽是華夏民族誕生的搖籃地”的觀點。慶陽市博物館原館長,甘肅省歷史學會、民間文藝家學會、慶陽市歷史學會、民俗學會、周祖農耕文化研究會會員王春先生,通過對慶陽地區舊、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考古發現研究認為:“慶陽地區是古人類從荒蠻走向文明的搖籃。”《慶陽——華夏文明的源頭系列之一》

慶陽市華夏文化資深研究學者竇彥禮先生近20年來,先後走訪全國30多個省市區的數百家圖書館,翻閱地方文獻資料數千部。他遵循人類發展的自然科學規律,立足於田野調查,排列出涇渭流域百萬年以來的人類進化鏈,較為科學地把黃河流域舊、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古傳說、古民俗、古民族、古姓氏、古文字、出土文物、考古遺址,融合於考古學基礎上的三皇五帝傳說歷史,把中華文明源頭的起源歷史由傳統概念上的5000年推進到1萬年。《慶陽——華夏文明的源頭系列之一》

慶陽市華池縣攝影家協會原主席、文史愛好者、企業家竇生滿先生近年來,與折興發、孟建智、張曉娟等文史愛好者,在華池縣境內先後考察發現了11處古人類遺址,其中有太陽坡古人類遺址、芋子溝門古人類遺址、黃帝山古人類遺址、聶家寨古人類遺址、太古塬古人類遺址、木瓜寨古人類遺址、廟樑子古人類遺址、龍咀子古人類遺址、白家窪古人類遺址、朱咀子古人類遺址、紅柳樹莊古人類遺址。最近,筆者跟隨竇生滿先生等當地文史愛好者,走訪了太陽坡和聶家寨兩個古人類遺址,發現這裡到處是古人類遺存,隨便一撿,就是一堆上古時期的陶片、石器等文化遺存。

《慶陽——華夏文明的源頭系列之一》

其中太陽坡古人類遺址就在公路邊上。在公路旁邊的橫斷面上,一處古人的半地穴式居室清晰可見。地面有3米多寬,六、七毫米厚,白色,平整,堅硬。據竇生滿先生介紹,這是用黃土地裡一鍾叫“料江石”的鈣化物燒熱、擊水後變成粉末的材料壓制而成的,堅硬防潮,可坐、可當床在上面睡覺、貯存東西等。從竇生滿先生的發現和研究成果和國家層面的考古成果、以及當地老百姓收藏的大量古人類遺物看,華池及其周邊的合水、鎮原等地,在上古時期不僅有人類活動,而且密度很大,文明至今沒有終斷,是研究華夏文明的一塊寶地。他至少可以證明:

《慶陽——華夏文明的源頭系列之一》

一、證明竇彥禮先生撰寫的《上古慶陽》一書中,關於華胥氏起源於華池縣,這裡儲存著中華民族萬年上古歷史的大量信息,具有華胥氏初始農業文化源頭,太婼養蠶文化源頭,男婚女嫁生育文明進化源頭,陰陽太極易理文化源頭,民間神話源頭,道文化源頭,中醫藥岐黃文化源頭,龍鳳圖騰文化源頭,月氏道5000年絲路文化源頭,玉器玉飾崇拜文化源頭,以及樂器、樂曲、樂舞、樂祖等10餘個中華源頭文化的論斷是正確的。《慶陽——華夏文明的源頭系列之一》

二、同時證明,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古老傳說都普遍述及人類曾經歷過多次毀滅性大災難,並且一致記述了在我們本次人類文明出現之前的某一遠古時期,地球上曾發生過一次造成全人類文明毀滅的大洪水,而只有極少數人得以存活下來。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只要能存活下來的人,必然是當時住在高處、和向高處移動的人,這個高處就是地球上最大的黃土殘塬——隴東大塬,慶陽、華池、合水、鎮原等就在這塊黃土大塬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