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IMPACT的執念

傳統ROG經歷了十餘年的發展,產品線日益完善,針對的用戶群體也日益明晰。比如針對最頂級玩家的Extreme級,針對顏值向玩家的Formula級,針對極限超頻玩家的Apex級,針對主流玩家的Hero級等等。但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級別讓人難忘,那就是針對小鋼炮愛好者的——Impact級。

傳統ROG的Impact從誕生以來就被認為是ITX主板中的翹楚,橫掃千軍之勢幾乎沒有其他競品能夠與之抗衡。但不知出於何種原因,在Z170時代的M8I之後Impact後繼無人,Z270/Z370/Z390連續三代Intel平臺都沒有看到Impact的影子。這讓許多的小鋼炮發燒友既焦急又失落,不知道Impact是否會永遠地告別他們。

不久之前的Computex上好消息傳來,暌違已久的Impact即將復出。更加出人意料的是這次Impact的復出並不是在Intel的z390上做M11I,而是換到了AMD X570平臺。而且諜報傳來的版型的變化,也讓用戶不禁擔心起來自己精心挑選甚至訂製的小機箱能否裝的進去長大後的Impact。

很高興我們收到了Crosshair VIII Impact的樣品,一些關於C8I的謎團也將揭曉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不再是itx的IMPACT

保持了和其他Crosshair VIII家族成員一樣的外包裝風格,只不過小巧了一大圈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包裝背面的特點簡述,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散熱系統和SO-Dimm.2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AMD的散熱扣具是長方形的,相比Intel的正方形佔地面積要大,這在寸土寸金的ITX主板上是致命的。為了應對這種情況,C8I不得已也作出了一些妥協,那就是將PCB版型拉長來適應AMD插槽。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這個版型叫做mini-DTX,寬度和ITX相同,長度多大概3cm。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背面和C8F一樣有著全覆蓋裝甲保護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I/O接口方面和其他的Crosshair系列產品有很大區別。首先擋板不是全封閉的,留有鏤空位置供散熱模組通風。其次debug燈和板載reset按鈕也被移到了I/O擋板處。當然這個reset並不僅僅是reset,後面會講一下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CPU供電為單8pin,並且接口做了金屬外殼的加固保護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風扇、傳感器、RGB燈帶等接口主要集中在主板的右下角。由於空間有限,數量並不太多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在PCI-E插槽的上方有一個外觀酷似筆記本內存的插槽,這就是SO-Dimm.2。是原版Dimm.2的縮短版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這是附件中的SO Dimm.2擴展卡,相比原版的Dimm.2形狀從細長變成了短粗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由於長度縮減,所以不再支持22110的SSD,最大隻支持2280了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SO Dimm.2上還帶有兩個4pin風扇口和一個5V ARGB接口,以彌補板載接口相對較少的問題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Q-connector也因板而異地由插頭形式變為延長線形式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除此之外的附件還有一些傳統的線材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貼紙以及說明書等等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內部自有乾坤

從表面上看C8I的背板和C8F只是大小和形狀的區別,而實際上C8I多了一根熱管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熱管被緊密地焊在全金屬背板上將供電處的熱量迅速傳導到其他地方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再看C8I的PCB背面,元件密佈,有這麼一個背板保護也放心了許多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I/O裝甲的上蓋做了鏤空設計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大多數的X570主板都做了主動散熱,C8I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做了兩個風扇的主動散熱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VRM與PCH共用一組散熱片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所以C8I用兩個風扇來進行主動散熱,散熱片上也做了鰭片,搭配風扇事半功倍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風扇來自臺達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供電模塊的PWM主控EPU ASP1405I,最大支持8相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Core和SOC配置為4+2,其中Core部分的4相為雙並聯設計,大約等效為8相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MOSFET採用了TDA21472這種70A的Dr.Mos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電容則設計在了PCB背面,空間所限並未使用傳統的FP10K黑金電容,取而代之的是在ROG顯卡上經常見到的470微法SP CAP電容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SOC部分使用的Dr Mos和Core部分相同,都是TDA21472,只不過是設計在了PCB背面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除了VRM以外,主板上佔用空間最大的組件非板載聲卡莫屬了。CODEC,音頻電容以及聲道隔離用的PCB佈線都要佔用不少的空間。ATX主板會將板載聲卡做在PCI-E插槽的左側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同樣是基於版型的妥協,這次的SupremeFX聲卡變成了“獨立”式,以擴展卡的形式接駁在板載的mini-pci-e插槽上。這個插槽理論上只支持這塊SupremeFX聲卡,不建議大家好奇心旺盛地向裡面插入其他奇奇怪怪的東西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配置和板載的倒是沒什麼區別,S1220 CODEC加上ES9023 DAC,尼吉康專業音頻電容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至於正面那個Supreme FX的金屬片,真的就是個裝飾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I/O擋板處的debug燈和reset按鈕,通過PCB連接在主板上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debug燈被設計在了I/O擋板處這一方面是因為C8I版型非常小,正面想擠出一個debug燈的空間有些困難。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許多ITX機箱設計緊湊,如果將debug燈設計在傳統位置,比如內存槽外側或者主板右下方,都會被電源或者顯卡遮擋不便於觀察,而實際上這次裝機使用的INWIN A1 PLUS機箱就會擋住那些位置。所以將debug燈設計在I/O擋板更有利於觀察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一些其他相對比較省空間的IC或者模組就直接板載了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比如TPU,傳感器等芯片,當然還有AMD X570 PCH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網絡方面千兆網卡Intel I211AT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以及Wifi 6無線網卡 AX200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NODE接口和前面板接口採用了90度彎折的設計,更方便在狹窄空間內走線,在M11G上曾經也有過類似設計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C8I的邊緣有一排RGB燈珠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前置的USB3.1 Gen2接口,這個雖然在ATX主板上比較普遍,但是在ITX主板上並不常見。而且目前主流ITX機箱也沒有設計相關的前置I/O接口,所以這個接口的實用性會被打上折扣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與顯卡和機箱的協作

這次的C8I採用了mini-DTX版型,比傳統ITX長了3cm左右,這種變化會不會影響兼容性應該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

C8I沒有視頻輸出接口,也沒有為APU集顯設計供電,所以一定會搭配獨立顯卡來使用。mini-DTX版型長出來的部分和多槽顯卡相比到底有沒有更佔空間?我們來看一下C8I在搭配不同顯卡時候的情況 首先是單槽半高卡——AMD Radeon RX550 OEM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單槽半高無背板,這基本上是我們市面上能見到最小的顯卡種類了。這種顯卡裝上去之後明顯能看得出,C8I比一般ITX長。對於某些只有單槽設計的ITX機箱,恐怕難以裝下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由於沒有背板,顯卡和I/O裝甲還有一定的距離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接下來是雙槽標準卡——ASUS Radeon RX5700 8G 公版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公版的5700XT是標準的雙槽顯卡,安裝上去之後可以看到顯卡下沿和C8I幾乎持平,雙方誰都沒有更突出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公版5700XT的背板較薄,和I/O裝甲還有一定距離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下面是雙槽越肩卡——Saphere RX590 8G 超白金極光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藍寶石超白金極光也是一款雙槽卡,所以下沿也是和C8I邊緣齊平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但它是一款越肩卡,並且有比較厚的背板,所以和I/O裝甲貼得很近,幾乎沒有空間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這樣就要格外注意在插拔顯卡的時候不要被I/O裝甲劃傷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最後是兩槽半越肩卡——ASUS ROG STRIX 2070S A8G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華碩的STRIX 2070 SUPER,算是目前體積比較大的顯卡之一了。三風扇加兩槽半,明顯可以看到顯卡的下沿已經超過了C8I的邊緣,這時安裝的瓶頸已經是顯卡而不是主板了。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STRIX 2070 SUPER的背板也同樣是比較厚,雖然安裝不成問題,但也是要注意不要劃傷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從下面看過去,風扇接口什麼的和顯卡還有一段比較大的距離,所以只要先插上風扇再插顯卡是不會有什麼衝突的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從上面幾款顯卡的配備來看,只要是機箱能夠在不使用轉接卡/轉接線的情況下安裝雙槽顯卡,那麼理論上就可以安裝C8I。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這邊找了一款ITX機箱——INWIN A1 PLUS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安裝過程稍微有點痛苦,A1 PLUS畢竟是為了ITX設計的,電源和固定側板用的金屬片在安裝ITX的時候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在放入C8I的過程中卻成為了一種阻礙。在安裝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了背板在C8I上的重要作用,如果沒有背板,PCB的背面可能早就在安裝時候就被我劃花了,甚至碰掉幾個元件都不足為奇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不過安裝完成之後還是可以看到主板下面還有一定的空間,但是下方的出線孔被擋住,走線稍微麻煩了一點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當顯卡安裝完畢之後,就看不出來C8I到底是ITX還是mini-DTX了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開機之後的效果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繼承ROG的傳統

C8I的BIOS和其他ROG系列產品的風格一致,功能相仿。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我不做過多的介紹了,找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Intel平臺的XMP,在AMD平臺叫做DOCP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C8I內存最高頻率可以調到DDR4-6000Mhz,如果你擁有一個具備衝擊世界紀錄實力的內存可以來試試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在高級選項裡可以切換PCI-E速率,在使用延長線接駁5700XT這樣的PCI-E 4.0顯卡時如果出現異常可以嘗試在這裡調成GEN3以提高兼容性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工具選項的Flexkey,此處可以自定義reset鍵的功能。除了默認的reset以外,還提供三種不同功能可以選擇。比如對於不喜歡光汙染的可以改為一鍵關閉AURA燈光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散熱片上的兩個風扇是分別控制的,上方的是Heatsink_FAN(HS),下方的是PCH_FAN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全默認情況下,Heatsink_FAN約為2600轉,而PCH_FAN轉速要高一倍,大約5200轉。雖然轉速比較嚇人但實際噪音並不大,和待機狀態的AMD Wraith Prism CPU風扇相仿。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由於AMD Zen2出廠即灰燼的調校,再加上ITX機箱普遍散熱拙計,C8I在CPU超頻上能發揮的空間可能很有限。不過內存上卻有文章可做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我這組內存可以跑到4600C18,在之前的主板上都沒有達到過。我相信如果有更好內存的話,C8I的上限絕不止於此

小身材,大文章——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評測

小鋼炮之王

板型拉長後的C8I在兼容性上也沒有遇到很大障礙,從和顯卡的體積對比上來看,可以兼容目前大多數主流的ITX機箱。但是部分訂製的超緊湊機箱,特別是那種緊湊到顯卡都必須要用轉接線豎放的恐怕就要打出GG了。

無論從功能、用料、顏值還是擴展性來說,C8I無疑是目前最強的迷你主板。如果想要結合3900X或者未來的3950X打造超級小鋼炮,那麼C8I絕對是發燒友們的不二之選。

因為能夠在彈丸之地作出如斯錦繡文章,唯有ROG IMPAC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