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不了遠門、安全性存疑、即將迎來報廢潮?電動汽車還值得買嗎?

電瓶車充電起火老上新聞,電動車還靠譜嗎?

冬天駕駛電動汽車,續航能力明顯降低,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嗎?

報廢電池可以進行無害化處理嗎?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循環利用?

出不了遠門、安全性存疑、即將迎來報廢潮?電動汽車還值得買嗎?

電池,已經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問鼎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鋰電技術已在汽車、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領域獨佔鰲頭。目前,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有量和增量已經成為世界第一,電動汽車的“油箱”備受關注。那麼,電池技術將如何推動汽車產業進步,讓人們的出行更加便捷、安全?

近日,在由中國科協推出的“科學麻辣燙”活動上,三位專家齊聚,共同探討電池革命對汽車領域發展的影響。

電動汽車續航能否更持久?

出不了遠門、安全性存疑、即將迎來報廢潮?電動汽車還值得買嗎?

“出不了遠門”,電動汽車的續航問題時常困擾用戶。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陳人傑表示,科學家一直致力於提升電池“電力”,從鉛酸電池、鎳鎘電池、鎳氫電池、再到現在的鋰離子電池,通過理論突破、材料創新,電池的能量密度不斷提高。

“和現有的鋰離子電池相比,鋰硫電池的質量能量密度可以做的更高。”陳人傑介紹,目前其研究團隊正針對電池的能量密度、循環性能、功率特性和安全性等方面逐一提出改進思路和研究策略,希望通過材料的革新真正開發出更優性能的鋰硫二次電池體系。

電池革命僅僅發生在材料領域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通過合理、高效的充放電管理也能讓電池使用更加持久。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教授何洪文表示,動力電池系統的性能不僅取決於單個電池的性能,鑑於動力電池組具有的“木桶效應”和充放電末期具有的“掃帚效應”,加強對動力電池組的能量、安全、耐久性管理也很重要。

電動汽車續航里程短?其實伴隨著鋰電池技術的進步,包括整車、電機、電池和電控技術的完善,都使得高性能、長里程的電動車成為可能。“長續航里程設計正是目前電動汽車性能升級的特徵之一。” 何洪文舉例道,北汽純電動車續航里程由最初的140公里升級到了目前500公里以上,續航里程對電動汽車來說並不是問題。

電動汽車值得買嗎?

如今,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綠牌車越來越多,與新能源汽車市場一同成長的,還有觀望者的顧慮和疑問。

出不了遠門、安全性存疑、即將迎來報廢潮?電動汽車還值得買嗎?

“車輛電動化是國際公認的發展趨勢。”何洪文認為,電池的技術革命一直在路上,汽車性能提升導向對新型電池的需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將推動電池技術及其系統集成、管理控制發生新的變化。

電動汽車充電時間長?專家表示,技術創新也在推動完善汽車充電方案。不僅有慢充、快充、無線充電等多樣化的充電解決方案,公眾還能通過“換電”的方式實現能源的快速補充,有效提升電動汽車駕駛體驗。

電動汽車成本高?何洪文不這麼認為。他說,“電動汽車的售價可能偏高,但從汽車的購置成本、使用成本和維保成本等全生命週期綜合成本與汽油車對比可以看到,以十年為單位計算,電動汽車的全生命週期成本相比傳統汽車還要節省約10%。

還有消費者最關注的安全問題。車輛電池著火的消息總是見諸報端,電動汽車還能讓大家放心購買嗎?“雖然電動汽車暴露出一些安全隱患,但可以從安全的動力電池材料體系、動力電池的安全管理方面解決問題。”何洪文稱,我國已率先建立了新能源汽車的三級監管平臺,有了很好的一手數據積累。

目前行業內也正在從動力電池安全風險在線評估、異常性能單體的預警管控以及整車的安全防護系統設計等多方面構建安全保障體系,完善電動汽車的安全性能。

“汽油車發展經歷了130多年的歷史,從最初的不規範、不安全到逐步完善安全使用的規範體系,消費者對電動汽車也要有耐心,行業各相關方需要從目前暴露出的安全隱患著手,解決電動汽車裡程、成本和安全等一系列問題。”何洪文認為,電池安全管理技術完善是一個體系化積累的過程,建立電動汽車安全風險多級管控長效機制,是保證電池狀態穩定和車輛安全的關鍵。

如何應對電池報廢潮?

2013年,北京開始純電動汽車在私人領域的示範推廣,第一批電動汽車車主正式誕生,他們被稱為北京電動車的“100勇士”,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新能源車主,他們的勇氣可嘉,但同樣付出了代價。

如今已經6年的時間過去,一批又一批車主選擇了電動汽車,但是與之而來的是新能源汽車電池面臨報廢潮,換電池的高昂價格,讓他們感嘆,“換電池還不如換車”。

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動汽車投入市場,廢舊電池的處理成為難題,快速發展的新能源行業也迎來電池的報廢潮。“2018年我國報廢電池達6000噸左右,三年後的數據會達到20至30萬噸,這對工業解決方案的要求特別迫切。” 全國廢棄化學品處置標準委員會委員林曉表示,必須把報廢電池資源進行規範回收,防止報廢電池留在城市中所帶來的汙染和安全風險。

“電動車報廢電池的關鍵問題在於收集渠道和資源化利用。舊手機、充電寶等電子產品的回收處理尚且未能建立合規渠道,如何從消費者手中收集電動車報廢電池,在解決安全隱患的同時又能回收資源,我認為這是未來最大的挑戰。”林曉表示,通過電池的回收,可以基本實現盈利,但還需要探索更加成熟的工業解決方案。鋰離子電池的回收技術,在常規的消費領域已經存在,但動力類電池的材料和系統不一樣,需要進一步研發來解決問題。

出不了遠門、安全性存疑、即將迎來報廢潮?電動汽車還值得買嗎?

“廢舊電池的處理不應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陳人傑建議,電池在設計製造源頭要選擇一些對環境非常友好的綠色電池材料,同時要兼顧電化學性能,構築綠色電池體系,通過再設計、再利用、再回收,真正達到電池的綠色指標。

經濟日報經點科學工作室出品

記者:郭靜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