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內 兩對老人半個多世紀的“當年情”得以再續

時光如水,總是不斷地衝刷記憶。在人生長河中,很多人走著走著就散了,很多事也逐漸被淡忘。然而,就像沉在水底的岩石,總有一些人或事藏在記憶深處,任斗轉星移,令人無法忘懷。

12月5日,雙浦派出所裡先後走進兩位老人,他們找民警的目的也驚人的相似——希望能接續中斷了半個多世紀的“當年情”。

巧用“圖上作業”,這場一飯之恩有了下集

12月5日下午,一位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走進了雙浦派出所值班大廳。

“我叫金志松,今年已經85歲了,住在富陽區環山鄉楓樹灣村。”老人告訴值班民警鄭慶龍,“我今天到派出所來求助,就是想圓一個多年的心願,找到50多年前的老朋友、老恩人。”

50多年前,杭州的交通遠沒有現在那麼便利,從富陽到當時的袁浦、周浦一帶已經算得上是出遠門了。當年,金志松為了討要一筆欠賬,輾轉從富陽趕到當時的袁浦。沒想到的是,當他見到債務人,發現對方家徒四壁,根本無力償還債務。催債不成,自己又身無分文,金志松陷入困境,一時流落在袁浦一帶,無依無靠。這時,一個當地的好心人伸出了援手,不僅管吃管住,還親自送他上了一座小島,讓他從島上中轉坐船回家。

金志松老人反覆說,當年那位恩人非常友善,在最困難的時候給予他莫大的幫助,令他感激不已,因此,臨別之際,他問了恩人的姓名,叫“葛小根(音)”。還有一個細節,老人也記得很清楚,當年他中轉的小島距離恩人所在的村子大約1公里。“這麼多年了,我好幾次打聽恩人的下落,但始終沒能聯繫上,家裡人建議我到派出所找民警幫幫忙。”老人說,“我很想和恩人再見上一面,好好謝謝他當年的幫助。”

鄭慶龍十分理解老人想要報恩的心情,可擺在他面前的有效信息有些模糊:一個距離村子1公里左右的小島,以及一個不太準確的名字。靠這兩個信息能不能縮小搜索範圍?鄭慶龍決定打開地圖試一試。

鄭慶龍判斷,老人所說的小島極有可能是長安沙,而以長安沙為圓心,1公里左右範圍內是吳家村、小叔房村一帶。“葛小根”會不會就生活在這一帶呢?鄭慶龍搜索了當地的人員信息,發現小叔房村有一個名叫葛孝根的村民,今年79歲,個人信息與金志松老人描述的情況大致吻合。於是,鄭慶龍請老人看了葛孝根的近照,可50多年過去了,老人看來看去,也無法確定照片上的人是不是當年救濟自己的恩人。

既然看照片無法確認,那就讓兩位老人直接對話。鄭慶龍幫忙聯繫了葛孝根老人,兩位老人在電話中聊起往事,記憶的拼圖終於完整。金志松老人確定電話那頭正是自己當年的朋友和恩人,激動萬分,立即與葛孝根老人相約見面,之後,雙方在小叔房村村委會見了面。

後來的事情,鄭慶龍沒親眼見到,只是聽說當晚兩家人聚在一起吃了頓飯,兩位老人聊到很晚才互相告別。

展開“精準搜索”,這段同窗之情終不褪色

金志松老人得知恩人下落後,對鄭慶龍再三表示了感謝,便急急忙忙趕去與恩人相見。他離開派出所沒多久,又有一位老人走進了雙浦派出所值班大廳。

王均心老人是餘杭人,年輕時在三墩一帶居住,他趕到雙浦派出所,是想請民警幫忙找一找他60多年前的一位初中同學。

由於當年在一起上學,老人對同學的信息記得十分清晰、準確:袁法森,出生於1941年,當年生活在袁浦,曾經在三墩中學讀書。老人說,當年他與袁法森同窗,兩人的關係特別鐵,可是,初中畢業後,他倆到不同的地方繼續讀書,從此天各一方。由於當年的通信不像如今這麼發達,這對同窗好友便失去了聯繫,一晃就是一甲子有餘。

儘管老人提供的信息不太多,但這些信息都很準確。鄭慶龍在系統中搜索了一番,很快找到了袁法森的身份信息和聯繫方式。鄭慶龍立即與袁法森老人取得了聯繫,原來,老人至今居住在雙浦鎮。說起初中時的往事,袁法森老人也都歷歷在目,絲毫沒忘。一聽到王均心老人的聲音,袁法森老人立即認出了當年的鐵哥們,激動不已,當即撂下電話,戴上頭盔,騎著電動車直奔雙浦派出所。

雙浦派出所值班大廳裡,王均心老人不時向門外張望,臉上滿是急切期待之情。當袁法森老人騎著電動車出現在值班大廳門口,王均心老人激動地站起來迎了上去。兩位古稀老人緊緊握手,笑容滿面,言語間都是重逢的喜悅。

一天之內,兩段一度中斷的“當年情”得以再續,這是天緣湊巧,也是人力使然。鄭慶龍看著老人的笑臉,由衷地感到高興,他覺得,若不是兩位老人對於情誼的執著,重逢的夙願恐怕只能成為遺憾的傷感。“能幫老人圓了心願,我覺得和辦好案件一樣有自豪感和成就感。”鄭慶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