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亮相?無人出租車或“爽約”

原標題:年底亮相?無人出租車或“爽約”

上海近日正式公佈了第三階段42.5公里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與此同時,上汽集團、寶馬(中國)、上海滴滴沃芽科技有限公司亦獲頒上海市首批智能網聯汽車示範應用牌照。此後,更是有消息傳出:上海用戶今年底前可叫到無人駕駛出租車!

然而,青年報記者調查後發現,雖然無人駕駛出租車成為眾多年輕乘客的期待,但目前無人駕駛出租車還只是處於載人測試階段,尚無法投入運營。

現狀

自動駕駛出租車投入運營還有待時日

滴滴出行CTO兼自動駕駛公司CEO張博此前曾在演講中提到,滴滴希望儘快在上海嘉定開放自動駕駛載人測試,預計自動駕駛測試車輛將達到30輛,訂單距離可超過10公里。更有消息稱,今年年底前上海特定區域的用戶可率先使用到滴滴無人駕駛出租車。

然而,記者從滴滴自動駕駛公司方面獲悉,滴滴自動駕駛汽車目前尚處於“封閉區域內測試”階段,至於幾時投入運營,暫時還沒有明確的時間表。

“無人駕駛出租車的概念是國內按照英文RobotTaxi翻譯過來的,這個翻譯相對國內自動駕駛發展來說,其實並不準確,最好稱為‘自動駕駛汽車’。”滴滴自動駕駛公司相關負責人一再強調。

事實上,之所以不能稱為“無人駕駛出租車”,因為自動駕駛出租車其實還是“有人”的。在駕駛員位置上,必須有一名具備駕照的輔助安全員坐在那裡,只是,這位輔助安全員一般情況下不需要持方向盤行駛。“我們的自動駕駛汽車屬於l4級別,不需要駕駛員,只有輔助安全員,但是要求安全員隨時能夠接管車輛。”

該負責人表示,對於滴滴來說,核心的關鍵詞是“運營”兩個字,就目前而言,滴滴還只是處於載人測試階段,尚無法投入運營。

根據今年9月上海市經信委、市公安局、市交通委印發的《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和示範應用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本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和示範應用工作應分級分類推進,遵循智能網聯汽車自主式智能駕駛和網聯式協同駕駛融合發展的路徑,加快智能網聯汽車從研發測試逐步向示範應用過渡,並逐步實現商業化應用。”

不難看出,自動駕駛出租車真正要投入運營還有待時日。

解讀

技術上已經可行但法律法規須先出標準

那麼,自動駕駛出租車要投入運營,技術上是不是可行?

據瞭解,作為中國最大的網約車公司,滴滴較早在中美組建了自動駕駛團隊研發自動駕駛技術。滴滴在自動駕駛測試車頂部安裝有3個激光雷達和7個攝像頭,中間層設有7個攝像頭以覆蓋車周360度的區域。通過圖像數據來感知周圍障礙物的信息,包括障礙物的位置、朝向和速度。

今年在滬舉行的人工智能大會體驗區現場,滴滴的自動駕駛汽車讓乘客體驗了直線、加減速、上下坡、限速行駛、S彎、直角彎、掉頭、紅綠燈、避讓其他車輛等十幾個科目。

在體驗過程中,滴滴自動駕駛出租車的每個科目均能穩妥應對——在上下坡前提前減速,處理彎道不猶豫不卡頓,能正確識別紅綠燈,避讓其他車輛,甚至在其他車輛沒有預期突然開入體驗區進行干擾時,也能實現緊急避讓,全程沒有一次人為接管。

從技術上來說,自動駕駛出租車投入運營似乎不成問題。但是更多的問題還是存在於法律法規層面。

“自動駕駛汽車與有人駕駛汽車之間的交通事故責任界定可能會打破現有的法定歸責體系。”江蘇漫修(上海)律師事務所劉紹明律師認為,“首先,自動駕駛汽車面臨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問題。從”生命優先的理念出發,應對自動駕駛汽車適用更為嚴格的過錯責任,即原則上由自動駕駛汽車一方承擔無過錯責任,或推定其承擔全部責任,確有證據證明非自動駕駛汽車一方存在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自動駕駛汽車一方的賠償責任。

還有就是自動駕駛汽車的產品法律責任問題。“如果自動駕駛出租車公司作為生產商、汽車所有人、駕駛人管理主體,那麼就應當承擔更多的責任。”劉紹明說,在自動駕駛汽車所引發的道路交通事故中,在責任認定上仍應由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員、車主、乘客承擔相應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承擔責任後,可以向汽車生產商追究產品質量責任,要求汽車生產商承擔交通事故損失的賠償責任。

“對於自動駕駛汽車的刑事法律責任問題,由於控制自動駕駛汽車駕駛的是自動化電腦系統而非人類,因此從道路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構成上說,在自動駕駛的狀態因為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主體和主觀要件,因此不可能構成交通肇事罪。”但是劉紹明強調,如果自動駕駛汽車是在有人接管汽車駕駛的情況下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致人重傷、死亡或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則仍有可能構成交通肇事罪。

那麼,怎樣才能讓自動駕駛出租車儘快合法投入運營? 劉紹明認為法律法規應該先出標準,要麼修改現有立法,要麼全新立法,否則自動駕駛無法推行。

呼聲

“95後”年輕乘客建議設置自動駕駛限行路段

如果有朝一日,自動駕駛出租車正式投入運營,你們敢乘嗎? 調查中,記者發現,越是年輕的乘客,對此的接受度越高。

對於自動駕駛出租車,“70後”“80後”更關注其安全性:“緊急情況下,人工控制來得及嗎?”“好的系統可信度需要不斷積累,看數據,再做決定”“自動駕駛期間安全員相對於普通司機來說,注意力會不會有所下降?”……

大多數受訪者雖然認為,只要是機器,就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有失靈的可能。但是,如果只是低速且行駛場面很安全的話,大家都願意嘗試。

已經在嘉定安亭體驗過自動駕駛汽車的謝先生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危險不會有,但剎車比人工駕駛急促,可能和判斷設定距離之類的參數有關。”

相比之下,絕大多數“95後”或是出於好奇心或是出於對科學發展的奉獻精神,對於自動駕駛出租車都表現出強烈的期待。

“現在自動駕駛都是雙重保險,在人工監控的基礎上,我們信賴紅外等自然物理與自動化技術的結合。”理工科男生董同學打趣道,“對於很多人來說,就像坐過山車一樣,過程中驚險刺激以至於人們會叫出來,但基本上都會平平安安歸於地面,完成一次人生新體驗。”

也有年輕乘客更加趨於理性。上海電力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任同學之前就關注過百度無人駕駛上路,最近也參觀了商湯的無人駕駛科技。“我覺得無人駕駛更適合於路況不復雜的路段,但是像上海鬧市街口,連人都避讓不及,更何況是機器監測再反饋到控制,會有一定延遲。”任同學認為,這需要交通部門出臺規定,哪些是無人駕駛限行路段,就像無人機也有飛行管控區一樣。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