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隨筆:炸饊子


家鄉隨筆:炸饊子

劉東方家鄉回望系列記事性國畫作品之:炸饊子


家鄉隨筆:炸饊子

小時候,家鄉過年是非常隆重的。過了臘月二十四的祭灶,年的氣氛也就愈來愈濃了,家家戶戶都在積極準備過年用的各色小吃、食品和點心,炸饊子就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因為年後走親戚時饊子是必備的禮品之一。

一大早起來,媽媽便把碩大的一個鬥盆(一種燒製的大瓦盆)洗刷乾淨,開始和麵。和饊子面可是個體力活,十幾斤的麵粉在不斷攪拌和加水的過程中漸漸成形,需要反覆揉按,使麵粉和水充分融合,然後放置一段時間,謂之“醒一醒”,使麵糰變得很柔軟。媽媽在一個乾淨的鬥盆中預先放些豆油,把醒好的麵糰在案板上揉搓成拇指粗細的圓條形,一層層有順序的盤放進盆裡,這樣第一個大步驟就算完成了。

當時,炸饊子是一個很嚴肅的事情。開始前,媽媽和外婆都會將我們這些熊孩子攆的老遠,再用一個長條凳攔在廚房的門口防止我們“偷襲”。生怕我們這些熊孩子在炸饊子的過程中說出什麼褻瀆神靈的話語來。

炸饊子一般需要三個人共同配合。姨娘預先生起火來,待鐵鍋中的豆油加熱到一定程度,外婆負責將盤在鬥盆中的條形面取出適量,慢慢繞在雙手上,輕輕拉扯幾下,媽媽就用兩根專用的竹篾子輕輕挑起,慢慢拉長,然後放在油鍋中,兩根竹篾交叉擺動一番,停留一會,一把饊子就算是炸好了。媽媽把炸好的饊子輕輕撈出放在預先放置的簸籮中,一層一層按順序碼放起來。

每到這時,也是我們這些孩子們“蠢蠢欲動”的時候了。誘人的香氣勾起無數饞蟲來,躡手躡腳走到廚房門外,雙手扒在門框上,呼隆著鼻涕向裡面窺視,恨不得眼睛裡能伸出手來。如被大人發現,我們一般都會先找些藉口搭上幾句話,一般媽媽都會一眼洞穿我們那些小伎倆,很不耐煩地拿出一把饊子,又把我們攆的老遠去了。看著我們“詭計”得逞得意的樣子,媽媽只能無奈地搖頭。這個時候,我們一般會帶著幾個年齡更小的“小弟”在村裡到處遊走,看到誰家炸饊子,都會去搗個亂,大人們也只好拿出一把饊子來“息事寧人”。

饊子炸好後,年前不會讓我們痛快享用的,因為等過了大年初二,還要拿饊子當禮品去走親戚。只有等到年後親戚走的差不多了,我們才可以放心拿來吃。因為那時各家的生活水平極其有限,饊子在農村可算得上是“高端食品”,平日裡是沒有的。能吃到饊子,也是眾多孩子們盼著過年的一個重要因素。

後來,隨著農村經濟狀況的不斷改善,村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加之市場上各色食品琳琅滿目,饊子也慢慢褪去“高檔食品”光環,過年不炸饊子也變成一種常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