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揭祕!普通流通紀念幣都去哪兒了?


大揭秘!普通流通紀念幣都去哪兒了?

那麼,流通紀念幣都去哪了呢?

流通紀念幣顧名思義,就是用於流通的紀念幣。央行把紀念幣分為兩大類:一種是貴金屬幣,是大家所熟知的金、銀幣等稀有貴金屬為材料的紀念幣;與之相對應的叫做“普通紀念幣”。

所謂“普通”是對應“貴金屬”而言的,換句話說,普通紀念幣也就是流通紀念幣。按照央行的說法,紀念幣不論材質,均按面額等值流通。由於貴金屬幣的面額是象徵性的,材質決定了其自身價值高於面值,同時發行時有升水(溢價),所以,儘管法律規定等值流通,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有人真正去使用貴金屬幣去消費的,其實際功能是收藏、投資、禮品和宣傳。

流通紀念幣則不然,其主要功能是宣傳和流通。發行時1對1等值兌換,沒有任何升水,其宣傳功能是通過流通而不是通過收藏而實現。從央行本意來說,流通紀念幣不是為了投資和收藏發行的。

大揭秘!普通流通紀念幣都去哪兒了?

新中國從1984年開始發行流通紀念幣開始,至建國70週年紀念幣,已經發行了114枚普通紀念幣,其中包括生肖賀歲、名人誕辰紀念、珍稀野生動物、寶島臺灣、自治區成立等系列;以及重大歷史事件紀念,如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等。

多數單枚成套,也有少數多枚成套,比如建國35週年、建黨70週年、植樹節等為3枚一套,香港、澳門為雙枚一套。

從面值看,有1角、1元、5元和10元,其中1元幣佔比最高,最近幾年發行的面值都為10元。從材質來分,有黃銅合金、紫銅合金、銅鎳合金、鋼芯鍍鎳、黃銅雙色鑲嵌等幾個大類。

普制流通紀念幣發行的同時,央行還專門針對收藏和禮品需求製造發行對應的精製幣,規格、用材、圖案與普制幣完全一樣,但工藝有所區別,更加精美,賞心悅目,發行數量不公開。

和貴金屬幣一樣,流通硬幣的精製幣也因製造和兌換成本與面額不成比例而不可能按面值參與流通。除極少數經歷過流通,絕大部分流通紀念幣沉澱在收藏、禮品和投資環節,1997年還出現過一次波瀾壯闊的流通紀念幣炒作。在現實生活中,流通紀念幣的流通功能已經喪失殆盡,淪為了純粹的收藏和投資品。

大揭秘!普通流通紀念幣都去哪兒了?

雖然新中國流通紀念幣的發行是1984年開始,但在1979年就已經出現了紀念幣的前身——“中國流通硬幣套裝”,1980年開始發行長城幣套裝。

在發行初期,這些寶貴的套裝幣不是用於流通的,是換取外匯和對外宣傳中國而特製的,同時多數幣種有對應的裸幣用於流通。但是,有些品種僅見於套裝幣,比如知名度很高的“五大天王”就只見於套裝硬幣。

這說明,在流通紀念幣發行前的預熱期,這些特殊的流通幣主要是用於宣傳並具有了收藏功能,流通功能被弱化,這為今天流通紀念幣不進入流通埋下了伏筆。雖然長城幣至今法律上還沒有退出流通,但已經完全沉澱在收藏和投資領域,流通環節是不可能見到其身影了。

大揭秘!普通流通紀念幣都去哪兒了?

世界上發行流通紀念幣的國家很多,在國外消費時見到紀念幣並不是什麼稀奇事。為什麼我們的流通紀念幣就“流通”不起來?

01

流通幣本身具有收藏功能

流通幣的收藏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大的門類,更不用說中國了。國人有儲蓄的習慣,小孩子從小就受到存零錢的教育。中國的流通硬幣有大量沉澱在家家戶戶。雖然圖案版別變化不多,流通硬幣對多數人來說仍是成本最低的收藏品之一,收藏流通硬幣也是最普及的收藏活動之一。對單調的流通硬幣尚且如此,圖案變化多端的紀念幣就更難逃收藏者的視野了。

02

流通紀念幣自身設計的特殊性

雖然有些流通紀念幣與常規流通硬幣在規格上相似甚至一樣,但其特殊性更為突出。比如初期銅鎳合金1元紀念幣與1元長城幣在用材、尺寸、重量上完全一樣,但圖案設計則完全不同。賀歲幣正面圖案與一元流通幣相同,但材質和外觀又出現了顯著差別。像銅合金雙色鑲嵌幣和1角黃銅幣在流通硬幣中根本就沒有。

5元和10元面值也是流通紀念幣所獨有的。反而流通常見的5角硬幣在紀念幣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甚至有些流通紀念幣與流通幣在材質、面值和圖案上沒有任何相同之處。所有這些差異,顯然是受到了貴金屬紀念幣設計思路的影響,造就了流通紀念幣與生俱來的收藏基因,也是流通紀念幣在收藏和投資環節滯留的主因之一。

03

流通紀念幣的禮品初衷

雖然流通紀念幣被官方冠以了“普通”的定語,但從發行早期就大量針對著禮品需求,從國禮、央行禮品、銀行禮品到普通民眾禮品需求不一而足。比如,專門針對參賽運動員的世乒賽禮品包裝,針對香港慈善人士的希望工程禮品,世人難得一見的建行精製幣禮品等等。

紀念幣各種禮品包裝種類繁多,有些甚至極盡繁複之能事,造成了包裝本身成為獨立的小眾收藏品種。不僅包裝不同,有些禮品幣與對應紀念幣的製造工藝也有所區別。顯然,流通紀念幣的禮品屬性成為其偏離流通功能的重要推手。

大揭秘!普通流通紀念幣都去哪兒了?

雖然新中國流通紀念幣有35年的歷史,但就其發行和設計理念來說,仍然表現出不成熟,明顯處於探索階段。題材多樣且缺乏預測性、發行數量不固定、規格不一、面值各異、用材多樣、發行渠道和兌換數量不透明等等。發行效果目的與發行目的背道而馳。

這些現象雖然非常不利於紀念幣的流通,但卻極大助推了其收藏價值的高企。近年來,央行顯然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並開始著手解決,比如,發行數量有明顯的增加、題材壓縮、發行品種預告期提前等。儘管如此,百姓兌換到的紀念幣絕對不會拿去流通,相當數量的紀念幣直接溢價進入收藏市場。這說明紀念幣的流通之路還沒有打通。

大揭秘!普通流通紀念幣都去哪兒了?

如果我們假設流通紀念幣不具備任何投資收藏屬性,那是不是就會順利進入流通呢?問題恐怕沒有那麼簡單。當年紀念幣剛開始發行的時候,就有因為收款人認為紀念幣是假幣而拒收。

紀念幣在進入流通環節之前需要大量宣傳並打出足夠的提前量,因為許多硬幣使用者根本不知道紀念幣的存在。就算是預約和兌換的人中,也有不少人事先並不知道紀念幣發行的事,而是看到別人再預約在排隊才參與其中的,這說明宣傳力度還是不夠大。把紀念幣當成投資和收藏品種是已經固化了的意識,多數人對其流通屬性幾乎沒有認識。

央行把最新紀念幣的發行量整體提高到了億枚以上,其目的之一是希望通過天量發行,把流通幣從收藏投資市場“擠”到流通環節,這個目的顯然是落空了。進入流通所需發行量大小並不是其絕對數量的大小,而是必須要大幅度超過潛在沉澱量的相對數量。

現實生活中,人民幣的禮品和收藏需求導致流通人民幣的買賣行為客觀存在,完全禁止的可操作性不大。收藏和禮品需求必須正視,如果發行數量沒有超過沉澱數量,紀念幣就無法出現在流通環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