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古庸國(上),並不弱勢的古庸國,為何在歷史中被抹去?

長江至漢水流域古稱“江漢”。江漢地區千流百川東流入海,故《詩經》日:“滔滔江漢, 南國之紀”,又日:“江漢朝宗於海” 。早在春秋之前,有一個橫跨江漢中西部地區的決泱大國,它就是雄居秦、楚、巴蜀之間的古庸國。


失落的古庸國(上),並不弱勢的古庸國,為何在歷史中被抹去?

古庸國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發祥地,與黃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樣,同是中華文化的搖籃。在輝煌文明的推動下,古庸國曾經盛極一時。

商朝末年,庸作為數巴並立時一支重要部族跟從周武王伐紂,《尚書》上記載說:“武王興兵伐紂,庸率盧、彭、濮等八國以兵相從。”八國伐紂庸為上,立下大功後庸與巴一起被封為子國(庸國故地在今湖北竹溪縣一帶),巴庸一時成為周王室監控南方的重要力量和藩屏,這前後就是史稱“數巴並立”的時代。庸國的疆域也拓展至今陝西的山陽、鎮安、柞水、安康、漢陽、紫陽、嵐皋、平利、鎮坪,今重慶的巫溪、巫山、奉節,湖北的竹山、竹溪、房縣、神農架、興山、秭歸、巴東等縣,整個秦嶺東南山地和大巴山區大部皆為庸地,都城方城築在今竹山縣文豐鄉皇城村。

失落的古庸國(上),並不弱勢的古庸國,為何在歷史中被抹去?


古庸國曆史悠久,應早於秦,不讓於巴、楚。關於庸的起源,古往今來眾說紛紜。目前較流行的有以下幾種說法: -是“容成氏”說;二是“祝融”說,對於庸究竟是從容成氏而來,還是由祝融氏而來?祝融是為遠古三皇之一的祝融氏,還是帝嚳之臣重黎或吳回?史學界恐怕一時誰也難以說清。從諸多文獻看,傾向於後者稍微為宜,即庸人、楚人、巴人、蜀人、秦人,同屬於帝顓項苗裔的分支。但不管庸的始祖是誰,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即庸國的起源應在夏時或更早,也有可能與楚、巴起源於同一個時代。


作為一個氏族的文化史,論其古老文明,庸可與巴、楚相媳美。事實上,江漢中西部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庸人的祖先或許就起源於這地區。鄖縣猿人化石,女媧、舜等在庸地活動的歷史記載,就足以證明這一點。正是由於唐人千百年間世代在江漢中西部地區繁行生息,才編造出古老的庸人文化。

失落的古庸國(上),並不弱勢的古庸國,為何在歷史中被抹去?

古庸國是亞洲人類、中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 可以說她 與黃河流城的古殷商之地一樣,同是中華文化的搖籃。中華民族的先祖曾在這一地區有過廣泛的活動,著名的古人類化石“鄖陽人” 就出自江漢西部古庸國疆域內(現今湖北省鄖縣) ;《輿地紀勝》、《太平寰宇紀》記載的“女媧煉石補天”之所的“女媧山”,就在古庸國屬地(現今陝西省平利縣城西) ; 五帝之一的舜出生在姚墟(又名媯油),後又名西城(現今陝西省安康市內)、在《帝王世紀》、《史記》中均有記載。有人推測屈原的祖先就是庸國人。其故地在今湖北竹溪,近年其地發現了7.5萬平方米的庸國遺址。據三峽地區和陝西安康市考古發現,早在6000年前,庸國人便已發明了文字。這些文史資料,足見古庸國文化源遠流長之一斑。 千百年來,滄海桑田,古庸國屬地大部一分為三。按現今行政區域劃分,一部分現隸屬於陝西,-部分隸屬於湖北,一部分隸屬於重慶,還有一小部分隸屬於湖南。
據《竹山古志》記載:“竹山為古庸國, 春秋地人楚,戰國地入秦,復歸楚,後又人秦。”成語“朝秦暮楚”、“庸人自擾” ( 庸人自擾語出《新唐書》,據今人考證,與庸國有關)均與這裡有關。但讓考古學者深感遺憾和困惑的是, 此前並沒有在這一帶發現一件古庸國文物。


近日,湖北省竹溪縣的縣河鎮,發現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西周庸國遺址。這處西周庸國遺址位於縣河鎮政府東邊與竹山分界處,南接金沙坪, 北靠翟家壩。經現場採掘和徵集出t文物標本,陶製器皿製法為輪制,大板瓦為手工製作,以紋飾細繩紋為主,有素面,還有刻畫紋、表穗紋、 凹弦紋、乳丁紋等。經湖北省文物普查標本鑑定為西周遺址。據有關文獻資料記載,竹溪縣周朝時屬庸國。這對探索古庸國遺存提供了線索。

失落的古庸國(上),並不弱勢的古庸國,為何在歷史中被抹去?


庸國被消滅,但唐國文明並沒有消失:我們依然能看見庸人的身影,聽見庸人的聲音。


伏羲、女媧從遠古洪荒中聯扶而來,神農氏手握野草而至一伏襲和女媧在南國境內造人、補天、傳法,華路藍縷,福澤天下,至今猶有遺蹟傳諸於世,如寶豐鎮有女媧山,官渡鎮有伏教洞,得勝鎮有聖母山:神農氏在神衣架周圍遍嘗百草,尋找五穀,分辨靈草,開創了衣耕文明和東方醫藥文明。

蚩尤從遠方飄來,這位“古天子”是西南民族的先祖,自然是庸人的遠祖;炎帝從眼前閃過,這位神農傳人在西南地區經營多年,自然是庸人先祖;黃帝從眼前消逝,中華第一帝來自北方遊牧民族,曾與炎帝族大起干戈,得勝後握手言歡,還要巴人之女為妻,相當於庸人外祖。庸人正是西北氏羌族與西南百濮族的融合,三位古帝王都是庸人的祖先,也同時閃亮在中華古民族文明史冊上。

失落的古庸國(上),並不弱勢的古庸國,為何在歷史中被抹去?


尹吉甫正眺望著庸國。這位出生於現今房縣的周宣王殿下的大臣文武雙全,大概是庸國向周王朝輸送的傑出人才。他東征西討,築城壘堡,並且寫下《六月》、《商頌》等著作,充分體現了庸人在軍事、建築、詩歌等方面的睿智與藝術才賦。
屈原懷念著故國,他出生的秭歸縣昔日正是庸國的轄地。“帝 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庸亡三百多年後,屈原仍清楚記得那個日子。這位庸國後裔同樣具有庸人軍事、文化的特長,留下光耀千古的《離騷》、《天問》 等不朽詩歌。他也同樣有著庸人剛烈不屈的性格魅力,最終魂歸江水,千古流芳。

失落的古庸國(上),並不弱勢的古庸國,為何在歷史中被抹去?


庸國,最古老的神秘王國,幾千年來一直被歷史的迷霧所遮蓋。 上古時代,正是一群“庸人”建立了一個以“庸”為名的國家。庸人因為善於鑄造銅器被稱為“鏞人”,又因為善於建造城池攻守之道,被稱為“墉人”。
張家界的前身叫大庸,以致有不少人把“庸”看成是平庸的意思,因而“大庸人”變成了最最無用的人,聽起來非常忌諱。19年,改大庸市名為張家界市的時候,沒有人不拍手贊成的,有不少人說,從此我們再也不是“大庸人”了。
其實大庸的“庸”絕非平庸的“南”。大唐原是古國名,在春秋戰田時,是巴、秦、楚三國之間的國家,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南)。周武王革商紂之命,據《尚書》記載,他聯合西土庸、蜀、羌、微、盧、彭濮等族和方國,而庸國則是位列於這八國之首,足見在商代它就有了自己的領地,具備了國家的雛形。


庸國的疆土,比早期的秦及巴國還大,與南方崛起的楚國不相上下。用武王在分封土地時,最大的宗姬國不過百里,小者僅50裡,秦在春秋周平下時只有一個趙城,周早期的巴國疆土限於四川的東、北部及重慶的東、西北部:楚國疆土限於江漢平原至鄂東、南及湖南北部一帶。而古庸國,則基一個橫跨長江至漢水這樣一個地域遼闊的大國。

失落的古庸國(上),並不弱勢的古庸國,為何在歷史中被抹去?


以前,人們對庸國不是很瞭解,以為庸國是楚國的附屬國。實際上,施國包括麇、魚、夔等附屬小國,其東部含古糜屬地,東南部含鄂西及湖南張家界市及慈利、桑植等縣,今巴東、興山、秭歸、建始等縣,是古代夔國的領地,當然也為庸國所屬。


事實上,商湯至周早期的庸國疆土還應包括現今的荊州市及制門市的南部到今鍾祥帶。庸國的南部包括今天重慶的東北地區,含萬洲、開縣、梁平以北各縣。《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四川首州府 ,周庸國地……四寧、奉節、雲陽、萬縣、開縣、梁山(今重慶梁平)皆其地也。”


庸國的西部應包含現今的陝西省漢中市大部分屬地。《華陽國志.漢中志》說:“(漢中)本附庸國,屬蜀。”也就是說,漢中原本是庸國屬地。

失落的古庸國(上),並不弱勢的古庸國,為何在歷史中被抹去?


庸國的北部包含今天的湖北鄖西縣、陝西旬陽縣及商洛東部。在史書的記載中,陝西商洛一帶在夏 商時期的歸屬並不明瞭。大概其東部部分地區也屬於庸地。據《魏書》記載:“皇興四年置東 上洛,永平四年改為上庸機。轄商、豐陽二縣。”上庸郡就是商洛東部丹鳳、商南、山陽帶。名為嘉郡,可能與曾經是庸國屬地有直接的關係。



庸國疆士如此之大,在春秋前期少有。這樣大的一個獨立古老國家,電被誤解成楚國的附屬,《左傳》載:“庸, 楚之小國,庸人帥群蠻以來起後為楚所滅。”是非常可笑的。


疆域廣大的庸國並非是徒有其表,其國力也非常強大,地位、聲望招很高。庸國在商期時期,是群變之首,湖南北鬱、湖北西南鬱的“百濮”都歸集在庸國的磨下。這與庸國在當時的政治、軍事實力、威望是分不開的。唐國在春秋時期稱雄於楚、巴、秦之間,曾打收楚國幾次入侵,以至於給楚國造成遷都的威脅。最後的庸楚之戰,楚如果不聯合巴、秦,單靠某一個諾侯國想滅掉庸國,幾乎是不可能的。

失落的古庸國(上),並不弱勢的古庸國,為何在歷史中被抹去?


庸國不僅國力強大,其爵位也很高。《禮記·王制》說:“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儀禮》說:“同姓 大國則日伯父,其異姓則日伯舅。同姓小邦則日叔父,其異姓小邦則日叔舅。”庸國國君世代為侯伯,其他諸侯國則是:“雖大, 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日子。”周時分封制度是嚴格的,非伯者不能稱其為諸侯,庸即為伯,說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證明庸國的強盛。
庸國這個古國,在歷史上並不平庸。夏商時代,庸人擁有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形態,古庸國盛產五金,由此提出庸國是“鑄鐘大國”,掌握著先進的青銅技術,是以又被稱為“鏞人”。庸人不僅在新定居地帶來了巖葬文化,還帶來了先進的鑄造文化。庸國被滅以後,庸人中有一支遠走東南甌越(福建)山地,成了後來的百越中的越人一支,這個外來民族以善冶煉青銅器著稱,最初被稱為“鉞人”,鉞與鏞意義相通,都是指善於冶煉青銅的意思,鉞是一種青銅兵器,這也顯示了以武立國、精於冶煉的巴鋪人的一個特性。在古代,鉞越二字相通,鉞(鏞)人後來才被叫成越人。這支越人就是庸人的後裔,武夷山區一帶存在大量秦漢以來的懸棺崖拳,與庸人的風俗完全相同。商代的許多鼎器、大鐘都是庸人的傑作。


失落的古庸國(上),並不弱勢的古庸國,為何在歷史中被抹去?


庸人因善於築城建房又被稱為“墉人”,史載公元前1059年, 周請廟人築都於洛邑。今竹山縣文豐鄉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遺址的城牆,歷經三千餘年風雨仍然屹立,表明了庸人高超的建築藝術。庸人又是史料中所稱的最早飲茶的先民,“茶風源於巴山楚水間”。據《通志 ·民族路》記敘堵河流城的上庸,堯時是其長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在此發明了供類博車遊戲,與父帝堯戰于丹水之浦,“堯時庸人善奔,性狂放較賠”。庸人還擁有強大的軍事技術,惟廟人普戰秦楚不敬也”按我們今天的話說 浦人是當時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這也使他們能彙集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在眾多的方國中,盡顯雄威。


然而,3000年前如此強大的國邦,在孔子所編的《尚書.牧誓》裡,只有“武王伐紂,庸首會焉”的記載;司馬遷所撰《史記.楚世家》裡也只以“是歲滅庸”四字輕描談寫一帶而過。 除此之外,再也難以在史籍中找到對關庸國的隻言片語。庸國的歷史被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