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房縣人尹吉甫的遺物—國寶重器“兮甲盤”背後的故事

「十堰」房縣人尹吉甫的遺物—國寶重器“兮甲盤”背後的故事

國寶重器“兮甲盤”

尹吉甫遺物“兮甲盤”鑄銘文133字

“兮甲盤”內底鑄銘文133字,圖中白圈裡出現“兮甲”字樣。

“兮甲盤”因製作者兮甲而得名。兮甲,字吉父、吉甫,即尹吉甫。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父。

「十堰」房縣人尹吉甫的遺物—國寶重器“兮甲盤”背後的故事

房縣人尹吉普被稱為“詩祖”

經學者考證,尹吉甫是房縣人,為2800年前周宣王的重要輔臣,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軍事家。因為尹吉甫擔任的官職是內史,西周時內史又稱“內史尹”或“作冊尹”,簡稱“尹”,所以“尹”是官名。

作為《詩經》的主要採集者,尹吉甫被後世尊稱為“中華詩祖”。尹吉甫晚年被流放回房縣,死後葬於青峰山。至今,房縣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遺存。

「十堰」房縣人尹吉甫的遺物—國寶重器“兮甲盤”背後的故事

高11.7釐米、直徑47釐米的“兮甲盤”是尹吉甫的遺物。此盤為青銅質地,盤體呈圓形,附耳,盤沿邊緣飾有花紋,底座圈足缺失。

鑄於西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的“兮甲盤”,系尹吉甫所作,南宋時出土,由宮廷收藏。內底鑄銘文133字的“兮甲盤”,記述了尹吉甫遵天子之命征伐嚴允,獲得戰功而受賞賜一事。此盤對於研究西周的官制、戰爭、封賞、稅賦、奴隸、貿易管理、文化及體制具有重要意義。

「十堰」房縣人尹吉甫的遺物—國寶重器“兮甲盤”背後的故事

南宋文人張掄《紹興內府古器評》卷中有記載:“周伯吉父匜盤,銘一百三十三字。”張掄文中所引文字均見於盤銘。

“兮甲盤”銘文驗證了《詩經·小雅·六月》中的“文武吉甫”就是兮伯吉父。

“兮甲盤”的小故事

元朝時,“兮甲盤”曾被用來烙餅

元朝書法家、藏書家陸友仁《研北雜誌》記:“李順父有周伯吉父盤一百三十字,家人折其足,用為餅盤。鮮于伯樞驗為古物,乃以歸之。”說的是元朝宰相鮮于樞,喜收藏。一次,他在僚屬李順父家發現一隻銅盤,已被家人折斷盤足作為餅盤,鮮于樞細心考察,斷定是古代器物,遂將盤收藏。此盤就是有長篇銘文、傳世西周重寶“兮甲盤”。

據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資質資格認證部主任張習武透露,“兮甲盤”圓形,附耳,遺憾的是盤足缺失,皆因元代李順父收藏時被其家人折斷盤足後當成烙餅用的“餅鐺”。

張習武表示,儘管有所折損,但“由於兮甲盤流傳有序,銘文非常完整,內容涉及戰爭、封賞、天賦制度等,故此盤價值不亞於毛公鼎,堪稱國寶中的國寶”。

赫赫有名的“兮甲盤”歷經數代名賢收藏傳遞,直到清末民初輾轉至大收藏家、鑑賞家、著名學者陳介祺之手。清朝陳式芬《捃古錄金文》中說,“兮甲盤”為“直隸清河道庫器,山東濰縣陳氏得之者都市”。清朝收藏家方睿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中也說,“見元人《研北雜誌》,後入保定官庫,今為陳壽卿編修所藏。”

“兮甲盤”歷經宋、元、明、清大家收藏,民國時流失,不知去向。

國家鑑定委員會專家吳鎮烽介紹,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日本書道博物館傳出收藏“兮甲盤”的消息,後經多位專家鑑定,這是一件民國時期偽造的假青銅盤;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中文大學也曾傳出收藏“兮甲盤”的消息,後經專家鑑定,發現盤中銘文與原始拓片相差太遠,這一銅盤也是偽造的。

三年前曾回湖北展出

尹吉甫家廟位於房縣尹吉甫鎮寶堂寺。

國寶“兮甲盤”究竟遺落何處,百年無人知曉。

從此,人們只能從清朝兩位金石學家陳介祺、吳大澂等人遺留的拓片上看到盤的圖案和銘文了。隨著近年散佚海外的珍貴文物紛紛迴流祖國,“兮甲盤”終於露出端倪。

「十堰」房縣人尹吉甫的遺物—國寶重器“兮甲盤”背後的故事

張習武介紹,2010年,一位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華人慧眼識珠,花重金得到了這件傳世千年的國寶重器。

2014年,“兮甲盤”悄然回到中國,經多位權威專家鑑定,為真品無疑。它的迴歸,與2006年商代“子龍大鼎”迴歸祖國(現藏國家博物館)、2013年“皿天全方罍”迴歸祖國(現藏湖南博物館)一起,被稱為近年我國文物迴流三件大事。

2014年11月7日至11日,首屆“中國湖北文化藝術品博覽會”在武漢客廳·中國文化博覽中心舉行。國寶級珍品“兮甲盤”首次公開展示,其“返鄉”之旅頗為令人矚目。

就在2014年11月11日傍晚撤展時,潛心研究詩經尹吉甫文化30多年的十堰市詩經尹吉甫研究會會長袁正洪,專程趕到武漢,出現在展廳現場。“兮甲盤”的收藏者充滿愛國情懷,不惜重金購買“失蹤”百年的國寶,並且義務展出的精神感染了袁正洪;而袁正洪艱辛執著研究詩經尹吉甫文化的精神,也感動了“兮甲盤”的收藏者。二人親切交談後,經特批,袁正洪小心翼翼地抱著“兮甲盤”留下珍貴的合影。

尹吉甫傳說列入

國家級非遺項目

從1980年開始,袁正洪就在收集研究《詩經》和尹吉甫文化,多次深入到尹吉甫故里房縣考察,先後專程到四川瀘州、河北滄州南皮縣、山西平遙實地考察有關尹吉甫傳說。

經研究,他得出結論:西周太師尹吉甫,即兮伯吉父仕於西周,征戰于山西平遙、河北滄州南皮縣,其子尹伯奇故事傳說於四川瀘州。尹吉甫故里是湖北房縣,食邑房,卒葬於房縣。

袁正洪的研究受到博士生導師、中國詩經學會會長夏傳才的充分肯定,題詞房縣是“尹吉甫故里”、“詩經之鄉”。2006年,袁正洪執筆撰寫《尹吉甫傳說》,經申報被評為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12月3日,房縣《尹吉甫傳說》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中國詩經學會會員、十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組成員、十堰市詩經尹吉甫研究諮詢中心主任袁正洪介紹,《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居《五經》、《四書》之首,是中華文化的元典之一。西周太師尹吉甫是《詩經》的採風者、創作者、編纂者,亦是被歌頌者。他在《詩經》編纂成書過程中貢獻極大,他詩作的文采、其名篇的藝術思想對後人影響極大,可尊稱為“中華詩祖”。

□鏈接

“兮甲盤”銘文如下:

唯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略伐獫狁於彭衙。兮甲從王,折首執訊,休亡泯,王賜兮甲馬四匹、駒車。

王令甲徵治成周四方積。至於南淮夷、淮夷舊我帛畮人,毋敢不出其帛、其積,其進人、其賈,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則即刑鏷伐。其唯我諸侯、百姓、氒賈無不即市,毋敢有入蠻宄賈,則亦刑。

兮伯吉父作盤,其眉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兮甲盤”譯文如下:

西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三月月晦之庚寅日,宣王最初下令討伐獫狁於彭衙。兮甲遵從王命,克敵斬首執俘,將其泯滅,宣王賞賜兮甲良馬四匹、駒車一輛。

宣王又令兮甲東去成周(今洛陽)徵收和治理四方貢賦。至於南淮夷、淮夷原向我周朝交納田畝貢賦的農人,不得欠繳其貢帛和糧賦,其商貿交易必須按次序就市。若膽敢不執行周王命令,則予以刑罰、鏷殺或征伐。唯其提請各地的諸侯、百姓、商賈注意,在從事商貿時要在規定的市肆進行,不得到荒蠻犯上作亂的地方去做生意,否則也要刑罰。

兮伯吉父特此作盤記載這些事情,其眉壽(年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

報料微信關注:13807280110,報料電話:0719-81101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