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拉開產業重構大幕

謝良兵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這是首個最高層級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國家級戰略綱要文件。《綱要》的發佈,也正式拉開了一場產業重構的大幕。

  《綱要》對長三角區域的發展戰略定位為: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毫無疑問,細究這每一個戰略定位的背後,實際上都離不開兩個字:產業。

  有關產業規劃,在《第四章 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中有詳盡的描述。總體要求是要走“科創+產業”道路,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以科創中心建設為引領,打造產業升級版和實體經濟發展高地,提升長三角區域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勢。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而言,長三角區域的一體化,本質上就是長三角產業的重構。當然,重構的過程需要警惕的是產業同構。

  促轉型升級,重構長三角產業結構


  新的工業革命和產業國際化分工,深刻影響著經濟和產業發展。而中國經濟發展也已經進入了“新常態”,處於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這個時期,產業轉型升級是中國經濟轉型和持續增長的內在動力。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引擎,其產業能否成功轉型,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經濟和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路徑和方向。

  《綱要》對於長三角區域的產業定位,實際上就是新經濟,其包含兩個大的產業方向,即先進製造業和高端服務業:按照集群化發展方向,打造全國先進製造業集聚區;加快服務業服務內容、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共同培育高端服務品牌,增強服務經濟發展新動能。

  在更具體的產業方向方面,《綱要》提出了要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生命健康、大飛機、智能製造、前沿新材料十大重點領域,同時,培育一批相關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培育佈局一批未來產業。

  從《綱要》裡提到的新能源、智能汽車、延伸機器人、集成電路產業鏈、量子信息、類腦芯片、第三代半導體、下一代人工智能、靶向藥物、免疫細胞治療、幹細胞治療、基因檢測等產業關鍵詞可以看到,其本質上是對長三角區域現有產業格局的重構。

  當然,唯有此,才能讓長三角區域真正參與全球產業價值鏈的競爭,也才能讓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城市群成為世界級城市群。

  事實上,長三角區域的新經濟佈局在中國已經走在了前列,並且有相當不錯的產業基礎。這也是《綱要》做此產業佈局的底氣。

  根據《世界智能製造中心發展趨勢報告(2019)》顯示,長三角地區的上海、蘇州進入2019世界智能製造中心城市潛力榜的前十名,分列第二和第八。寧波、南京、合肥、無錫、杭州也進入世界前50強。這意味著在智能製造領域,長三角已經居於世界前列。

  而在互聯網與產業融合方面,杭州在阿里巴巴的帶動下,已經成為世界互聯網電商的重要基地。《綱要》提出要建設一批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構建覆蓋率和便捷度全球領先的新零售網絡。事實上,在“江浙滬包郵區”,這樣的產業基礎已經非常夯實。


  以科創引領,分工協作防產業同構

  事實上,在各類區域規劃的引導下,長三角的產業分工體系逐步明晰,各城市的產業佈局也基本上有了固定的方向。但城市的競爭依然在延續,《綱要》對於先進製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等新經濟方向的確定,也容易成為城市產業競爭爭奪焦點和同構方向。

  儘管經濟一體化的方向從來沒有變過,產業分工協作的方向也沒有變過,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由於歷史原因、行政干預等因素,長三角區域的經濟一體化還未實現,產業結構雷同和低水平同質競爭現象依然突出。

  一體化顯然不是together(在一起),而是integration(成為一個整體)。這個詞出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是隨著全球產業轉移和資本流動而形成的。它強調的是國家(經濟體)或城市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分工與協作,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綱要》對長三角區域內各城市的產業佈局有很明確的分工,中心區要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高地;蘇北、浙西南、皖北和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以及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等區域如何發展,《綱要》都給了方向性的指導意見。

  更具意義的是,《綱要》這隻“看得見的手”正積極推動長三角協同發展,從最初的產業、貿易分工,逐步轉向要素、價值鏈分工。當然,長三角區域要提升在全球價值鏈的位勢,還需要依靠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做資源的配置。

  為了防止產業同構,《綱要》重點提及推動中心區重化工業和工程機械、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向具備承接能力的中心區以外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區升級轉移時,要建立與產業轉移承接地間利益分享機制,加大對產業轉移重大項目的各項政策支持力度。

  產業的一體化離不開科技創新。《綱要》提出要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促進人才流動和科研資源共享,整合區域創新資源,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共同完善技術創新鏈,形成區域聯動、分工協作、協同推進的技術創新體系。

  其中,《綱要》提出探索人才柔性流動制度就是創新。《綱要》稱探索建立戶口不遷、關係不轉、身份不變、雙向選擇、能出能進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這將為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四省的人才提供富有競爭力的可行自由,盤活區域的經濟社會內生活力。

  另外,《綱要》參照美國硅谷的以交通要道為紐帶的科創走廊模式,提出要持續有序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打造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先試走廊。這其實是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的試驗地。

  如何真正實現長三角區域的產業一體化?正如《綱要》所說:要著眼於一盤棋整體謀劃,進一步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推動城鄉區域融合發展和跨界區域合作,從而,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協調發展格局。

  (作者系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