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魚雷視為水下導彈,當採取中段制導時,將會有怎樣的優勢?

如果我們將魚雷視為一種水下導彈,一旦火控系統將魚雷引導至距目標足夠近的距離,魚雷就可自主尋的。 但魚雷一般會遭到反制,通常的情況是發射誘餌對魚雷進行欺騙。目標還可能會對魚雷的攻擊進行規避,而魚雷的航速並不是很高(超空泡魚雷除外),在目標進行規避的情況下並不總是能追上目標。

把魚雷視為水下導彈,當採取中段制導時,將會有怎樣的優勢?

規避魚雷攻擊的訓練中,宙斯盾巡洋艦“韋拉灣”號正在高速轉向

與導彈相同,魚雷既有中段制導,也有末段制導。中段制導將魚雷導引至距目標儘可能近的距離內,這一距離由魚雷發射平臺的遠程探測能力所決定。舉例來說,通常情況下,與魚雷的高頻自導頭相比,一艘潛艇上配備的低頻聲吶能夠探測和跟蹤到更遠距離外的另一艘潛艇。

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面對的是速度較快的蘇聯核潛艇,所面臨的一個特別的難題是,任何一 種快速魚雷在航行時,水流流經雷頭時所產生的噪音都可能會覆蓋魚雷用於自動導向敵方潛艇的回聲信號。採用核裝藥的Mk45反潛魚雷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權宜之計。該型魚雷戰鬥部的殺傷範圍與現有魚雷的自導作用距離相當。對於Mk45反潛魚雷而言,只需依靠中段制導將其引導至目標的殺傷範圍即可。

把魚雷視為水下導彈,當採取中段制導時,將會有怎樣的優勢?

核動力攻擊潛艇“俄克拉荷馬”號填裝魚雷的畫面

然而,這一辦法的效果卻並不理想。除了其他一些原因外,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可能會傷及甚至損毀發射魚雷的潛艇。因而美國海軍從一開始就在尋找解決水流噪音的某種辦法。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美國 海軍終於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潛艇通過線導的方式控制魚雷高速航行至一定的位置(儘管這會產生較大的噪音),美國海軍將此階段的航速稱之為輸送速度。一旦抵達足夠接近目標的位置後,魚雷會降低航速,轉變為尋的速度。速度減至足夠低時,魚雷就可接收到足夠強的回聲信號,用以完成其任務。只要尋的速度不至於太低,且魚雷已足夠接近目標,這一方法就是有效的。一旦魚雷更加接近目標,監聽回聲信號就不再顯得那麼重要,魚雷就可再次加速,使目標難以躲避攻擊。這過去曾是,至今也是Mk48魚雷設計理念的基礎。Mk46輕型魚雷上可能有回聲吸收塗層,為了攻擊更加高端的目標,該型魚雷經過了改進,配備了新型可變燃料閥和動力系統,螺旋槳也變得更加安靜。可變燃料閥使魚雷在抵達一定位置後可將航速降為尋的速度(魚雷的中段制導相當於依據艦載聲吶數據進行程序制導)。

把魚雷視為水下導彈,當採取中段制導時,將會有怎樣的優勢?

MK48魚雷

值得注意的是,在魚雷的導引頭開始為魚雷提供製導之前,潛艇可一直為魚雷提供中段制導。而對於飛機和水面艦艇而言,魚雷完成發射的那一刻,中段制導就已結束。在完成發射後,由於用於中段制導的數據失去了時效,因而魚雷將更加依賴自導的方式尋找目標。從魚雷最後一次獲得制導數據開始,到開始進行自導為止,魚雷需要航行的距離越遠,追蹤到目標的可能性就越小。對目標追蹤造成影響的因素既包括目標的距離,也包括目標的速度。這也是為什麼需要發展以魚雷為戰鬥部的反潛導彈的原因。不過,由於核潛艇威脅的降低,反潛導彈的重要性也開始下降。例如,在美國海軍中,可垂直髮射的“阿斯洛克”反潛導彈需要從被防空導彈和“戰斧”巡航導彈佔據的垂直髮射系統中,爭得一席立身之地。

把魚雷視為水下導彈,當採取中段制導時,將會有怎樣的優勢?

美國海軍阿斯洛克反潛導彈

對於飛機而言,相關的影響因素為魚雷投放時的飛行高度。飛機飛得越高,聲吶浮標監控的海域越大,魚雷穿過該片海域追蹤到潛艇的可能性就越大(只要聲吶浮標的工作方式是被動的,在魚雷穿過該片海域時潛艇就不大可能改變航向或速度)。另一方面,飛機飛得越高,魚雷投放的精度就越低(亦即中段制導的可靠性就越差)。近年來,已有多個潛射防空導彈項目正在展開,這可能也會迫使飛機保持高空飛行。目前的解決辦法是在魚雷上使用與聯合直接攻擊彈藥相同的制導方式,使用可收放式彈翼增大魚雷的航程。

把魚雷視為水下導彈,當採取中段制導時,將會有怎樣的優勢?

美國海軍P-3C“獵戶座”海上巡邏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