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心臟支架的發展歷程嗎?快來看看吧

談到冠心病的介入治療,很多人都會理所當然的認為只是裝支架。這是不準確的,介入治療其實包括了一組技術,不僅僅是支架。冠心病介入治療全稱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英文簡稱PCI。介入治療包括了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PTCA)、經皮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以及斑塊消融技術等等。其中PTCA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球囊擴張。今天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和大家談談,拯救了無數人的冠脈介入治療,是怎麼樣一步步發展起來的。看一看那些醫學界前輩開創性的成果。

想了解心臟支架的發展歷程嗎?快來看看吧

冠脈介入手術——PCI


講到介入治療的起源,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德國的外科醫生沃納·福斯曼。他首次提出可以將一根導管通過血管插入血管,並且通過管子向心髒注入藥物和測量血壓。但是他的言論被無視甚至被嘲笑,因為當時普遍認為導管進入心臟會導致猝死。儘管不被同行認同,沃納·福斯曼就是自己身上做實驗,他直接將一根導尿管插入肘前靜脈,一直到右心房,並且利用X光膠片記錄下來,證明了導管進入心臟也是安全的。這種大無畏,為醫學獻身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因為他的開創性工作,在1956年,沃納·福斯曼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可謂實至名歸。

想了解心臟支架的發展歷程嗎?快來看看吧

沃納·福斯曼老爺子,狠人一枚


1941年兩位美國科學家(Dickinson W. Richards;Andre F.Cournand)首次永心導管檢查測定右心以及肺動脈壓和心輸出量,用來診斷先天性和風溼性心臟病。

1953年,Seldinger發明了經皮血管穿刺技術,現在做介入也就是用的血管穿刺技術。

想了解心臟支架的發展歷程嗎?快來看看吧

經皮血管穿刺技術


1958年10月30日,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的Mason Sones醫生意外發現冠狀動脈注射少量造影劑是沒事的,此前一直認為向冠脈內注入造影劑會造成心臟停跳。這樣一來,冠脈造影檢查這項冠心病治療里程碑式的技術被髮明瞭。

想了解心臟支架的發展歷程嗎?快來看看吧


第一階段:單純的球囊擴張階段(PTCA)

主要是德國的Andreas Gruentzing完成了世界上首例的冠狀動脈球囊擴張術。

在這個階段,就是單純的通過球囊將冠脈狹窄的部位擴大,一般要擴個2-4次,那個時候還沒有支架,擴完之後就這樣。這樣帶來的問題是再狹窄率很高,高達50%。

想了解心臟支架的發展歷程嗎?快來看看吧

球囊


想了解心臟支架的發展歷程嗎?快來看看吧

球囊擴張——PTCA


第二階段:裸金屬支架階段(BMS)

因為單純的球囊擴張再狹窄率高達50%,有了矛盾,就催生了新的技術的發展,當時的科學家就想,球囊擴張後,能不能弄個支架再撐一下。首先,將裸金屬支架植入人體的是在1987年瑞士的學者Urich Sigwart。為什麼叫裸金屬支架內,因為這是相對藥物圖層支架而言的,裸金屬支架,支架上沒有塗藥。裸金屬支架的再狹窄率在20%-30%,雖然大大降低了再狹窄率,但是還是很高。因此還需要研究,這樣就出現了支架發展的第三階段。


想了解心臟支架的發展歷程嗎?快來看看吧


第三階段:

藥物洗脫支架(DES)階段

藥物洗脫支架就是在支架表面塗有藥物,像雷帕黴素、紫杉醇、佐他莫司等。支架進入冠脈後可以緩慢的釋放藥物,這些藥物可以一直內皮的增生,從而起到降低再狹窄的作用,藥物洗脫支架可以將支架內再狹窄率下降到3% 甚至更低。但是,這樣一來又出現了新的問題,那就是支架內血栓的問題,植入藥物洗脫支架的患者術後要進行兩種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有的人雙抗後會出現大出血。

想了解心臟支架的發展歷程嗎?快來看看吧


第四階段:可吸收生物可降解支架

藥物洗脫支架並不是完美無缺,因此還需要不停的研究。當前的目標,是可吸收生物可降解支架,這種支架進入人體7-10天后開始被吸收,3個月左右可以被人體完全吸收。這樣一來不用吃這麼久的雙抗,也不會向前面幾代支架那樣,放在裡面就取不出來了。

三、冠脈介入的未來

我相信,冠脈介入的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的。每一種技術的出現,肯定不會是完美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肯定是越來越好的。

總結:想了解更多關於冠脈介入治療發展的相關知識的朋友,建議你可以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就能看到豐富的內容,比如直接輸入“冠脈支架的歷史”,就會出現很多相關知識,快去試試吧。

想了解心臟支架的發展歷程嗎?快來看看吧

今日頭條搜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