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元朝總引起爭議,因為對其瞭解太少誤解太多

南宋末年,南宋一眾文武百官逃至今廣東江門市的崖門鎮,與蒙古軍隊進行了一場生死決戰,最終宋軍戰敗全軍覆滅,數萬軍民蹈海殉國,史稱“崖山海戰”。“崖山之後,已無中國。”一說也很有流傳度。

崖山之後,宋亡元立。作為中國歷史上由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從某些角度來看,元朝確是最特殊、最具爭議性的朝代。

日前,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元史研究協會會長張帆做客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講座,以“如何看待元朝”為題,分享了他對於元朝一系列爭議問題的思考。

张帆:元朝总引起争议,因为对其了解太少误解太多

活動現場

元朝是中國的王朝嗎?

近代以來,一些國外漢學家出於政治或研究慣性的考慮,視元朝為大蒙古帝國征服史的一部分,而不算作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比如著名的“征服王朝論”以及被日本學者鼓吹的“崖山之後無中國”。但在張帆看來,對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很多表述都失於簡單。

“崖山之後無中國”不是現代人的創造,而是來源於明朝,有其歷史原因。張帆認為,討論這個問題的前提是我們對“中國”的定義是什麼。中國的概念自古以來變化很大,在地理上逐漸擴大,在內涵上逐漸豐富。他援引譚其驤的觀點,將中國的概念分為“古代的中國”和“近現代的中國”。

前者即狹義的中國,基本是以漢族活動區域、漢文化覆蓋的範圍為界,以秦朝為代表;後者即廣義的中國,是元朝以後的一個多元文化範圍的集合體,以清朝中葉(1759-1840)為代表。但隨著歷史發展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豐富,就很難再用這種狹義和簡單的概念來作為標準了。

在張帆看來,在這種矛盾分岔口,我們需要選擇一個最合乎道理、邏輯的標準。即是說,當歷史已經發展到近現代,大範圍的“中國”已然形成的情況下,如果還堅持用“古代的中國”來理解和框定元朝,顯然是不合乎道理和邏輯的。

除了地理上的中國,我們常說的中國,還有另外兩層中國的含義,即血緣意義的和文化意義上的。張帆認為,從血緣意義這個層面是很難進行討論的,因為人群遷移、戰爭、融合、雜處,使得血緣意義上的“炎黃子孫”很難界定。而文化意義,關心人群在文化上是否接受以華夏漢族為中心的傳統文化,即“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元朝雖然和漢文化有些偏離、差距,但基本上還是用這套理念建立王朝、設置體系進行治理。

“所以,元朝就主要性質而言,屬於中國。”張帆同意日本學者杉山正明的提法,“元朝之前,是小中國,元朝之後,才出現大中國。”所以,元朝不僅是中國的王朝,而且還初步奠定了古代中國向近現代中國轉變的基礎。

應當如何認識成吉思汗的歷史地位?

張帆認為,成吉思汗不僅僅是帝國創造者,更是民族締造者。“對成吉思汗,不能完全當成一般的歷史人物來看待。”

蒙古族是圍繞成吉思汗家族而成的民族群,沒有成吉思汗就沒有蒙古族,所以他具有現實意義。“成吉思汗的出現,根本上改變了草原的格局。”張帆說,“而且蒙古族覺得他是本民族認同和感情的象徵,所以就不能接受對其如此不敬。”

但另一方面,一些外國學者將成吉思汗描述為全球化浪潮最早的推動者,恐怕也是拔高之嫌。一些歐美和日本的學者認為,原本世界各大文明互相隔絕,成吉思汗以後才出現了一系列事件,比如馬可·波羅、哥倫布等一環環發生連通,所以全球化最早是成吉思汗做起來的。

在張帆看來,成吉思汗自身並未意識到所謂“全球化”概念,他完全是出於征服的目的發動戰爭,並不是為了加強溝通交流,其子孫又把這種征服發揚光大,最後建成帝國。所以這是一種結果,而不是一種目標。並且這種“全球化”代價過大,死亡太多,“像中亞、西亞這邊的文明,破壞很嚴重,很多城市都是毀滅性地消失了”,所以說成吉思汗是全球化最早的推動者,更像一種盲目歌頌了。

關於蒙古征服戰爭中的屠殺現象

“蒙古人打仗不是以首級為記功的標準,通常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屠城是有人反抗所以以儆效尤。中外文獻記載中,統計來源很多是道聽途說,數字不能輕易相信。但現象無法否認,因為蒙古自己一方也有記載。”張帆談道。

在張帆看來,蒙古征服戰爭中的屠殺現象與希特勒式的種族屠殺有著本質的區別,是出於征服戰爭的需要,而不是針對特殊種族。“而且,古代戰爭普遍如此,都對人類的生命缺少尊重,蒙古人又處在野蠻—文明轉型期,深受叢林法則的影響,情況就自然更加嚴重。”

但在和平情況下的蒙古統治者並不嗜殺。元朝的法律法規很寬鬆,有資料記載說,後期元朝的南方很少殺人,偶爾殺人大家都要奔走相告,沒見過殺人要去看一看。“朱元璋都說元朝統治太寬了,說‘宋元寬縱’,社會管理過於鬆弛。”

“而且,元朝皇帝還特別推崇佛教,動不動便大赦。”張帆說,“我過去開玩笑說元朝是犯罪分子的天堂。有一個人犯了罪,就裝死,過兩天大赦就可以跑出來,說,我沒死但你也不能抓我,大赦了!”

對於這樣的歷史問題,張帆有一個原則:歷史事實無法抹殺,歷史恩怨難以釐清,“當然,我們不能忘掉歷史,不能稀裡糊塗過去,只是我們要把事情搞清楚。”

應該如何評價元朝的統治?

對於這樣一個受各種爭議的朝代,我們又應該如何評價它的統治?

在張帆看來,元朝沒有達到所謂“王朝週期律”下的常規壽命,統治不算成功。元朝沒有外患但壽命反而更短,皆歸於其內部問題沒有理順。“蒙古統治者與漢族社會沒有磨合好。”張帆說,“有人把它和秦朝、隋朝相比,說一百年就不錯了,但我覺得不是。”

“秦、隋是沒有站穩腳跟就垮了,但元朝是站穩了腳跟的,慢慢衰亡了。大一統王朝該出現的問題都早早地出現了,管理水平不夠,所以便滅亡了。”

但元朝對中國歷史發展,尤其是政治一塊有重要影響。在元朝的統治下,中國疆域擴大,中央集權加強。“要總結的話,元朝最大的貢獻還是疆域、民族和制度遺產,於某些方面的創新很超前,比如紙幣、海運、中西交通。”

儘管在民族政策上存在較為明顯的不平等問題,但在張帆看來,這種不平等性被後人誇大了。四等制在原來的教材表述中是“元朝的民族等級制度”,把老百姓分為四個等級,而張帆認為這種表述是不精確的。

“不是政府下的這個定義,是因為政府對社會上不同族群難免有不同政策,積累多了以後被人概括為四等制。”張帆解釋說,這些政策不是一刀切的四個檔次,“雖然學術界沒有特別定論,但我在教育部編寫中學教材的時候已經把看法寫在課本里了:元朝存在一種對不同族群的差別對待政策,被後人概括為四等制。”

“元朝總是引起爭議,歸其原因還是在於瞭解太少,誤解太多。”張帆總結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