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六歲選美冠軍驚為天人:早早踏進名利場,是愛孩子嗎?

要保護好孩子,讓孩子在正常的環境和正常的節奏裡慢慢長大。




近日來自泰國的一個小女孩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


女孩叫芙蕾雅,今年6歲,11月初在泰國小姐選美比賽中奪得了兒童組的冠軍。

泰國六歲選美冠軍驚為天人:早早踏進名利場,是愛孩子嗎?

看看現場發回的芙蕾雅照片:

五官精緻,皮膚白嫩,水汪汪深邃的大眼睛 ,頭頂銀色桂冠,身穿白色禮服裙,氣質優雅。另一身水藍色的羽毛選美裙俏皮靈動。一派天使降臨既視感。

照片曬出,引發狂熱追捧,很多人羨慕這個美麗女孩自帶本錢,一出場就掙下了有些人一輩子也掙不到的名氣和財富。一些母親眼紅耳熱之際,也想生女孩了。

但也有很多人質疑這件事,覺得女孩的妝太濃,衣著性感,不如素顏更有孩子氣的天真。

泰國六歲選美冠軍驚為天人:早早踏進名利場,是愛孩子嗎?

看著美輪美奐的照片,驚為天人的同時,卻覺得很不舒服。

影視劇中孩子的角色,一直對童星有著需求,如今又發展到童裝模特,平面模特,使一些孩子早早進入生存競爭行列,成為家長賺錢機器。泰國舉辦的兒童選美比賽,又讓這種童星遴選,達到極致。這些孩子畫上濃妝,穿上性感服飾,在舞臺上學著成年人的樣子搔首弄姿,招來無數譭譽。這樣的生活,是一個年幼的孩子所需要的嗎?

早早將年幼的孩子帶入光怪陸離的名利場,這絕對不是愛孩子,其負面影響,不是萬眾追捧的榮耀和日進斗金的暴富所能補償得了的。

泰國六歲選美冠軍驚為天人:早早踏進名利場,是愛孩子嗎?

失去了自由成長的童年。在聽故事,看繪本,享天倫,瘋玩瘋跑的年齡,被迫接受大量枯燥的專業培訓,到處參賽跑場子,導致爛漫天性被壓抑,成為早熟的“小大人”。就像那枚來不及接受足夠的光照和養分,按照節令醞釀成熟,早早被催熟的青澀果子。

身體發育受到影響。2010年4歲的鄧鳴賀成為河南省十大兒童名票,六歲登上春晚舞臺,粉雕玉琢的福娃形象受到全國觀眾的喜愛,走紅之後商演不斷 ,8歲患白血病去世。鄧鳴賀的患病去世未必就是走紅導致,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由於從小就高強度訓練和頻繁演出,過度緊張勞累透支了孩子的健康,降低了孩子的免疫力,導致花朵早早凋落。

童星普遍睡眠不足,玩耍不足,正是穿純棉,著寬鬆的時候,卻穿上了成人的衣服,敞襟露懷,高跟6寸,濃妝豔抹。這些對孩子骨骼皮膚以及神經肌肉發育都會產生不好的作用。

泰國六歲選美冠軍驚為天人:早早踏進名利場,是愛孩子嗎?

人格心理發育受阻。孩子先要完成自身身心發育,到了一定階段後才能轉入發展階段。正常情況下,在家庭教育和幼兒園學校聯袂教育下,孩子的心理,情感,人格一步步慢慢展開,不斷加強。而早早轉向名利場的孩子,個人身心發展的節奏被人為加快,甚至直接切入職業發展頻道,造成先天不足,基礎不牢,發展後勁不足。王安石《傷仲永》一文就述說了一個早慧兒童由於被貪婪的父親領著到處賣弄賺錢,得不到後續學習,最後“泯然眾人矣”的悲劇。早慧兒童除非繼續有計劃有重點地接受教育訓練,否則,只能導致早衰的下場。

知識結構很難完整。早早將孩子框入專業領域,佔去了接受普通教育的時間和精力,孩子的知識結構單調貧乏,升學就業時被擋在門外,只能進入娛樂圈。但娛樂圈裡水很深,對孩子身心發展戕害大於滋養,童星的歷史未必能保證這條路暢通無阻,很多童星出身的孩子最後下場很悲慘。

泰國六歲選美冠軍驚為天人:早早踏進名利場,是愛孩子嗎?

心理變得浮躁虛榮。著名舞蹈家楊麗萍 因為舞蹈放棄生育,將外甥女小彩旗定為接班人。春晚一舞成名後,小彩旗開始膨脹,練舞不刻苦,身材管理不用心,熱衷於夜店和交際,與富二代交往,藝術上一直沒有長進,最後被楊麗萍棄用。最近有網友見到小彩旗,才19歲的彩旗,已經胖得認不出來了。年少成名,又不能很好的自律,最後肯定一事無成。

2008年8月8日年中國奧運會開幕式上,一襲紅色紗裙、扎著雙馬尾的林妙可表演《歌唱祖國》。憑藉嬌俏可人的熒屏形象,林妙可一舉成名,奧運開幕的短短一小時後,便有網友宣佈已經建立了“林妙可中文網”,封她為“最小謀女郎”。

泰國六歲選美冠軍驚為天人:早早踏進名利場,是愛孩子嗎?


但僅僅四天後,被央視記者猛料——開幕式上那首感染了全國億萬觀眾的《歌唱祖國》其實並不是林妙可原聲,而是另一個7歲女孩——楊沛宜所唱。至於原因,據說是由於楊沛宜當時正處於換牙期,形象不適合出鏡。

林妙可“中國第一童星”的頭銜還未及坐實,王座就悄然崩塌。

從此,兩個女孩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楊沛宜的父親楊慧松,在女兒未能登臺後輕言安慰:“上帝替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必然給你打開另一扇窗。”他迴避了大量前來採訪的記者,他拒絕了公司為楊沛宜開設微博,由專人管理的提案,認為"這對於沛宜的影響肯定是弊大於利,甚至利很少"。

泰國六歲選美冠軍驚為天人:早早踏進名利場,是愛孩子嗎?

在參加過香港國慶六十週年晚會演出後,楊沛宜漸漸從公眾視野裡消失,重歸普通學生身份。她依然喜歡唱歌,在人大附中歌舞嘉年華里出現,還和同學一起組建樂隊,自己也創作。但音樂在她現在的生活中,更多是一種愛好,而不是職業。

《人物》雜誌記者曾問過楊慧松:“楊沛宜將來是不是不往音樂方向發展了?”楊慧松搖頭說:

女兒未來有無數的可能性,但是現在,她需要過她的15歲暑假。

與之相反,林妙可頻頻代言產品、出演廣告、參與電影電視劇、商演,後來參加了藝考。只是,她的演技及歌聲都未得到認可,還要時刻接受媒體對她外貌颱風語言風格的diss。

著名演員濮存昕曾建議林妙可自然說話,“回到原有軌道,去學習去成長。參與過多的拍攝,太多老師教她,失去本該有童真,讓人害怕這孩子不像是孩子。

由於家長過度控制,由於底蘊不足,由於干擾過多,林妙可藝術發展前景黯淡,個人卻時常被黑得慘不忍睹,被稱為“一把好牌打得稀爛 ”。

泰國六歲選美冠軍驚為天人:早早踏進名利場,是愛孩子嗎?

而被父母精心保護的楊沛宜,卻過了一個平靜卻豐盈的童年少年,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

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告訴我們,

孩子就要當孩子來養,即使有著極高的天賦和百年不遇的機會,也要保護好孩子的童年,不急功近利,不揠苗助長,更不要將孩子過早推進染缸一樣的名利場。

讓孩子在正常節奏下慢慢長大,這才是真愛。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