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人來瘋”,過度溺愛?過度約束?都不行


孩子“人來瘋”,過度溺愛?過度約束?都不行

帶孩子去親戚家,或者參加婚宴,又或者家裡來了客人時,立刻展現出“小麻雀”的本性,變得特別興奮,不停地歡呼雀躍、大喊大叫。一會兒打開電視,把音量放到最大;一會兒上躥下跳,模仿動物的叫聲;一會兒又把洋娃娃抱出來,在客人面前玩過家家……

如果爸爸媽媽出來制止這種行為,反而會鬧得更厲害。雖然知道這是小孩子的“人來瘋”現象,在家放肆一點兒也就算了,但在外面也這樣,爸爸媽媽總覺得面子上有點兒掛不住。

但其實,人來瘋是很多孩子都會出現的情況,哪怕是平日素來乖巧、禮貌的孩子,當客人來做客,或者去別人家做客時,突然就變得無理取鬧起來。這種情況下,眾人的目光很快就會聚集到孩子身上,而家長往往會因此而特別難堪。

孩子“人來瘋”,過度溺愛?過度約束?都不行

這種“人來瘋”的現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會出現“人來瘋”的現象,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過度溺愛、過度約束、過於安靜。

01.過度溺愛

隨著“優生優育”理念的普及,父母、祖父母兩輩人都在圍繞著孩子轉,儘可能地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都比較強,並且習慣了這種被全家人關注的待遇。

因此,家中一旦來了客人,或者去別人家做客時,父母關注的焦點就會發生轉移,孩子此時就會有“失寵”的感覺,於是就會採用任性、不聽話等方式,重新喚起父母和他人的關注,好像在對父母說:“還有我呢,不要把我忘記了!”

02.過度約束

有的家長則過度解讀了“三歲看老”這句話,一旦發現孩子有不對的地方,就想通過嚴格管教的方法,把不良的苗頭扼殺在搖籃之中,避免在今後產生不良影響。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比較壓抑,被關在家中的時間遠遠大於在外玩耍的時間。

因此,只要家裡來了客人,或者到別人家做客時,孩子就很容易“釋放天性”,做出過於誇張的舉動。如果這個時候,客人還用“開朗”“活潑”等詞加以表揚,孩子更容易表現出得意忘形的樣子。過度嚴厲的管束也會引起孩子的“人來瘋”現象,平時家長不讓孩子與外界接觸,孩子就像籠中的小鳥,被抑制了愛玩的天性。如果家中來了客人,而且客人還誇獎孩子活潑,這時候家長又很寬容,不好意思當著客人的面訓斥孩子。孩子會敏感地感覺到這種變化,利用這個機會來解放自己。

孩子“人來瘋”,過度溺愛?過度約束?都不行

03.過於安靜

還有的家庭,家中的氛圍過於安靜,這也不利於孩子成長。家長從事文學、藝術類的家庭比較容易出現這種狀況,家長陪伴孩子過少的家庭也可能出現這種狀況。所以,一旦有外人來做客,家中的氛圍就會明顯地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會給孩子帶來強烈的刺激,使孩子出現“人來瘋”的表現。

孩子出現了“人來瘋”的情況,家長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問題,而不是批評孩子為什麼要做出這般奇怪的舉動。一般來說,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家長嘗試、探索:

第一,為孩子創造與外界接觸的機會。

這種方法特別適合在過度約束和過度安靜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孩子與外界接觸得多,看見陌生人時的新鮮感就會少一些,孩子表現“人來瘋”的慾望和強度都會顯著弱一些。其本質,是提高了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

第二,不要冷落了孩子。

客人到訪時,應該鄭重地向客人介紹孩子,不要讓孩子受到冷落。除非要聊特別重要的事情,家裡有客人到訪,應當讓孩子多與客人接觸,這也是孩子學會問好和招待的最佳時機,能夠從中讓孩子學會基本的待客之道。如果需要孩子迴避,也不要把孩子單獨支到一邊,應當派出父母中的一位陪著孩子。

孩子“人來瘋”,過度溺愛?過度約束?都不行

第三,改變“人來瘋”宜疏不宜堵。

當孩子發生“人來瘋”的行為時,家長不要急於改變這種情況,因為直接的說教可能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最好的辦法是與孩子玩在一起,在溝通中逐步解決問題。即便真的需要批評,也要注意方法。如果孩子還小,家長應該及時讓孩子清楚自己錯在什麼地方,要平和地告訴孩子,這種行為不禮貌、大家都不喜歡。如果家長過於激動,不僅會讓客人尷尬,孩子也聽不進去。如果孩子比較大了,更不能當著客人的面教訓他,以免傷及孩子的自尊心。

第四,巧用“人來瘋”展現孩子的長處。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讓家長頗為頭疼的“人來瘋”也一樣。家長其實可以巧用孩子的“人來瘋”,引導孩子在客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優點和特長。這個時候,出於一種炫耀自己的心理,孩子的表現往往會比平時要好。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更容易獲得他人更高的評價與肯定,這對發揚孩子的長處,增加孩子的自信也有莫大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