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晚年定居泉州是鍾愛泉南佛界的一片純潔之氣

弘一法師晚年定居泉州是鍾愛泉南佛界的一片純潔之氣

弘一法師晚年定居泉州是鍾愛泉南佛界的一片純潔之氣

本該是秋風舞落葉的時節了,清源山上卻仍是鬱鬱蔥蔥,登山遊人往來不輟,惟深藏弘一法師舍利的墓塔前一片寂寂,弘一絕筆“悲欣交集”的石刻旁,總有來自各地的賓客們靜立成行,輕聲哼唱起那首“長亭外,古道邊”的老歌,心中不免充滿對這位僧人的種種聯想,也許一百個人心中會對弘一有一百種理解和想像,但透過歌詞意境之空靈悠遠,千百種想像也會不自覺地出現重疊,膠著於俗世浮沉的心靈能從中得到一份慰籍寧靜。

弘一法師晚年定居泉州是鍾愛泉南佛界的一片純潔之氣

弘一法師晚年定居泉州是鍾愛泉南佛界的一片純潔之氣

“人天長夜,宇宙黯暗,誰啟以光明?

弘一法師從進出名場、瀟灑無羈的風流才子到青燈黃卷、草鞋布衲的空門高僧,以其在音樂、書法、話劇、繪畫、文學、佛學等多方面傑出才華,在中國的近現代藝術史、宗教史上寫下重要一頁。

這位德高望重的高僧遁入空門廿四年,最後十四年均在泉廈漳渡過,其中在泉州住錫的日子最長。全國難再找出像泉州這樣與法師特別有緣的地方來了。他的足跡遍佈晉江草菴、泉州開元寺、光明寺、銅佛寺、朵蓮寺、清源山、梅石書院、南安雪峰寺、石獅檀林鄉福林寺、安海水心亭的澄亭以及永春、惠安等地。

弘一法師晚年定居泉州是鍾愛泉南佛界的一片純潔之氣

李叔同是中國最早從事樂歌創作的藝術家,《送別》創作於他執教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期間,這正是他從事藝術教育的黃金時期,也是他歌曲創作的豐收期。早在一九O五年李叔同就出版了《國學唱歌集》,但無論從數量上講,還是從歌曲的藝術水平上看,這一時期的歌曲作品皆是他的精品。在創作手法上,古國文化薰陶使他作歌傾向淡雅脫俗的詩化意境,配曲上,他喜歡採用歐美流行曲調如意、英、法、德、美等國的著名歌曲偶爾也選用民歌,而且和曲調配合得很妥貼,《送別》就堪稱典範。曲子原為美國通俗歌曲作者J.P.奧德威(1824-1880)所作,充滿了淡淡的旅愁與鄉思,弘一的再創作使樂曲的意境風格更為雅緻深邃,符合東方審美的意趣。一首《送別》傳唱數十年,經久而不衰,正是清空雋美的歌詞、悠揚的曲調打動了千萬普通尋常人的心扉,類似作品不勝枚舉。大師所作的樂歌大多精選西洋優美曲調填詞,無形中把外國音樂介紹到中國來,也為中外音樂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從“李叔同”的消失到“弘一法師”的誕生,其“先識器而後文藝,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的文藝觀既是他本人的真實寫照,也為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資源,只有將人做好,其文藝才可能立得起來,立得持久。弘一之令人念念不忘,絕不僅在於其個人的藝術造詣高深,更在於他將一已之才學稟賦化作薪火相承。作為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啟蒙者之一,他所創作的樂歌感染了幾代人,在他手中更是扶持出諸多音樂家、教育家、藝術家,如劉質平、豐子愷等。這種胸懷與責任感一直到他出家後亦然,到他晚年植根閩南時,在談到他致力弘律的本意時說:“……甚願得有精通律義之比丘出現,能令正法住於世間,則餘之弘律責任即竟。”如能得“數人發弘律之大願,肩荷南山之道統,以此為畢生之業者,餘將盡其綿力,誓捨身命而啟導之。”這等高風品性使他走過人群而不染塵埃,且步步蓮花,把藝術的純和美借漣漪傳之四方。

人們來泉州,參觀了開元寺古桑園附近的弘一法師紀念館,登臨大師曾駐錫的惠安淨峰寺,目睹弘一法師用過的簡陋的板床、木枝刷牙工具等遺物,心靈無不深深撼動。大師所居陋室窗外遠跳即是三面環海的開闊之濱,身處蝸居而胸懷天地的豁達從容,於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以冰霜自勵,以穹窿之量容人,勇猛精進,誓不退縮,便是弘一法師的過人之處。

弘一法師晚年定居泉州是鍾愛泉南佛界的一片純潔之氣

泉州對弘一文化的珍視與尊崇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弘一法師晚年定居泉州是鍾愛泉南佛界的一片純潔之氣,其自擇清源山而葬,與泉州的山山水水、鄉人百姓、文化、教育、藝術界等人士結下了深深的人緣和情緣。弘一法師在一九三五年十月離開惠安淨峰前,凝望著自己種下的菊花在牆頭上掛滿蓓蕾,遂口占一絕:“我到為植種,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

人們回顧了弘一法師在藝術與佛學方面的造詣,使人們有機會重新認識這一傑出高人的豐功偉績與其鮮為人知的生動細膩的一面。大師自己曾言:“人生之浮華若朝露兮,泉壤興衰;朱華易消歇,青春不再來”,但他一生為人們留下的精神財富,將保朝露純潔鮮新之質,百世流芳。

弘一法師晚年定居泉州是鍾愛泉南佛界的一片純潔之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