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弘一法師:半身繁華,半身空門 臨終絕筆為何寫“悲欣交集”?

本期人物

弘一法師:李叔同

半身繁華 半身空門

弘一法師:半身繁華,半身空門 臨終絕筆為何寫“悲欣交集”?

弘一法師

1918年的春天,一個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尋遍了杭州的廟宇,最終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廟裡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38歲的他原來是西湖對岸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教員,不久前辭去教職離開學校,在這裡落髮為僧。

他的妻子知道已挽不回丈夫的心,便要與他見最後一面。

清晨,薄霧西湖,兩舟相向。

妻子:"叔同——"

李叔同:"請叫我弘一"。

妻子:"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

李叔同:"愛,就是慈悲。"

弘一,俗名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是近代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也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文學藝術人才。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被後人尊稱為弘一法師,1942年10月13日於福建泉州溫陵養老院圓寂。

李叔同,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39歲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送別》 作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杯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送別》是李叔同在1914年創作,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李叔同出生於1888年,家裡經營鹽業和錢莊,是天津鉅富。他的前半生是風情才子,後半生是卻是世外高僧。

弘一法師:半身繁華,半身空門 臨終絕筆為何寫“悲欣交集”?

弘一 行書“無上清涼”

半生繁華

在中國百年的文化史中,李叔同是公認的通才和奇才。

無論音樂、戲劇、書法、繪畫、詩詞皆是一流,堪稱全才大師,中國現代藝術的鼻祖,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藝術巨匠。

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最早將油畫、鋼琴、話劇引入中國,擅長書法、詩詞、丹青、音律、金石,在當時是整個學術界神一般的存在。

他傳奇的一生為我國近代文化、藝術、教育、宗教領域裡貢獻了十三個第一,堪稱卓越的文藝先驅,他愛國的抱負和義舉更貫穿於一生。

1880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個亦官亦商的富裕人家,李家世代經商,到李叔同已經是名門望族,出生於鐘鳴鼎食之家,李叔同其實是個“富二代”。

8歲讀四書五經,13歲攻歷朝書法,

15歲寫詩:“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終如瓦上霜。”

驚才絕豔,名噪一時。

1911年回國後,應一位校長之邀,任浙江兩級示範學校(後更名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圖畫、音樂教師之職。他大膽開設了人體繪畫課程

他填詞選曲的《送別》,傳唱至今

在他從事藝術教育的七年間,培養了不少現代中國早期藝術人才,漫畫家豐子愷,國畫家潘天壽、沈本千,音樂家劉質平、李鴻梁,古文學家黃寄慈、蔡丐因,藝術教育家吳夢非,作家曹聚仁等等,都曾師承於他。

至此,他的人生繁華旖旎,是風流富貴的翩翩公子,是無所不精的留洋才子,搞戲劇、做音樂、寫書法、玩篆刻……是萬眾矚目的藝術家,享盡風光。

但也許正如他15歲寫的詩:“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終如瓦上霜。”

父母早亡,生性敏感,加上早熟的思悟,其實讓他過早地看到了人世間的無常與悲苦,他希望藉助藝術,來安撫內心的痛苦,但卻屢屢不得。

前半生的繁華,對他而言彈指一揮間,不值得留戀。

於是在盛名抵達巔峰之際,他拋妻棄子,遁入空門,從此苦修半生,留給世人難以揣測的玄迷。

弘一法師:半身繁華,半身空門 臨終絕筆為何寫“悲欣交集”?

半生空門

路奇導演的電影《一輪明月》便描述了這一段故事。

他的後半生,“以戒為師”,晨鐘暮鼓,青燈古佛度流年,淡泊無求,一雙破布鞋,一條舊毛巾,一領衲衣,襤褸不堪,了寂無色,卻供養出了更超然禪意的花枝。

他處處苦行,處處隨緣。

弘一法師:半身繁華,半身空門 臨終絕筆為何寫“悲欣交集”?

弘一 行書“華嚴經句”

他去虎跑寺斷食二十天。晨鐘暮鼓,青燈佛卷,遠離浮華塵囂,靈魂漂浮四十年,他似乎找到最終歸宿。

他認為世間竟沒有不好的東西,一切都好,小旅館好,粉破的席子好,鹹苦的蔬菜好……什麼都有味,什麼都了不得。

悲憫處世,福緣佈施。

弘一法師:半身繁華,半身空門 臨終絕筆為何寫“悲欣交集”?

弘一法師圓寂時有兩件小事令人深思。一是他圓寂前夕寫下的“悲欣交集”的帖子,無論是這句話本身,還是他所寫的墨寶,都使人看到一位高僧在生死玄關面前的不俗心境,既悲且欣,耐人尋味。

二是他囑咐弟子在火化遺體之後,記得在骨灰罈的架子下面放一缽清水,以免將路過的蟲蟻燙死。

他對萬物都心懷悲憫,惜物、惜人、惜福。

他有著曠世之才,無論做什麼,“做一樣像一樣”。

年少輕狂是才子,浪跡津滬,誠然一個翩翩公子;學成歸國做教師,誨人不倦,自有天下名士風度;遁空門為法師,精研律法,終成一代律宗高僧。

前半生浪跡燕市,廝磨金粉;後半生晨鐘暮鼓,青燈古佛度流年。

他的一生,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

張愛玲:“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林語堂:“他曾經屬於我們的時代,卻終於拋棄了這個時代,跳到紅塵之外去了。”

魯 迅:“樸拙圓滿,渾若天成。得李師手書,幸甚!”

豐子愷:“人生境界可分三等。一曰物質生活,此大多數也。二曰精神生活,即學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數。三曰靈魂生活,即宗教也,得其真諦者極少數耳。弘一法師則安步閱此三層樓臺也。”

是的,李叔同,恰恰屬於第三種。

周恩來對曹禺說:你們將來如要編寫《中國話劇史》,不要忘記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後的弘一法師。他是傳播西洋繪畫、音樂、戲劇到中國來的先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