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何三萬蒙古鐵騎敗給八千英法聯軍,原因是什麼

在北京有一座幾乎被人遺忘的八里橋,在北京當地人的眼中,這是再平凡不過的一座老橋。如今,橋身依舊佈滿了坑坑窪窪的小孔。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斑駁的痕跡究竟因何而來。下面,大家就跟著小編來了解一下,這些坑坑窪窪的小孔背後的悲慘歷史。

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何三萬蒙古鐵騎敗給八千英法聯軍,原因是什麼

1860年,英國夥同法國組成聯軍,捲土重來,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他們一路北上,迅速攻陷了天津,轉眼間就兵臨了八里橋。就在這座橋上,他們面對的,是這個破落王朝最後的希望。於是,在咸豐皇帝的旨意下,被稱為蒙古王師的僧格林沁鐵騎軍前來迎戰。可是,剛剛經歷了克里米亞戰爭的英法聯軍,將擊敗了俄國人的線膛槍,以及野戰火炮帶到了亞洲戰場。

但是,組成紫禁城外最後一道防線的僧格林沁鐵騎軍,卻還是使用著鳥銃、火炮等老式武器。相比第一次鴉片戰爭,他們絲毫沒有長足的進步。在德里松伯爵的《翻譯官手記》裡,對這場戰役有著這樣的描寫:這一次,中國人不是躲在城牆的後面,或有工事掩護著來進行戰鬥了。他們現在已經挺身而出。

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何三萬蒙古鐵騎敗給八千英法聯軍,原因是什麼

而在英國人的手記裡還有這樣的記述:法國和英國的炮兵,壓倒了他們的箭、矛、遲鈍的刀和很不像樣的炮。這是一場子從開始,中國就註定失敗的戰爭。僅僅用了四個小時,僧格林沁的三萬蒙古鐵騎就全軍覆沒。

據說,在八里橋之戰打響後,因為清軍的火槍裝備有限,竟然手持長矛、弓箭,憑著一腔熱血來迎擊英法聯軍的槍炮。在此同時,還騎著戰馬衝向敵軍。在聯軍的火力阻擊下,戰馬因受驚而橫衝直撞,幾乎不能成軍。在敵我雙方裝備相差如此巨大的戰鬥下,八里橋上的清軍屍橫遍野。失敗是早晚的事情。

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何三萬蒙古鐵騎敗給八千英法聯軍,原因是什麼

就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英法聯軍將咸豐皇帝心愛的圓明園付之一炬。而絕望的咸豐皇帝,卻狼狽出逃熱河,最終在承德避暑山莊駕崩。

文章寄語:喜歡我們內容的,歡迎在下方留言區評論哦!

(關注我的都變美了,不信你試試)

看文章也需要注意休息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