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礼县的这些民俗,你都知道吗?

迎喜神

甘肃礼县的这些民俗,你都知道吗?

礼县是秦人的发祥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古老的周秦文化源远流长,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也沿袭着许多秦人的遗俗。位于礼县县城东北部的红河乡,海拔约1600米,属于梁峁沟壑区,红河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热土上。北魏为阳廉县辖地,明朝为横河里,清朝为慕义里。这里四季分明,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她更是一个文化之乡,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先秦文明的摇篮,秦人频繁活动的所在地,著名的天台山遗址就在这里。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独特的风土人情,“迎喜神”便是这里的一种较古老的可感文化。

喜神即吉祥神,因为人们的愿望都是趋吉避凶,追求喜乐、兴奋,因此就臆造出了一个喜神。民间传说喜神原本是拜北斗星神的一个虔诚女子,修道成仙时,北斗星君询问其所求,女子以手抿口,笑而不答,北斗星君误以为她祈要胡须,就赐了她长须,因为她笑时呈喜像而封为喜神,因有长须,不再让凡人看到她的形象,从此喜神专司喜庆,却不显神形。所以,喜神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专门的庙宇,高度抽象,但后世也有将祖先画像或商纣王视为喜神进行奉祀。对喜神的敬奉在各种礼俗活动中均很常见,尤其在一些较喜庆的场合中多见。

然而,在红河流域的民间习俗活动中,喜神经常为人们所奉祀,人们奉祀喜神是为了追求激励、快乐。相传在秦人那时,迎喜神是牵动朝野上下的全民性活动,谓之遇得喜神则能致一岁康宁。

奉祀喜神还有很多讲究。在正月初一的辰时,阴阳先生在家里摆上香台,设供品祭祖宗,祭毕再叩头,整衣冠,观八卦,从天干地支相配合,立于甲子旬,依据“甲己艮在东北,乙庚乾在西北,丙辛巽在西南,丁壬离在正南,戊癸坤在东南,先落四角后正南”的规矩,择出新年喜神将要降临的方向,再打开大门,提着大红灯笼,携带香裱,一路鸣放鞭炮,径直朝那方向走去,途中不准回头,到具体地方后用香裱圈六六三十六步的一个方地,谓之“落脚台”,派两个未婚男子守着。

巳时,轮到本年主持的六个会长在大家平时聚集的村口敲锣打鼓,人们就会穿着得体的新衣,戴着御寒的暖帽,踏着白茫茫的积雪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骑着枣红马,有的牵着老毛驴,有的赶着羊,还有的拉着牛,小孩子抱着自家的猫或鸽子,身后跟着看门狗,甚至有的老太婆赶着大母猪也来凑热闹,与以往不同的是小孩子和这些牲畜头上都带着纸扇红花,特别是马驴牛这些大家畜笼头两旁还挂着大红绸带,脖子上还挂着一串铜铃铛,尾巴上绑着大红花。大会长慈祥地看着大家,朝喜神方位一挥手后便端上香火盘,朝喜神降临的方位走起,年轻人吆赶的牲口队走在最前面,小孩老人跟在后面,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山道上像赶集一般热闹非凡!

到达“落脚台”后人们鸦雀无声,会长要举行礼仪,六个会长从盘里取出丰盛的祭物,在“落脚台”上端摆一圆圈状,与方形落脚台相对应,意在“天园地方”,之后在祭物圈内点燃三支黄腊烛,左边的代表天神,中间的是喜神,右边的是地神,再在喜神前燃一柱(三支)香,烧三沓神方(一种给神专用的纸钱),所有人三跪九拜,祈求风调雨顺,水土滋润,喜神袒佑,平安顺利。礼毕,小孩子跑到人群外鸣放鞭炮,这时有一本命年青年男子手握关公大刀,骑着枣红马,按顺时针方向绕村庄奔驰一圈。牲畜在人的催赶下跟着他跑,第一个超过此人到达“落脚台”的可谓是夺魁者,那么关公大刀就在夺魁者家里稳放一年。

牲畜绕村一圈后便到河里喝水,河边休息,人们乘此机会捡柴(取谐“捡财”,意在招财)。如果这时有喜鹊飞来,意在当年“双喜临门”,更会让人喜上眉梢。午时后,人们满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回到家。接着村中老人则拿着香、蜡、纸还要到庙里与神进行继往开来的对话,希望能得到本村主神的德润,让生灵走出困境。小孩子则端上小木盘,放上香烛,挨家挨户给新逝者和先人烧香,给长者叩头,做为长者会讲一套圣贤、忠善、仁德一类的良言,以及平安之类的祝福。当然,最后不忘了把崭新的压岁钱送到每个小孩子手里。

在经济飞速发展新世纪的今天,每到春节的时候,富裕了的村民还不失时机地给心爱的拖拉机和小汽车绑上大红花,安全有序地跟在人流后迎喜神,使原始、古老的“迎喜神”也增添了现代的意蕴。目前,“迎喜神”这一岁时节令性风俗,在礼县文化部门的大力发掘下,已作为该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名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一定会目睹这种充满喜庆、祥和的场面!

乞巧

甘肃礼县的这些民俗,你都知道吗?

乞巧是流行于西汉水流域(礼县永兴地区入西和长道、石峡地区)的一种地方特色浓郁的文艺表演形式。乞巧是乞求“七娘娘”(即七仙女)赐于灵慧、利巧的意思。根据史料记载,乞巧活动始于唐而兴于宋,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乞巧节演出,从七月初一开始至初七结束,参加者大多为各村未出嫁的姑娘,演出时姑娘们载歌载舞,场面宏大,整个活动过程分为迎巧、坐巧、乞巧、送巧四个阶段。七月初一举行迎巧仪式,由姑娘们化装成巧娘娘,身着洁净艳丽的的服装,唱着迎巧歌,在村外把巧娘娘造像迎请到事先商定好的一家庭堂,即为迎巧和坐巧。初二至初五乞巧活动正式开始,姑娘媳妇们连日歌舞,以唱为主,歌唱内容除乞求巧娘娘保佑自己心灵手巧外,主要歌颂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抨击包办和买卖婚姻,以表达对美好幸福婚姻的向往和追求。初六日为“巧娘娘赐花瓣”或叫“取水”。天尚未明,姑娘们抬着巧娘娘,唱着取水歌,来到泉边或井边,将水盛到盆子里,将生好芽的豆芽菜掐上芽扎上红头绳(或掐鹅黄葱绿的五种庄稼禾苗的叶穗)投入水中,然后就着灯光看叶穗或豆芽折射在盆底的图案,以测吉祥。七月初七傍晚送巧,姑娘媳妇们抬着巧娘娘造像来到大路边或河边焚烧,姑娘们怀着难舍难分的心情遥望银河,齐声高唱送巧歌送别巧娘娘,歌声婉转悠扬,气氛悲凉。

山歌

甘肃礼县的这些民俗,你都知道吗?

山歌是劳动人民创作的在田间地头消遣解闷的一种娱乐形式。礼县山歌流行于大滩、洮坪等地区,内容以歌唱、表达男女爱情和日常生活为主。其歌词和曲调,既有古代氐羌民族的习俗特征,又类似河州“花儿”的味道。其唱腔悠扬起伏,高亢委婉,幽怨缠绵,直抒心意,对情感尽情发泄,富于浓郁的乡土气息。如:

男:大荞叶叶杆杆红,没娘娃的短精神。

女:有啥短的精神哩,没娘娃的一层哩。

男:上了坡坡下了山,照着我花儿院里站,照着窗子照着门,隔门照着我的人。

问:你的人的啥记号,男:麻布衫子青系腰。

男:三张镰刀打一张,陕西坝里赶麦场,今年麦场也不强,给你来了扯衣裳。

女:你的衣裳我不要,你的难过我知道,人家屋里都不要,黑了睡在古庙。男:古爷庙里钟响哩,人不想是心想哩。

女:天上下的毛毛雨,人人都说我连你。

男:我连你就我连你,柴吗草着背不起。

端午节.点高山

甘肃礼县的这些民俗,你都知道吗?

在甘肃礼县,有一些奇异的风俗,端午节“点高山”便是其中之一。小时候过端午节,除了没有赛龙舟,许多风俗跟全国其他地方大同小异。比如,同样要吃粽子,只是不用放糖,因为本地不产糖,而用本地出产的天然蜂蜜,其香甜程度比糖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样要喝雄黄酒,只不过那是大人们的专利,对我们小孩只是象征性地在鼻孔上点缀一下而已。同样要在门户上插艾蒲以避邪防灾,因没有水生的蒲柳,便用艾蒿和杨柳,而且杨柳枝是一定要放在屋顶的。同样要佩带荷包香囊,其中有一种用彩色丝线缠绕的正方菱形香包,小巧玲珑,绚丽多彩,让人想起天上的彩虹,最令人难忘。同样要穿新衣戴花帽,跟其他节日不同的是,衣背上缀满了长虫、蟾蜍、蜈蚣、蝎子等有毒动物的形象,为的是以毒攻毒,禳灾祛祸,除此而外,女孩子们还多了一个风俗,那就是把胭脂花摘下来捣碎敷在手指甲上,不久指甲就变红了。这些可以说是大同,还有小异,比如有些地方端午节有蒸艾糕的风俗,在家乡不蒸艾糕,却“烧”馍馍,即在木柴灰中烧出来厚重的面饼,外面焦硬,里面松软,非常好吃。还有一种食品也是只有在端午节才吃的,那就是馓子、麻花,这可能是受穆斯林饮食的影响,因为西北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家乡就有回民居住。除了小异,还有大异,最大的莫过于“点高山”了。所谓“点高山”,是农民在所住村庄的周围,选一最高点,一般是山头,举行篝火晚会,规模极其盛大。届时倾家出动,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先是每个人擎一火把,汇成洪流,绕村庄游行一周,然后向选定的最高点集拢,点燃在那里准备良久的高大柴堆,吹响用桦树皮做的喇叭,围着篝火,尽情欢舞,还要烧一些酒菜,大家分享。时间是在端午节前夕,即农历五月初四晚上,但准备工作从过完大年的正月十六就开始了,全村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有义务在选定的最高点,扔几根树枝,或几把干草,久而久之,那里的柴草便堆得像一座小山,最终收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眼巴巴盼望五月初四的夜晚降临了,全城的人成群结队涌上城墙,吵吵嚷嚷牵着大人手的小孩子们充当了急先锋,太阳下山后不久,一片漆黑,这时你站立城头放眼望去,这里那里,远远近近,便会出现闪闪烁烁的火光,人们争相指点:这是哪个村?那是什么庄?不时还有忽隐忽现弯弯曲曲的火链,像长蛇一样游动,那肯定是农民的火炬游行。这样的景象在四面八方都能看到,距离近的,顺风时还会传来隐隐约约的锣鼓声和喇叭声;距离远的,火光像梦幻一样虚无缥缈。这样的景象可以持续到几乎整个晚上,所以那是一个不眠之夜;先是黑暗、深邃、崇高、诡秘,继而神奇、鲜活、优美、绚丽,像梦幻一样层出不穷,像遥远天国和童话世界一样让人遐想,令人向往。

小时候问过老师,为什么会有“点高山”的风俗?答曰:为了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是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的臣仆,重耳早年遭人迫害,被迫流亡,介子推忠心相随,并割股救主,立了大功。重耳返国主政后,他偕母辞避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放火烧山,结果他被烧死。为纪念他,遂定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断火冷食。

“点高山”和断火寒食,是相反的两个极端,被火烧死又用烧火来表示纪念,大概含有以毒攻毒的意思,加上断火寒食,构成了所谓的相反相成,这都是民间智慧的一种表现。至于介子推是晋国人,为什么原属秦国发祥地的人也来纪念他,这大概同“秦晋合好”有关。重耳的姐姐曾嫁到秦国,成为秦穆公的夫人,而秦穆公则把自己的女儿先是许配给重耳的侄子,后又改嫁给重耳,重耳被迫流亡时唯一接受他避难的,就是秦国;不仅如此,秦国还鼎力支持重耳返国主政,重耳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不能说跟秦的支持没有关系。秦晋两国之间亲上加亲的这种蜜月关系,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并且深入人心,以致于直到现在民间结婚时在门楣上写得最多的,除了“天作之合”,就是“秦晋合好”。

这种“点高山”的风俗,在其他地方我没有听说过,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的火把节,并不具备相应的内容及含意。倒是有一件事很容易让我把它同“点高山”联系起来。几年前我去日本东京大学讲学,有一次去日本的古都京都参观,看到一张照片,引起我莫大的兴趣。照片是京都的夜景,在一座黑压压的山顶部位,一个硕大无比的“大”字,横空出世,那是用灯火组成的,非常壮观。由此我想到,它同秦人故里“点高山”的风俗有无关系?

目的及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目的只为信息共享,无其他目的;

备注: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