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皇帝明英宗如何一個月內葬送50萬大軍,100多位朝臣

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一個舉國任性的王朝,皇帝任性,大臣任性,更可氣的是皇帝身邊的太監也任性妄為。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王朝有一位“任性”的皇帝是多麼可怕!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一個任性的皇帝帶著任性的太監乾的一件任性的事,明朝至此以後北方再無寧日,皇帝也當了俘虜,成為了階下囚。真正的做到任性到了極致,賠了夫人又折兵。

“任性”皇帝明英宗如何一個月內葬送50萬大軍,100多位朝臣

★壹★

起因

故事發生正統十四年(1449),蒙古瓦刺部落以減少賞賜為名,分兵四路,大舉攻明 ,明英宗朱祁鎮不顧朝臣一致反對,宦官王振擅權以皇帝名義,鼓勵皇帝親征 ,七月,英宗命皇弟朱祁鈺留守皇城,親率一支50萬的雄師開拔北方,勢必要讓蒙古瓦刺部落知道知道厲害,彰顯一下我天朝的國威。隨行陣容更是豪華,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以及內閣大學士曹鼐、張益等等100名文武官員陪同,浩浩蕩蕩向大同進發,一場典型的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戰役即將打響

“任性”皇帝明英宗如何一個月內葬送50萬大軍,100多位朝臣

★貳★

出征

這次出征結果註定是失敗的,這場戰役屬於攻防戰,即使不能攻克蒙古瓦刺部咯,但也不至於走不掉,可是碰到明英宗這樣任性皇帝,加之還有個玩弄權術大太監王振,50萬的大軍全部淪為炮灰,其情可悲,其原可嘆!戰敗的原因更讓人哭笑不得。

未戰已失先機

50萬大軍親征,準備倉促 ,七月十六出兵,第二天夜營龍虎臺,“軍中夜驚”,官兵皆恐不詳,軍心已經不穩

二十三日到達宣化府,連日風雨,人人心惶惶,隨駕諸臣,紛紛多次請求駐兵休整,王振此時又跳出來假借皇帝令,很簡單:不許

八月一日,終於到了目的地大同,結果兵士缺糧斷草,士氣低沉,已經呈現敗像,兵部尚書鄺埜又一次上表回師,結果說了也白說。


“任性”皇帝明英宗如何一個月內葬送50萬大軍,100多位朝臣

回師拖延戰機

然而,王振聽宦官郭敬說“前方戰敗,咱們的兵雖然多,但瓦刺軍隊驍勇善戰,恐怕敵不過。”王振開始慌張撤退,撤出了大同,在撤退回師的路上,王振又一次展現他的“任性”,想從紫荊關(今河北易縣西北)退兵,讓英宗到他的家鄉蔚州(今河北蔚縣),好光耀鄉里,不顧大同總兵和大學士曹鼐,張益的反對,匆忙改變行軍路線。軍隊已經行了四十里後,又怕大軍壓境毀壞家鄉莊稼,招致怨罵,又急令軍隊轉到宣化(今河北宣化),有這樣的行軍路線和前線總指揮,敵軍再追不上那可真說不過去,瓦刺大軍與明軍會戰,恭順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率兵戰死沙場,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領五萬騎兵前去阻擊,到繇兒嶺,中了瓦刺大軍的埋伏,全軍覆沒。

戰機一錯再錯

8月14號,到達了土木堡,也是明軍一敗塗地,英宗喪失人身自由的地方,這個地方註定要寫進歷史,也見證了明朝最為恥辱的一幕。王振再一次犯了致命的錯誤,下令“就地宿營”,理由是等候1000餘輛輜重武剛車沒有達到(故一車當八十人,近十萬戰力未至),但土木堡地勢高,無泉缺水,只有離土木堡南邊15理的地方有條河,被瓦刺軍佔領。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挺近居庸關以保安全,王振此時的“任性”又一次發作,還是兩字:不準。城中缺水,將士們飢渴難耐,挖井兩丈還是滴水未見,隔日瓦刺軍包圍了土木堡,也先知道明軍勢大,使用詐和計策,先派遣使者請求和解,主動撤離包圍圈,讓出水源, 以麻痺明君,英宗沒有懷疑其中有計,遣曹鼐起草詔書。王振下令移營就水,正當明軍移動營盤的時候,飢渴難耐的士兵看到水一哄而上,奔向河邊,人馬失去了秩序,早已埋伏好的瓦刺軍趁機發動攻擊,明軍只能倉促之間應戰。

“任性”皇帝明英宗如何一個月內葬送50萬大軍,100多位朝臣

★叄★

結局

英國公張輔,駙馬都尉井源,泰寧侯陳瀛,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大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等,皆戰死,“任性”的明英宗盤地而坐,不久被俘。此次戰役也宣佈結束。

這次土木堡戰役,明朝50萬大軍傷亡過半,大量輜重也盡落入也先之手,從而瓦刺實力大增,明朝北部戰事由主動出擊變為被動挨打,朱元璋一手打下萬里江山,就這樣被一個“任性”的小皇帝葬送了,同時也為後金入關架設了前車之鑑,大好的明王朝就這樣被一代又一代的葬送在自己的“任性”裡,到滅亡也沒能走出這樣的怪圈。

“任性”皇帝明英宗如何一個月內葬送50萬大軍,100多位朝臣

小生結語

作為繼承家族產業的領導,不能“忘了本”,最要做好的頭等大事就是“”,守的住才能有更廣闊的舞臺,任性妄為的領導只能帶領集團走下坡路,搞垮搞砸自己先輩苦苦創立的產業;其次作為領導要會“”,“審人”“審勢”是領導必修課,當臣子的可以偶爾任性,當親信的可以適當的任性,但作為領導決不能犯這樣的錯誤,如果一個集團:“任性”領導+“任性”幹部+“任性”親信=無可救藥。猶如明英宗朱祁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