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骏马丹青之谜:一代画圣为何入墓挥毫?

当我们研究历史,除了翻阅传统的史书,也越来越多地用到考古材料。考古材料里,最为直接的当属图像。在我们所能够感知到的这些古代信息当中,

图像无疑是最为形象,也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古代的图像表现形式多样,比如画像石、壁画、摩崖石刻、传世画作等等。由于依托的材质不同,具体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效果也会千差万别。这次我们要说的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壁画。

地下骏马丹青之谜:一代画圣为何入墓挥毫?

莫高窟壁画·飞天伎乐·西魏时期

提到古代壁画,我们都不会感到陌生。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敦煌莫高窟的精美壁画,它们不仅反映出浓厚的佛教文化特色,也是非常珍贵的艺术作品。其实,除了这种地上壁画,还有许许多多的壁画存在于地下,这就是墓葬壁画

我国的墓葬壁画起源于西汉晚期,最初只是在墓室内绘制,到了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鲜卑人也接受了这种汉文化的产物,还将其发扬光大,壁画绘制的区域除了墓室里,还扩展到了墓道两侧。何谓墓道?在此前的文章中,马前卒已经介绍过,就是从地面进入墓室的通道,很像一个滑梯。我们要带大家看的壁画,正是来自于一座北朝墓中。

考古人未敢懈怠,壁画墓重新现世

这座壁画墓位于山西太原南郊的一座村子附近,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开展古迹调查时,从老乡口中获知此地50年代打井时曾经挖开过一座墓,里面有漂亮的壁画,70年代初还被不法分子盗扰过。可惜,当地干部处理手段很简陋,只是让群众用水冲土回填,然后用拖拉机碾平。听闻此语,考古工作者大吃一惊,不敢懈怠。因为众所周知,经历了千百年后,墓葬壁画是比较脆弱的,既然这座墓已经被打开过几次,那就很容进水,对于壁画的保存非常不利。随后,大家一起找到了这座墓,并开展了抢救性发掘。

墓葬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葬挖开之后,人们发现情况果然很糟糕,墓室内已经严重进水,导致顶部的壁画大面积脱落,文物也泡在水里。万幸的是,墓道由于本身有填土保护,壁画保存较好,只是由于当年的粗暴处理,靠近墓道口的壁画被损坏了。根据出土文物和墓志文字判断,这座墓的时代为北齐时期

地下骏马丹青之谜:一代画圣为何入墓挥毫?

墓道

地下骏马丹青之谜:一代画圣为何入墓挥毫?

墓室内壁画的惨状

地下骏马肥壮

这座墓的墓道长度为22.3米,底部呈斜坡状,只有一个墓室,墓道两壁以及墓室四壁、顶部都画满了图像,保留下来的画面总面积居然还有220平方米,真可谓古代图像资料之宝库。

在墓道壁画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其中的鞍马人物。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马前卒在这里先放上两张示意图。也就是下图所展示的墓道西壁和东壁(为了让图片更大,特意转向,请横屏观看)。

地下骏马丹青之谜:一代画圣为何入墓挥毫?

墓道西壁(出行)

地下骏马丹青之谜:一代画圣为何入墓挥毫?

墓道东壁(回归)

不难看出,东西两壁的画都是明显分为上中下三栏,井然有序。仔细看去还可发现,西壁上下两栏的人物、马匹都朝向墓外的方向前进,而东壁恰恰相反,都朝向墓室里面前进。考古学家判断,这两处壁画反映的都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分别代表着出行和回归

如同卷轴画一般,出行的队伍从头向后依次展开,分别有导骑、男女主人、商队。回归的队伍则包括导骑、驼队、马群、随从等形象。画面当中人物、动物众多,分布密集,但疏密有致,并不杂乱。壁画的绘画水平很高,内容很丰富,最让人触动的,绝对是画中的一匹匹骏马

为什么说它好?我们不妨对比一下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图。马前卒特地选取了内蒙古地区汉墓的材料,因为在当时,这里也是农牧交错地带,马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画家不缺乏艺术来源。然而不得不说,这些壁画中的马匹造型较为呆板,上色也是简单的平涂,哪怕是飞奔的马,也给人缺少活力的感觉。

地下骏马丹青之谜:一代画圣为何入墓挥毫?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

地下骏马丹青之谜:一代画圣为何入墓挥毫?

内蒙古托克托东汉墓壁画

相比之下,太原这座北齐墓里画的马,就明显高了不止一个层次。

  • 首先,马匹的造型非常好。这一点显而易见,就是完全不懂画的人,也能看出来这些马“画得像”。另外由于它所表现的是行进的场景,因此马匹大多是处于运动状态的。有些马被牵马人暂时拽住,但是四蹄并不停歇,依然呈现出跃跃欲试之态。
地下骏马丹青之谜:一代画圣为何入墓挥毫?

  • 其次,线条流畅、细腻。须知,创作这种大幅的壁画,跟在纸或者帛上画画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墙壁是竖直的,并且不会移动。所以对画家的笔力、目力的要求很高。我们可以看到,画面当中有些线条很长,比如马的轮廓线、人的衣纹,需要从上到下一气呵成。这位作家处理起来得心应手,毫无阻滞。而在该细腻的地方又不偷工,比如马的鬃毛、眼廓,人的胡须,放大来看,纤毫毕现,线条之间没有胶着、混乱。
地下骏马丹青之谜:一代画圣为何入墓挥毫?

地下骏马丹青之谜:一代画圣为何入墓挥毫?

  • 最后,晕染技法恰到好处。在汉代及以前,我国绘画以线条勾勒为主,色彩大多为平涂,比如前面提到的汉代壁画,再比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都是典型代表。平涂可以表现很多种颜色,但缺乏立体感。到了北朝,一种被称为“凹凸画法”的技法从西域传入中原,到了唐代影响广泛,这就是晕染。其实我们在莫高窟早期壁画中已经可以看到晕染技法。在太原北齐墓的壁画里,同样用到了晕染,比如上面这幅画中,马的额头部位的白色跟后面的浅褐色是渐变的,增强了立体感和真实感。
地下骏马丹青之谜:一代画圣为何入墓挥毫?

显然,壁画的创作者有着非常高超的画技,另外他还是一个很有“生活”的人,画面中的马匹活力十足。在一些地方,画家不知是为了写实还是故意“皮一下”,留下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场景。比如下面这幅,马尾高高抬起,屁股下面有一个个圆圈。这匹马居然是边走边“丢团子”,着实让人忍俊不禁。

地下骏马丹青之谜:一代画圣为何入墓挥毫?

神秘画家竟是一代画圣?

看了这些精美的画作,我们难免会想,究竟是谁创作了这些壁画?

考古学家同样在寻找答案。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考证认为,创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北齐时期非常有名的画家杨子华,至少也是杨派的弟子。这个观也获得了普遍的认可。

可能很多朋友对杨子华不太了解,但是关注过艺术史、绘画史的人一定听过他。唐代张彦远编著的《历代名画记》里专门提到了杨子华。南北朝时期,北齐杨子华跟南梁的张僧繇,可谓当时画界的泰山北斗,引领时代潮流,开创新的风气。

地下骏马丹青之谜:一代画圣为何入墓挥毫?

《历代名画记》说,“杨则鞍马人物为胜”,直接点明了杨子华的特长。北齐的统治者为鲜卑化的汉人,社会上“胡风”颇重,同样不缺马匹。杨子华有很多观察、写生的机会。据说,他“尝画马於壁垒,夜听蹄恝长鸣,如索水草”,画在墙上的马,晚上都能发出声音,真神笔马良也。当然这是为了强调他的技法高妙,不必细究。

由于杨子华的作品实在太好,以至于皇家都动了心。北齐武成帝高湛很喜欢杨子华,“使居禁中,天下号为画圣。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就是说,规定杨子华住在宫里,不能随便给外边人画画,除非是有诏令。杨子华被天下人誉为“画圣”。

杨子华的传世作品,只有宋摹本的《校书图》。

画圣为何入墓?

按说,杨子华这样的画圣兼宫廷专用画家,地位是很高的,为何会屈尊前往地下,给以后不见天日的墓葬去画壁画呢?须知,大多数的壁画墓,绘画水平并没有这么高超。大画家们创作,除了在纸帛上,更愿意去寺庙画壁画,因为那也是一种功德。

这个原因,还得追到墓主人的身份。

此墓虽然曾经被盗掘,但标示墓主身份的石墓志还在。墓志盖上的文字是“齐故假黄钺右丞相东安娄王墓志之铭”,志文共866字。由墓志可知,墓主人是北齐的东安王娄睿

地下骏马丹青之谜:一代画圣为何入墓挥毫?

地下骏马丹青之谜:一代画圣为何入墓挥毫?

娄睿墓墓志拓片

娄睿这个人,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陌生的,但在传世史料《北齐书》、《北史》当中都有所记载,可以说是北齐时候的一个大人物了。

娄睿本姓匹娄,是鲜卑人。他的姑妈娄昭君嫁给了北齐的实际开创者神武帝高欢,成为北齐的武明皇后,那么娄睿属于外戚,地位显赫。另外,娄家本身也是家大业大,在高欢创业的过程中给予全力支持,娄睿本人更是追随高家,戎马四十年,所以被封为东安郡王,并州刺史。并州是高欢的起家之地、老根据地,晋阳(太原)则是北齐的别都,战略地位很重要。让娄睿当并州刺史,足见对他的信任。

不过娄睿着实不是一个好官,史书记载他贪财好色,聚敛无度,名声很不好。虽然如此,架不住人家地位高啊,有姑妈保护,有表兄弟们喜爱,即便被短暂罢官,二十天之后就重新被任用。

正是由于这个身份和权势,在娄睿死后,他的墓葬也被特意关照,以至于“画圣”也不得不深入黄泉为其创作。

不过话说回来,要不是因为这个,我们今天也看不到这么精美的画作,是不是?

地下骏马丹青之谜:一代画圣为何入墓挥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