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進行時:鐵木真率軍抵達,花剌子模面臨上中下三策抉擇

​公元1219年秋,當花剌子模得知鐵木真親率大軍西征的消息時,如何構建戰略防線的問題,馬上就提到了他們的工作日程之上。

任何決策都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策,在花剌子模構建戰略防線的問題上同樣不例外。

西征進行時:鐵木真率軍抵達,花剌子模面臨上中下三策抉擇

上策激進,就是把軍隊拉到邊境線上,禦敵於國門之外。

任何有機會和有能力的國家,幾乎都會傾向於選擇這種戰略,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領土和民眾不受敵軍蹂躪。

但想要實施這一戰略,就必須有足夠強大的軍事能力,包括強大的機動性和野戰能力。否則,漫長的邊境線肯定是防不勝防的。就算機動性夠強,在兩軍短兵相接的時候沒有強大的野戰能力,被敵軍重創了己方的軍事主力,後面的戰爭也會越來越被動。

和蒙古軍隊相比,花剌子模軍隊在機動性和野戰能力上有優勢嗎?答案是否定的。

不管我們對蒙古汗國的感官如何,有一點都必須承認:蒙古鐵騎的機動性絕對是超強的,同時代有沒有和他們相當的部隊?難說。但同時代肯定沒有能在機動性方面超越他們的部隊。

至於野戰能力,花剌子模在執行“援遼抗蒙”時,曾與蒙古軍隊有過一次正面交鋒,摩柯末蘇丹和扎蘭丁王子合力,才勉強與蒙古將領速不臺打了個平手。要說花剌子模軍隊的野戰能力比蒙古軍隊強,似乎也說不過去。

既然機動性和野戰能力都不比蒙古軍隊強,綜合來看甚至還弱於蒙古軍隊,那麼激進的上策自然只能摒棄,轉而尋求其他策略。

中策中庸,就是派重兵防守重點地區,誘敵深入之後尋機殲滅之。

如果花剌子模有選擇性地佈防,自然會讓出部分領土給蒙古汗國;如果蒙古汗國的戰略是穩紮穩打,立足於花剌子模放棄的領土,逐個攻破花剌子模重兵佈防的堅城,他們的騎兵優勢自然會受到削弱。

這個選擇有些像明末袁崇煥所推崇的“城牆大炮”戰術,就是一心一意搞防守,引誘蒙古軍隊前來攻堅。

如果蒙古軍隊不願攻堅,自然要越過這些被花剌子模重點佈防的城池繼續推進,花剌子模就可以有效地針對蒙古汗國的後勤補給,進而一步步扼殺蒙古汗國的軍事力量。

在後勤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蒙古汗國自然只能就地補給,這必然會傷害佔領區民眾的利益。到了那個時候,蒙古汗國根本無法保證自己在佔領區的安全,進而陷入“步步皆敵”的困境中。

就算蒙古汗國願意攻堅,也有足夠的能力攻下被花剌子模重點佈防的城池,他們必然也要分兵把守。到了那個時候,蒙古汗國的有生力量就會被不斷分割,花剌子模的勝算也會不斷增大。

中策是否可操作?我暫時賣個關子,先說下策。

下策保守,就是以空間換時間,只要你蒙古人敢佔領,我就敢放棄,適當消耗你的實力之後,我立刻撤軍。

從表面上看,下策和中策似乎差不多,可實際上,這兩種策略在戰略選擇上截然不同。

中策是做好了防禦重要地區的準備,下策則是無論輕重,蒙古軍隊只要打過來,花剌子模一概放棄,目的就是增加蒙古軍隊的統治成本。

只要蒙古人被大片殖民地拖住腳步,只要蒙古人的軍事力量不斷分散,花剌子模的犀利反擊就將到來。

抗戰期間,我們就是這樣對付鬼子的。

你想佔領土地,我進行一定抵抗之後就撤退,土地讓給你。你的兵力總有限度,你的後勤補給總會受到壓力,等你在這兩點都受到制約的時候,我再跟你較量。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鬼子從上海開始一路推進,佔南京攻武漢無所不能,但當他們推進到湖南一線的時候,終於有些推不動了,對峙局面就此形成。

西征進行時:鐵木真率軍抵達,花剌子模面臨上中下三策抉擇

上中下三策全部分析完了,花剌子模最終選擇了哪一種策略呢?

扎蘭丁王子建議選上策,理由也很充分:打仗就是要打出氣勢,但這種策略很快就被否決,扎蘭丁王子還遭到摩柯末蘇丹的訓斥。

扎蘭丁王子的個人素質深受鐵木真追捧,他本人也是軍中宿將,不久之前更是和蒙古軍隊正面打過一仗,按說不會不清楚蒙古軍隊的虛實,他為何又要提出這樣的建議呢?

我認為主要原因還在於:扎蘭丁王子深刻了解花剌子模的現狀,知道帝國初建人心不齊,只有將大家匯聚在一起,打出一場輝煌的勝仗,花剌子模才有未來可言。

對於扎蘭丁王子的這一建議,後世主流觀點認為是極其英明的,但我不這麼看,原因已經在上文說過:無論是機動性還是野戰能力,花剌子模軍隊都比不上蒙古軍隊,正面硬扛氣勢正旺的蒙古鐵騎實屬不智。

上策被否決,只剩中策和下策可選。在最初制訂戰略方案時,有人提議選下策,但很快就被否決了。

抗戰期間,我們也不是一開場就玩“以空間換時間”這種戰略的,因為丟不起這個人,一仗沒打就開始盤算著撤退,這叫什麼事呢?可隨著華北地區的接連失守,我們只得正式現實。

花剌子模也是這樣的情況,一仗沒打就撤退,這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嗎?如果扣個帽子,直接把選擇下策的人說成是投降派也沒什麼問題。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仗不打一槍不發就撤退,後面肯定會出現大批的偽政府和偽軍,花剌子模以後還怎麼在江湖上混呢?

有些時候,一念之差真的可以決定國運。如果花剌子模管理層知道後來的過程和結局,恐怕他們就不會對下策有這麼大的牴觸了。

但他們沒有上帝視角,基於上述原因,下策也被否決,只有中策可選,但在選擇中策的時候,他們還做了一些改良。

西征進行時:鐵木真率軍抵達,花剌子模面臨上中下三策抉擇

首先,花剌子模決定在邊境線的重要地區進行重點佈防,通過層層抵抗來消耗蒙古軍隊的有生力量,並阻止蒙古軍隊快速且全面地控制殖民地。

與之前所商討的中策不同,摩柯末蘇丹還決定,成立類似於游擊隊一樣的敵後武裝,在某個恰當的位置蟄伏,伺機侵擾蒙古軍隊的後方。

客觀地說,摩柯末蘇丹的戰略方案還是可圈可點的,他雖然無法阻擋蒙古軍隊深入國境,卻也對蒙古軍隊的機動性進行了極大限制,並充分利用城牆優勢,抵消蒙古軍隊的野戰優勢。

游擊隊的設立更是妙招,只要有這樣一股力量在後方侵擾,蒙古人就不敢全力以赴地往前衝,必須時時留意後方不要被包圍。

對於被蒙古人佔領的殖民地而言,如果沒有游擊隊,他們或許會乾脆利落地跪在地上,和蒙古皇軍一起共建王道樂土。但游擊隊的存在,自然會使得偽政府的投降成本提升許多。

不管做任何事,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因素,永遠是“成本”和“風險”,而在許多時候,“風險”是可以歸於“成本”之中的。

當收益大於成本和風險時,這件事就可以做;當收益等於成本和風險時,這件事就要三思;當收益小於成本和風險時,這件事就不能做。

我們做的一切先期準備,都是儘可能地降低成本和風險,如有機會再擴大收益,以期獲得利益最大化。

對於花剌子模而言,“佈防重點地區”可以說是成本中、風險小,收益卻很高。

放棄大量領土,軍隊卻能夠得到有效保留,這是成本中;不必直面侵略者,這是風險小;將侵略者拖入戰爭的泥淖,不斷分化他們的綜合實力,這是收益高。

但這種戰略的缺點就在於:由於要防守重點區域,花剌子模必須先行分兵。這樣做雖然避免了野戰,卻也要面對以少敵多的局面。

面對這個局面,鐵木真並不陌生:當初在野狐嶺慘敗之後,金國所運用的就是這種戰術。既然花剌子模擺開了架勢,鐵木真自然要見招拆招。

西征進行時:鐵木真率軍抵達,花剌子模面臨上中下三策抉擇

鐵木真率軍抵達花剌子模邊境時,首先進攻訛答城。這是一座非常著名的城池,海兒汗負責此城防務,蒙古商隊也是在這座城裡被屠殺的。

鐵木真為什麼把首攻地點選在這裡呢?首先是這裡有重兵佈防,如果不攻破訛答剌城,鐵木真就不敢長驅直入。其次是因為蒙古商隊在此地被屠殺,鐵木真率軍攻打這裡,可以向世人證明:我出兵沒有別的理由,就是要為我的子民復仇!

攻防戰進行了好幾輪,鐵木真發現急切之間難以破城,就命次子察合臺與三子窩闊臺率軍繼續圍攻,其他軍隊兵分三路,繼續向前。

在分兵之際,鐵木真定下了戰略目標:四路大軍齊頭並進,我們在花剌子模的都城——撒馬爾罕會師!

在傳統史書中,海兒汗是一個人頭豬腦的傢伙,就是他不顧大局、貪得無厭,才引得蒙古鐵騎的進犯。

關於海兒汗屠殺蒙古商隊的原因,我在前幾天的文章中已經詳細分析過:他是為了對抗摩柯末蘇丹的集權,絕不是見財起意,更不是人頭豬腦。

在海兒汗的指揮下,訛答剌城足足堅守了半年。守城戰到了第五個月的時候,由於沒有外援,許多人絕望投降,外城很快被攻破。但海兒汗沒有放棄,他率領兩萬軍隊退到內城,又堅守了一個多月。

打到最後,這兩萬軍人化整為零,以五十人為一個小組,一波一波地出去和蒙古人拼命,令蒙古軍隊遭受了慘重的損失。

拼到最後,整個軍隊只剩下幾人,依然繼續奮戰,無人投降。殺到最後,只剩下海兒汗一人時,窩闊臺下令活捉,海兒汗最後甚至用磚頭和瓦塊與蒙古軍隊搏鬥,力竭之後才被活捉。

別說在蒙古征服史,就是在世界歷史上,如此慘烈的戰爭都是屈指可數的。如此頑強的戰鬥意志,如此堅韌不拔的軍隊,要說海兒汗是一個人頭豬腦的傢伙,我是絕對不信的。

明末的袁崇煥,最初在寧遠城堅守兩天,於是有了眾人吹噓的“寧遠大捷”;後來在寧遠和錦州堅守二十四天,於是有了神功無敵的“寧錦大捷”。

對比一下海兒汗,袁崇煥拿得出手的那點東西也配叫戰績?

如果像海兒汗這樣的好漢都是人頭豬腦的丑角,那麼英明神武的豪傑應該長什麼樣呢?如果蒙古征服的所有城池都有這種戰鬥意志,鐵木真及其子孫還有可能建立起一個橫跨亞歐的帝國嗎?

或許有人會說:那是因為海兒汗屠殺蒙古商隊,早早斷了自己後路,不得不頑抗到底,算不得真好漢。

可問題是:如果海兒汗獻城投降,鐵木真還會殺他嗎?

要知道,訛答剌城是鐵木真進入花剌子模境內所面臨的第一座堅城,如果剛進入花剌子模就能收到這樣一份大禮,鐵木真不知道要開心成什麼樣呢,他怎麼可能殺死起表率作用的海兒汗呢?

就算海兒汗不是千里馬,鐵木真也不會介意用千金買馬骨。

再者,在海兒汗堅守訛答剌城五個月的時候,已經出現了不少叛徒,外城也被蒙古軍隊攻破,但海兒汗卻依然可以率領兩萬軍隊死守內城,最終戰至最後一人。這是什麼樣的凝聚力?

西征進行時:鐵木真率軍抵達,花剌子模面臨上中下三策抉擇

由於抵抗過於激烈,海兒汗本人的下場非常悲慘。

他被綁在刑場上,劊子手用熔化的銀液灌進他的耳朵和眼睛,把他活活燒死,據說是懲罰他的貪婪。

像海兒汗這樣剛烈的抵抗者,鐵木真絕不可能饒過他。不但沒有饒過海兒汗,鐵木真更沒有饒過訛答剌城的百姓:在他的號令下,殘酷的屠城開始了。

西征進行時:鐵木真率軍抵達,花剌子模面臨上中下三策抉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